八年級語文下教案通用8篇

時間:2023-01-29 作者:Surplus 備課教案

制定教案是一種提高我們課堂活躍度的重要手段,為了更好的保障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一定要認真準備教案,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八年級語文下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通用8篇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1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觀書有感》,并背誦。

2.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lǐng)悟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常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讀書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觀書有感》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

?觀書有感》教師印發(fā)《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1.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采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借此現(xiàn)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jīng)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article/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2.學生分組進行研讀,交流

3.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4.教師小結(jié):

(三)朗讀訓練

1.在你們的學習中相信也有這樣的體會?請把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朗讀之中。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

2.指明學生讀,大家評議。

3.齊讀。試著背一背。

4.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誦,體會古詩吟誦的樂趣。

(四)小結(jié)

(五)輔導學生誦讀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誦讀

交流讀后的體會

教師指導

再讀,背誦

(六)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摘抄古詩并配畫

3. 成立陸游古詩研究小組,對陸游人物和他的詩進行研讀

教后小記: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2

?三峽》

教學目標:

1、朗讀并嘗試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nèi)容,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匯

2、圍繞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gòu)思:

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qū)W生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求知欲;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jié),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fā)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的過渡。通過朗讀品味,培養(yǎng)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fā)白帝城》導入。簡單了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端?jīng)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1、學生自由通讀,選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幫助正音。黑板上補充:

闕(quē)

疊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選出一名同學,說一說文章意思,其他幫助糾正。黑板上補充:

自非:如果阻絕:斷或:有時雖:即使良:實在肅:寂靜絕:極

久絕:消失

3、學生再次自由通讀,讀通讀順課文,選一名同學試讀,老師和同學一起對關(guān)鍵句劃出節(jié)奏。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學生自由讀,加以鞏固,然后齊讀。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diào)、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jié)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jié)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jié)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jié)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說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說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五、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nèi)容來說,側(cè)重于寫什么?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xiāng)橫山和姑溪河不同季節(ji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課后編一本集子——《家鄉(xiāng)美》

六、背讀——嘗試單堂背誦(可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閱讀——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nèi)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xiàn)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xiàn)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jié),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fā)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jié)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xiàn)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shè)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板書設(shè)計:

三峽酈道元

山:高大、雄偉

三峽

夏水:水之盛、湍急

春冬之景:水清澈、水勢大、動靜結(jié)合、視覺色彩、一字一景

晴初霜旦:凄寒、肅??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3

教學目標:1、能體會課文中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

2、能結(jié)合實際生活,體驗和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教學重點:體驗和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現(xiàn)在我們來作個調(diào)查:知道爸媽生日的同學請舉手。(指名學生說說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媽生日并給爸媽慶祝過生日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回答)

看來,父母在我們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卻永遠是第一位的:下雨時,總能見到父母送傘的身影,生病時,總能見到父母擔憂的神情,生日時,仍能見到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會心一笑。那么,我們今天就跟隨川端康成一起來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請大家把課本打開到110頁。

二、新課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后準備回答兩個問題:

①、請用簡要的話概括本文的故事內(nèi)容。

②、你覺得這對父母可惡嗎?他們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貨物一樣賣掉。說說理由。

(建議大家朗讀)

準備好了嗎?荊老師注意到剛才朗讀的過程中這個詞有個別同學讀得不很準確:襤褸 誰能告訴我它怎么讀?學生讀

相信通過剛才的朗讀、思考,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現(xiàn)在就請大家發(fā)表觀點。

答案:①、 本文寫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yōu)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

請2—3人發(fā)言,比比誰更簡潔。

提問:其他同學怎么樣?有沒有比他更簡潔的?

②、(不可惡。

a、他們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艱難,把孩子送出去,是現(xiàn)實所迫。

b、富人家條件好,孩子去了能過上好日子,也會減輕家里的負擔。

c、他們最終還是把孩子要回來了。

因此,這對父母并不可惡。)

過度:這對父母不但不可惡,而且在內(nèi)心深處痛苦地掙扎著,他們所作的一切源于對孩子的愛。而這種真摯的感情已經(jīng)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現(xiàn)在,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字還原成真摯的感情。

2、再讀體驗:

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細細品味,邊讀邊圈點勾畫,思考兩個問題:

①他們既然把孩子送出了,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來?

②文中哪個畫面最使你感動?請簡述理由。

(可從神態(tài)、語言、動作入手,抓關(guān)鍵字詞等方面分析)

a、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b、送走長子時。

c、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d、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e、要回女兒時。

答案:①、雖然理智告訴他們可以送出孩子,但這種理智經(jīng)不起時間和感情的折磨,理性決策經(jīng)不起感情的考驗。愛子之心使他們難以割舍任何一個孩子,不得已,她們又向貴婦人要回了孩子。

3、三讀感悟:

過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與孩子的骨肉分離,最終把孩子要回了,那么,這一家人今后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組討論,時間3分鐘)

①、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越多越好。

答案:學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經(jīng)過艱苦奮斗,終于翻了身,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財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兒子最終成了總經(jīng)理家業(yè)的繼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無路,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

d、生活艱苦、父母后悔沒有送走孩子

e、貴夫人認這幾個孩子為干女兒、干兒子,給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開了一家小店,和貴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來——)

4、真情表白

過度:文中的父親說:“寧愿和兒女餓死在一起,也不愿舍棄任何一個孩子”,這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那么,我們自己的父母呢?她們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荊老師課前采訪了一位嘉賓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期望很高,兒子犯錯,她經(jīng)常會責備兒子,那么,她是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首先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母親的心里話。打出采訪視頻。

你是如何看待視頻中媽媽的? 3位學生發(fā)??

對,雖然兒子身上有許多缺點,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遠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愛的表現(xiàn)雖是樸實的,平凡的,但值得在記憶中永遠珍藏。

②、學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視頻中的母親,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愛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將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行動。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結(jié)束后挑選一位代表展示你們的成果。(時間3分鐘)

(學生用詩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學習報答他們

多與父母溝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關(guān)心父母,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幫父母做一件事,讓他們感受孩子的愛

給父母寫一封信…)

5、同學們說得多好啊,把這些內(nèi)容連在一起就是一曲愛的贊歌。這一切一切的愛都源于父母有一顆赤誠的晶瑩透亮的愛子之心,荊老師現(xiàn)在把這愛的贊歌濃縮成一句話:父母之愛如暖陽 無私奉獻給大地 來作結(jié)。

并把它贈送給在座各位的爸爸媽媽。

三、作業(yè)

1、請展開你的想象,選擇一種結(jié)局進行續(xù)寫。

2、請同學們把自己內(nèi)心的美好祝愿濃縮成一副對聯(lián),并發(fā)揮我們班的特色,用毛筆寫就送給你摯愛的父母。

四、結(jié)束語

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小說中的主人公因為有了父母濃濃的愛心,他們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艱難險阻,健康而幸福地活著。同時也讓我們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讓親情永駐人間。

也希望大家把這種愛的感覺延續(xù)到課后,讓我們以筆傳情。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4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前兩節(jié)課圍繞說明文閱讀的知識點進行了學習,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擬題訓練,由課文的學會到會學課文,這樣更有利于我們今后的學習。

(一)明確目標

1、圍繞說明文知識點進行擬題訓練。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進一步展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結(jié)構(gòu)特點,并請同學充當解說員介紹。

趙州橋:

(1)展示趙州橋全景,橫跨在洨河上。

(2)展示全橋大拱及形狀。

(3)展示大拱兩肩上的小拱,并閃動小拱。

(4)展示并列式拼成的28道拱圈,分別置于大小拱中。

(5)趙州橋全橋結(jié)構(gòu)和四周景色。

盧溝橋:

(1)盧溝橋全景。

(2)展示全橋由11個半圓形石拱及橋墩組成。

(3)展示石欄柱頭上雕刻的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

(4)展示盧溝橋全景。

2、總結(jié)梳理。

對象——中國石拱橋

特征——形式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堅固、歷史悠久

順序——由一般到個別、概括到具體、整體到局部、時間順序

方法——舉例子、作比較、列數(shù)字、打比方

語言——準確嚴密、生動

(三)擬題訓練

1、復習提問

閱讀說明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對象、內(nèi)容、特征、順序、方法、語言)

2、教師出示第9自然段擬題示例

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制作石料的工藝極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塊大石碑,又能把石塊雕刻成各種形象。在建筑技術(shù)上有很多創(chuàng)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shè)計施工有優(yōu)良傳統(tǒng),建成的橋,用料省,結(jié)構(gòu)巧,強度高。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筑用的各種石料,便于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1)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表示說明順序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國石拱橋的設(shè)計施工有優(yōu)良傳統(tǒng),建成的橋有什么特點?(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5)指出文中表現(xiàn)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舉“福建漳州的江東橋”的例子是用來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分成兩組,根據(jù)說明文閱讀知識點進行擬題訓練,然后交換回答。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shè)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shù)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設(shè)計,不但節(jié)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jié)構(gòu)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就連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 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shù)水平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如:(1)這段文字選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說明的內(nèi)容是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張嘉貞和張 的話的作用是什么?

(5)根據(jù)趙州橋的第(二)個特點,歸納這種橋拱的作用?

(6)句子“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中“最長”能否去掉,為什么?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qū)捈s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lián)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聯(lián),所以這種橋叫做聯(lián)拱石橋。永定河發(fā)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石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象傾聽水聲,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gòu)成美麗的奇觀”。在國內(nèi),這座橋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贊的。它地處入都要道,而且建筑優(yōu)美,“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

如:(1)選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

(2)給選文分層并概括內(nèi)容?

(3)選文②段中馬可·波羅的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指的是什么?

(4)選文①段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

(5)文中介紹橋面時,卻說“約八米”,“約”字能否去掉,為什么?

(6)文中說盧溝橋“堅固”是根據(jù)什么作出的結(jié)論? (用原文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總結(jié)、擴展

海內(nèi)第一橋

①洛陽橋,乍見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在河南洛陽市呢。其實,它離洛陽市有幾千里遠。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灣和洛陽江匯合的地方。

②洛陽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③洛陽橋在建筑上有許多創(chuàng)新。它采用“筏型橋基”,在沿橋梁中線的河底下,用許多大石條壘成橋墩。這里水深流急,石條拋下去后就會被大水沖走。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能工巧匠們反復試驗,尋找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等待風平浪靜、潮水低落時,同時出動許許多多裝滿石條的船只,把它們同時填進江底。就這樣,在水底壘起了一座長500多米、寬25米的橋基。長長的橋基寬如一條水下長龍,a江底。

④為了把水底那些堆積在一起的石條b成為一體,使之不被大水沖塌,造橋的工匠們又想出一個c的辦法。

海底有一種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名叫牡蠣。它有兩個殼,一個殼附生在巖礁上或者另一個牡蠣上,互相膠結(jié)在一起,另一個殼則蓋著自己的軟體。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塊膠成一片后,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個特性,在橋基上遍種牡蠣。

⑤d,沒出幾年,牡蠣不僅把零散的石條、石頭連成了一個整體,而且把沖散的石頭也膠合在一起。洛陽橋基歷時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蠣功勞不小。這件事,可以說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

⑥鋪設(shè)在洛陽橋上的都是10米 長、又厚又大的石板,據(jù)估測,每一塊重達二三十噸。怎樣把這么重的石塊運到高高的橋墩上去呢?修筑橋梁的工匠們又從潮漲潮落中受到啟發(fā)。采用了浮運法。

⑦工匠們等到漲潮時,把石塊用木排運到橋墩跟前,借用漲潮的浮力,把石塊放置在石墩上。洛陽橋上的300多塊石板和上萬塊石料,都是采用這種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陽橋被人譽為“天下奇”,由此看來,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陽橋頭有一塊匾額,上面寫著“海內(nèi)第一橋”。

⑨洛陽橋的建成,促進了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為我國石橋建筑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

——選自《建筑奇觀》

1、洛陽橋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___。

2、文中a至d處用詞依次正確的是( )

a、盤踞 凝聚 精妙 居然

b、靜臥 凝固 美妙 誠然

c、盤踞 聚集 巧妙 當然

d、靜臥 凝聚 絕妙 果然

3、第⑤段中加“△”號的“多”“據(jù)估測”能不能刪掉?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給“浮運法”下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畫線句子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洛陽橋被譽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從所給選項中選出3項。

選項:①規(guī)模之大②橋基之固③建筑上創(chuàng)新④建造的時間之長⑤橋上兩邊有扶攔⑥促進了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號)

引導回答:

1、最大特征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石橋。

2、選擇d。

3、不能。因為“多”表示石板的長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刪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皳?jù)估測”表示大致估計,并沒有實際稱量,如果刪去就變成了實際稱量后的重量,與事實不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借用漲潮的浮力,用木排運石塊放置到橋墩上的方法叫浮運法。

5、說明方法有列數(shù)字、打比喻。

6、原因是①②③。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喜歡閱讀課外神話傳說故事,并能清楚地講給別人聽,主動交流聽后的感想,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習慣,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2、學習神話傳說中大膽神奇的想象,寫一篇習作暢想“我會變”。

3、養(yǎng)成自覺區(qū)別形近字的好習慣,并且在自我發(fā)現(xiàn)中培養(yǎng)探究意識。

4、積累成語、歇后語,培養(yǎng)積累語言的興趣和習慣。

?教學重點】

口語交際;習作。

(學習神話傳說中大膽神奇的想象,但不能沒有邏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西門豹》《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幾篇神話、傳說故事,體會到神話、傳說故事的神奇,優(yōu)美生動的情節(jié)。你還知道或讀過哪些神話和傳說?今天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舉行一個故事會。

二、分組講故事

1、交代講故事、聽故事的要求:

講的同學要把故事內(nèi)容講清楚、明白;聽的同學要認真聽,聽講完后評一評。誰的故事最吸引人,講得清楚、有條理,情節(jié)生動、有趣?各小組選出本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組內(nèi)學生試講,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三、全班交流

1、各組匯報本組評選出的“故事大王”名單,大家掌聲祝賀。

2、榮獲“故事大王”稱號的同學非常榮幸,“故事大王”們肯定愿意讓更多的同學聽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給全班同學講?

3、共同評議講述情況。如內(nèi)容是否講清楚、情節(jié)是否完整、儀態(tài)是否自然大方、語言是否流利、有聲有色等等。

四、學生總結(jié)

可以表揚表現(xiàn)最出色的,也可以夸獎進步最大的;可以談?wù)勀愕母惺?,也可以說說你的心得,也可以發(fā)表一下你的希望、設(shè)想和創(chuàng)意……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熟讀成誦,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回憶舊知,導人新課

1.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jīng)引起了古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請同學們搜索自己的記憶庫,背誦一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文。(《望岳》、《沁園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們又將一起欣賞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謝中書書》。

2.學生自己書寫標題,解題,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日“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有關(guān)作家作品介紹:齊高帝曾經(jīng)召陶弘景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flli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復誦讀

1.指名讀,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駢文的朗讀節(jié)奏。

2.齊讀全文。

三、利用翻譯記憶法,初背全文

1.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短文中的重點字詞,結(jié)合注釋翻譯全文。如有拿不準的可以與同桌商量,仍然無法解決的可以直接寫在黑板上老師預留的地方。

2.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夕陽欲頹:墜落 四時俱備:都 能與其奇者:參與;杰出

3.學生嘗試翻譯,出示參考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4.學生嘗試背誦短文。

四、品讀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結(jié)構(gòu)層次,嘗試背誦短文。

師:有的同學記性不錯,已經(jīng)背的八九不離十,有的同學還需努力。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的。

(有說人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這幅畫里畫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過精巧的布局把這些景物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案叻迦朐?,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皟砂妒?,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chǎn)生完整、統(tǒng)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業(yè)

板書:

總: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分(具體描繪):高峰入云——仰視

清澈見底——俯視 靜

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視 酷愛自然,歸隱山林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朝 動

夕陽與頹沉鱗競躍——夕

總:感慨收束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學目標:

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 預習要求:

1. 解決生字詞注音;

2. 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 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關(guān)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 教學流程

1. 導入:

結(jié)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跡(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fā)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jīng)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 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 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diào)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5)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yōu)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薄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p>

5) 文中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 板書設(shè)計

敘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

寫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5. 小結(jié)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yōu)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7

24唐詩二首

第1課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教學目標

1.誦讀并默寫本詩

2.結(jié)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xiàn)實,體會詩人的情?

4.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培養(yǎng)關(guān)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yōu)秀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拔恼略髅_”,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chǎn)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不僅沒有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甚至于飽受戰(zhàn)亂帶來的饑寒之苦,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在這種情景下的真實寫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甫歷經(jīng)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他被稱為“詩圣”,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2.背景資料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zhuǎn)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lǐng)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同唐朝爭奪統(tǒng)治權(quán)的內(nèi)戰(zhàn),唐由此由盛轉(zhuǎn)衰,這次戰(zhàn)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杜f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nèi),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jīng)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中。

目標導學二:反復朗讀,整體把握詩歌體裁及內(nèi)容

1.初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從字數(shù)、音韻、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確:全詩篇幅較長,詩歌竟然長達二十四句;本詩為七言詩,以七言為主,也夾雜九言;本詩押韻,但是并不是一韻到底,韻腳換了很多個。

2.介紹歌行體。

3.已經(jīng)確定了本首詩是歌行體,按照歌行體的敘事性特征,我們能否猜測本詩可能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可能寫了一件風卷茅草并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的事。

4.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并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

明確:(1)狂風屋破,茅草亂飛。(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嘆。(憤懣無奈)

(3)屋漏衾裂,徹夜難眠。(憂思不絕)

(4)愿現(xiàn)廣廈,大庇寒士。(憂國憂民)

總結(jié):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升華文章情感

第一段賞析:

1.在本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秋風的?寫出了秋風的哪些特點?

明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

2.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zhuǎn)”“沉”等來描寫風吹茅草的情景,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明確:一個“飛”字一個“灑”字,不僅寫出了秋風之大,還寫出了風卷茅屋的凌亂?!皰臁笔菕煸陂L林梢上的,“飄轉(zhuǎn)”者皆“沉”于塘坳,不難想象,茅草于風中是沉緩飄動,而詩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緩之中突出了詩人眼見茅屋被風卷去的無可奈何。

第二段賞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這時詩人著急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边@兩句話很值得體味,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他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明確:“老”字并不是指年齡老,而是寫心情,詩人經(jīng)受戰(zhàn)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

第三段賞析:

作者是怎樣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秋雨的細密連綿,所謂“雨腳如麻未斷絕”,更可怕的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面對寒冷,作者更是無可奈何,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由此可見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賞析:

1.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lián)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2.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舍己為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示例:(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3)憂心國事――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4)關(guān)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板書設(shè)計

八年級語文下教案篇8

教材分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表現(xiàn)了父親雖然屢經(jīng)掙扎仍不免破產(chǎn)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傷情緒,所寫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卻很感動人,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形象特征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作者對父親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寫,也有間接描寫。就直接描寫而言:先作外貌描寫,寫衣貌,然后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父親爬月臺的動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變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間接描寫。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

本文貯滿溫厚、樸實、自然的真情美。學習本文,一定要進行品讀,小聲或不出聲地讀,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細細品味文章字里行間蘊藏的思想情感。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較好,聽說讀寫思查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shù)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因?qū)W校多次開展與“感恩”有關(guān)的活動,大多數(shù)同學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現(xiàn)和較好的成績,回報關(guān)愛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等。盡管如此,但很多學生的家庭并沒有經(jīng)歷過“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yè)了),很難站在作者和作者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將成為本節(jié)課學生認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學習作者巧妙的構(gòu)思。

2、過程與方法:

理解關(guān)鍵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凈化自己的心靈。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激發(fā)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關(guān)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