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與教學工作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制定十分重要,我們寫教案的時候就是對即將要上的課程進行事先的模擬,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光科學教案優(yōu)秀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光科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huán)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huán)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shù)氐目諝赓|(zhì)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nèi)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zhì)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zhì)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qū)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nèi)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yōu)槭裁聪∩?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xiàn)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huán)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huán)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xiàn)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光科學教案篇2
設計意圖:
活動設計的基礎來源于幼兒身邊的物品——紙。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它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創(chuàng)造思維上有了明顯地發(fā)展,他們已不滿足于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幾種玩法、用法,而是喜歡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舊”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紙時,幼兒常用平面的紙折扇子;到了大班下學期,如果再請他們折扇子,則多數(shù)采用摺摺皺的方法。在剪、貼、畫、折的各項活動中幼兒顯示出很大的熱情,根據(jù)幼兒的興趣,我設計了“神奇的會站立的紙“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jù)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nèi)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fā)展區(qū)發(fā)展。
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變化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系。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致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打印紙若干。
2、圖書多本
3、小組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jīng)驗。
師:這是什么?紙有什么用呢?(幼兒自由回答,畫畫、折紙、玩游戲等等)。
師:瞧,小朋友你們前面也有一張紙,它們都是躺著的,它們好想粘起來呀?你們能有什么方法幫助它們站起來嗎?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著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
幼:把紙對折,然后豎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他折扇子那樣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它卷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紙真的很神奇,紙通過了折紙、卷的方法,改變了它原來的形狀之后,它就可以站起來了。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wěn)?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
1、這些紙要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它還邀請了一些圖書和它一起來玩游戲,
師:就是讓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圖書。
2、幼兒猜測后,教師拿一本圖書嘗試,全體幼兒發(fā)現(xiàn)紙上是可以放圖書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可擺放圖書的數(shù)量。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圖書,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圖書又穩(wěn)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本圖書。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guī)則和要求。
師:四人一組試一試,每一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shù)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里。
7、分組嘗試將紙折疊后可放多少本圖書。
三、交流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設置挑戰(zhàn),再次嘗試,比一比誰放的圖書最多。
2、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圖書?
師:通過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紙折的次數(shù)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先讓紙自己能站穩(wěn),再小心地輕放圖書,不能碰桌子。
四、交流
1、細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記錄。
師:把紙的折法記下來,把放積木的結果也記下來。
2、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發(fā)現(xiàn)。
教學反思:
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他們常常用它來畫畫、做手工作品等??纱蟀嘤變阂延辛嗣黠@創(chuàng)造性,他們喜歡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學活動《神奇的會站立的紙》中,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了不同折法的紙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經(jīng)驗。
首先,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小朋友想辦法怎樣才能讓紙站起來。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折紙經(jīng)驗,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幼兒來說是不成問題的。果然,每個幼兒都能想出至少一種的方法,有的折了一個圓柱體、有的在紙的中間折了一個折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個尖尖的寶塔……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已有的經(jīng)驗和具體的動手操作,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讓紙站起來的方法。接下來的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探索紙的承受力,把事先準備好的書放在折好的紙上,看看誰的紙承受的書最多。在活動中,孩子們興致極高,都想試試是不是自己的紙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后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兒與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紙的承受力,獲取具體經(jīng)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沒有更換新的紙,因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已經(jīng)折過的紙有了折痕對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響,這樣就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活動將近尾聲時我請上來兩名書放最多的幼兒進行比賽來選出一名最佳魔法師,下面的幼兒數(shù)著越來越多的書都興奮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激發(fā)了幼兒的強烈探索欲。
光科學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 對探索頂起紙板感興趣,體驗頂起紙板的成功喜悅。
2、 感知紙板只有一個能頂起來的點,并積累使幾何圖形平衡的有益經(jīng)驗。
3、 提高手眼協(xié)調(diào)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套幾何圖形紙板、吸管、記號筆,展示板等
活動過程
一、 以介紹材料導入活動,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圖形娃娃,你們看這是什么形狀?(圓形)”
二、 幼兒初步探究圓形頂紙板方法,感知紙板只有一個點能頂起來。
1、 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教師:“如果用吸管頂圓形紙片,你們猜猜能頂起來嗎?”
2、 教師介紹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教師:“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根吸管和圓形紙片,請你們動手試一試,用吸管怎樣能頂起圓形紙片?”
教師:“你們看,圓形紙片的身上有好幾個點,小朋友在每一個點上都試一試,能頂起來的那個點用圈圈出來,做個記號,試好了,請你們寫上自己的號數(shù)。”
3、 幼兒操作探究圓形頂紙板的方法,并記錄。
4、 結合記錄,師幼分享交流探究過程與結果。
師:你們都試成功了嗎?吸管能將圓形紙片頂起來嗎?吸管頂在那個點上圓形紙片能頂起來?還有其他的點能將它頂起來嗎?
5、 師幼共同梳理,幼兒獲得有關平衡的經(jīng)驗。
師:原來,在圓形紙片上只有一個地方能把圓形頂起來,而且這個地方就在紙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 遷移經(jīng)驗,幼兒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幾何圖形頂紙板的方法,再次感知發(fā)現(xiàn)紙板只有一個中心點能頂起來。
1、 介紹材料,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猜想。
2、 教師提出探究記錄的要求:在紙片能頂起來的地方用小圓點做個記號。
3、 幼兒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頂紙板的方法并記錄。
4、 結合記錄,師幼分享交流。
5、 師幼共同梳理,幼兒獲得有關使幾何圖形平衡的有益經(jīng)驗。
四、 出示不規(guī)則的圖形,提出問題,引發(fā)延伸活動探究。
師:剛才小朋友都試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知道他們都有一個點能頂起來,那這個圖形能頂起來嗎?請你回班試試吧!
活動延伸
1、在科學區(qū)中,投放幾何圖形和不規(guī)則圖形,繼續(xù)探究頂紙板。
2、在后續(xù)活動中,繼續(xù)探究頂紙板物體面的大小與頂紙板的關系。
光科學教案篇4
設計意圖: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最喜歡用五顏六色的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了。在畫水彩畫的時侯,孩子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找不到喜歡或需要的顏色。于是,根據(jù)幼兒好奇、好探索的特點,我設計了這堂關于顏色混合的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玩顏色混合游戲,激起幼兒對顏色的探究興趣。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鼓勵幼兒記錄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3、培養(yǎng)幼兒樂于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裝著清水的瓶子若干個(上面有可變化表情的娃娃臉帖紙)
2、可供幼兒記錄的水彩筆、記錄板等。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幼兒初次操作混合游戲的興趣。
1、通過“水娃娃”想變成“海媽媽”那樣顏色的愿望,激起幼兒第一次操作興趣。
2、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言,說同自己的做法。并從其中找出“深淺”兩種藍色進行對比。啟發(fā)幼兒總結出深淺變化是由于顏料投放的多少而決定的。
3、師生共同操作改變娃娃臉使幼兒體驗到“幫助”的快樂。
二、教師設疑:“小朋友,除了藍色,我們還能不能讓水娃娃再變成別的顏色呢?”激起幼兒繼續(xù)操作的興趣。教師提供幼兒所需的材料。操作時,注意指導個別能力差的幼兒。
三、從操作中感受顏色混合的樂趣,并學會把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
1、提出問題:“如果水娃娃們穿著這件衣服時間長了,想換一種顏色,那該怎么辦呀?”啟發(fā)幼兒大膽想像并肯定幼兒的討論辦法。
2、教師先以藍色和黃色混合為例,帶起幼兒探究及操作的興趣。
3、鼓勵幼兒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顏色的密秘”記錄下來。(可以教師先演示記錄方法再幫助幼兒共同記錄)
4、參觀記錄板上記錄結果,表揚幼兒并獎給每人一顆智慧星。
四、游戲結束后,師生共同商量把漂亮的水娃娃送給其他班的小朋友。
活動自評: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懷著好奇的心態(tài),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種興趣還可以自發(fā)的延伸到其它活動中,如:在美工區(qū),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調(diào)出自己喜歡的顏色。
光科學教案篇5
【設計理念】
“科學探究始于細致觀察”的新課程理念,教學中著力去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茖W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性學習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性課程模式。在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注重實驗探究,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去探究,讓學生真正領悟科學探究過程,學會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讓我們的科學課因?qū)嶒炋骄慷泳?。本?jié)課讓學生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用不同方法觀察,以細心的態(tài)度觀察螞蟻的過程。能依照“做猜一猜一一做——說一說——思一思——議一議”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全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經(jīng)歷思維分析,自主建構概念,從而獲取發(fā)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教材分析】
這是三年級科學第二單元要專門認識的第三種小動物,螞蟻是昆蟲的代表,它有頭、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腳,在這個世界上昆蟲是一個最大的類型,也是動物多樣性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一類。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用不同方法觀察,以細心的態(tài)度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讓孩子們愛護小動物。
【學情分析】
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無意地對一些小動物進行了觀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結構的。比如通過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對蝸牛和蚯蚓這兩種動物有很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和發(fā)揮學生的了解,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所知,對于螞蟻的生活習性做進一步的學習,從而知道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適應陸地上生活的本領。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通過學生對螞蟻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關注、親近小動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
觀察螞蟻方法的探究指導。
難點:
觀察螞蟻方法的探究。
【學習方式方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互動
【學習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
2、放有螞蟻的杯子、白紙、放大鏡、昆蟲觀察盒、小木塊、飲料瓶蓋、泡沫塊、紙條、畫筆、水槽、燒杯等。
【課前活動】
課前讓學生觀察螞蟻。(教師提示:靜靜地觀察螞蟻,請別碰到螞蟻的身體,也不要用手直接捉螞蟻,以免傷著它。)
?設計意圖:直接讓學生從身邊熟知的螞蟻入手,以便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較好地體現(xiàn)了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圈為主線展開科學探究”的特點?!?/p>
【學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激趣導入,出示課件。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里有一個謎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謎語:身體雖不大,力氣可不小,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團結又互助,勇敢又勤勞。)
生:螞蟻。
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捕捉幾只小螞蟻,你們捉到了嗎?
生:捉到了。
?設計意圖:直接從學生身邊熟知的螞蟻入手,自然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探究問題,也充分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較好地體現(xiàn)了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圈為主線展開科學探究”的特點?!?/p>
二、引導探究
師:你們是在哪找到螞蟻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老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表揚。)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墻角邊,我是用饅頭渣來引誘的。
生:草叢里,用吃飯時掉的肉沫來引誘的。
生:大路邊,我是用糖塊引誘的。
……
師:看來同學捕捉螞蟻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許多小螞蟻。
2、 交流對螞蟻的觀察情況
師:同學們,請你們回憶一下,你們在捉螞蟻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把在課前觀察螞蟻的情況作一個簡單的匯報好嗎?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生1:螞蟻雖小,可是總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螞蟻們來的來、去的去,好像總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螞蟻發(fā)現(xiàn)大的食物搬不動時就會一群螞蟻一起搬。
生4:螞蟻特別喜歡吃甜的和香的東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螞蟻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著就帶來了一大群的螞蟻。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捉螞蟻,觀察螞蟻的過程,培養(yǎng)探究能力,感受到觀察小動物的樂趣?!?/p>
師:現(xiàn)在教師請你們用筆畫一只小螞蟻,行嗎?
生:行。
師:好,我們請畫得最快的幾位同學把畫的小螞蟻貼到黑板上給大家展示。
(學生畫螞蟻,然后到黑板貼螞蟻)
師:這幾位同學畫得都很好。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畫一只小螞蟻,看看要畫好一只小螞蟻必須要畫出小螞蟻的什么?捕捉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他們畫得小螞蟻一樣有那么多的節(jié)?那么多的腳?
(教師這一問,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思考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促使學生從內(nèi)心出發(fā)迫不及待想去觀察)
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畫出小螞蟻,并讓同學們再次拿起筆,把自己的小螞蟻畫得更好并小結。
師小結:
(1)、在螞蟻出沒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筆將螞蟻刷入瓶內(nèi)。
(3)、用帶有氣孔的蓋子蓋好。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能夠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探究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3、研討觀察小螞蟻的方法
師:那么我們根據(jù)我們畫的小螞蟻,同時觀察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看看他們長的什么樣子?
學生觀察小螞蟻
師:哪位同學代表小組來說說。
生:小螞蟻有很多腳。
師:那么小螞蟻到底有多少腳呢?
生:老師,數(shù)來數(shù)去也數(shù)不清。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生:螞蟻很小,看不清楚。
生:螞蟻還要爬來爬去,很難看清楚。
生:螞蟻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沒影了。
(教師板書:太小、亂爬)
師:怎么辦呢?各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想出一種方法就寫在預備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組寫得方法最多,然后我們一起交流。
(問題不是老師給的,是學生自己在觀察中生成的,新的問題促使學生去探究)
各同學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并寫出討論結果。
教師小節(jié)出4種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飲料瓶蓋上,螞蟻就不會亂爬。
(2)放在昆蟲盒里觀察。
(3)放在薄一點兒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觀察。
(4)用放大鏡來觀察。
?設計意圖:老師和學生反復強調(diào)觀察方法和觀察要求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良好的實驗習慣.】
師: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呢?請你們小組說說。
生:把小螞蟻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觀察。
生:把放大鏡直接蓋住杯子來觀察。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放開了學生的思維。從實際看,學生雖小,但其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是很豐富的,不可限量的,這是教師意想不到的?!?/p>
師:這個方法不錯,老師這里就有這樣的觀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蟲觀察盒,只要把小螞蟻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觀察了?,F(xiàn)在,我們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觀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請各組小組長選擇領取,觀看螞蟻時教師強調(diào):
(1)觀察時一定要仔細、認真;
(2)注意觀察方法(昆蟲盒觀察法)和觀察順序(從上往下觀察)。
(3)主要觀察螞蟻的身體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長著什么?
(4)觀察要求:
觀察結果要寫在老師發(fā)給你們的記錄卡上。
師:老師把觀察要求說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請你再來說一遍觀察方法和觀察順序。(再請另一名同學說說觀察要求)。
?設計意圖:老師和學生反復強調(diào)觀察方法和觀察要求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良好的實驗習慣?!?/p>
4、探究出小螞蟻的身體特點。
師:今天老師把螞蟻請到我們的課堂上來做客,請各位同學觀察時不要傷害小螞蟻!
?設計意圖: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與自然界中的小動物和睦相處。】
學生觀察,教師巡視參與活動
師:誰能代表自己小組說說小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生:螞蟻身體分三節(jié),而且有三對足,頭上還有觸角。
生:是四節(jié)。
生:(多數(shù)同學)三節(jié)。
師:其他組呢?
生:老師,螞蟻有些還有翅膀。
生:對,是這樣。
生:螞蟻的3對足長在胸部。
5、教師小結
師:同學們很聰明,觀察的也很仔細,螞蟻的身體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頭、胸、腹。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胸上長有三對足。
師:再請同學們想一想,剛剛有同學說部分螞蟻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螞蟻的身體特征呢?為什么有的螞蟻有翅膀,有的卻沒有呢?全班注視)
生:螞蟻老了,所以長翅膀。
生:長翅膀的螞蟻只是螞蟻很多種類中的一種。
……
師: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這個問題請你們回家上網(wǎng)查一查,再到學校交流吧!
?設計意圖:在觀察結果的表達方式上,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xiàn)學習的多元化、自主化?!?/p>
三、課外延伸
師: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螞蟻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如螞蟻怎樣吃東西?螞蟻是怎樣用觸角傳遞信息的?冬天我們看不見螞蟻,螞蟻去哪了等,你們想不想再繼續(xù)去研究?
生:想。
師:現(xiàn)在發(fā)給每小組一個課外調(diào)查表,請各組課下繼續(xù)觀察一下,看看螞蟻還有哪些生活習性和有趣的事,下一節(jié)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研究信息報告會”好不好?
生:好。
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得《生物的家園》嗎?
生:記的。
師:那么,觀察完了小螞蟻,我們應該為小螞蟻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螞蟻回家。
師:噢,那小螞蟻家在哪兒?
生:在大樹下。
生:在墻角邊?我經(jīng)??匆娦∥浵佋趬叺目p隙中爬 出。
師:那我們一起送螞蟻回家吧。
?設計意圖: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愛小動物,珍惜生命,與自然界中的小動物和睦相處?!?/p>
四、:板書設計:
頭 有一對觸角
螞蟻的身體 胸 有三對足
腹
課后反思:
小學科學課的特點就在于內(nèi)容來自于學,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從而去思考,去探索。這本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探中發(fā)現(xiàn)、探中感悟、探中創(chuàng)新,較好地實現(xiàn)了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生實驗,能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課程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和實驗,學生從中獲益。
先是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首先談到的是如何捉螞蟻,學生碰到這么小的動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孩子想其他捉螞蟻的方法,也是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啟發(fā)孩子。其次是觀察并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觀察基礎上,才能進行描述。螞蟻的體型很小,教師讓學生先用眼睛觀察,然后再用放大鏡觀察,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比較,從用放大鏡的觀察過程中,體會到之間的差別,并從中獲得樂趣,學習做簡單的記錄,學習描述觀察的結果。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儀器進行測量比較,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
其次是學生在畫螞蟻后,教師提出: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他們畫得小螞蟻一樣有那么多的節(jié)?那么多的腳?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學生從內(nèi)心出發(fā)迫不及待想去觀察小螞蟻,教師安排了學生第一次對螞蟻的觀察。結果同學們不但沒能觀察清楚螞蟻,而且把螞蟻給放跑了。觀察中生成了新的問題,在任務的驅(qū)動下,促使學生找出問題的原因,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各組在教師提供自助餐式觀察材料中選擇器材,進行第二次觀察嘗試,學生在不斷改進觀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對小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學生在問題的激勵下,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實驗,在探究的過程中學到了有關螞蟻的有關知識。特別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學生發(fā)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說明學生對探究這一教學方式是認可的,應當成為今后教學的主導方向。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還要進行改進和提高,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
光科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xiàn)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zhuǎn)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zhuǎn)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xiàn)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zhuǎn)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zhuǎn)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jié)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人類探索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chǎn)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diào)焦距的調(diào)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diào)整又很麻煩。
然后制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后匯總方法。
最后告訴他們所經(jīng)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tài)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jié)課,處于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tài)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huán)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huán)境,共同維護生態(tài)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環(huán)節(jié)一,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wǎng),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提出與生態(tài)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并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xiàn)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環(huán)節(jié)二,自主設計白尾鹿救助方案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才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標志,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xiàn)代人。活動中,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嘗試并更多的運用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