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物教案5篇

時間:2022-10-17 作者:Indulgence 備課教案

教案在起草的時候,教師肯定要強調與時俱進,想讓同學們對課堂感興趣,作為教師首先要有制定教案的意識,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生物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小生物教案5篇

小生物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的變異現象。

(2).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有遺傳的變異和不能遺傳的變異。

(3).說明變異的意義。

(4).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

能力目標

運用生物變異的知識,初步學會分析生物的變異現象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弊儺愒谏a實踐上的應”和轉基因技術的知識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關注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對未來人類的影響。

2.通過對具體變異現象的分析,了解變異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的變異產生的原因,使學生對遺傳物質在生物的遺傳、變異中的作用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遺傳與變異的相互關系進行辯證觀點的教育。

3.了解變異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變異的類型及其意義,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

難點:遺傳的變異。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在上一節(jié)的學習中,我們曾經討論過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從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開始我們新的問題的研究。

有一對夫婦,他們有兩個孩子。爸爸、媽媽的上眼瞼是雙眼皮。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為雙眼皮,另一個孩子為單眼皮。即雙眼皮的孩子繼承了父母雙親的性狀,這種現象叫做遺傳。另一個孩子的上眼瞼與雙親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遺傳?若是遺傳,為什么與父母的性狀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與遺傳現象伴隨存在的另一種生命現象就是變異。

二、課題:第二節(jié)生物的變異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討論,什么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蛏镌谏尺^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為遺傳。但是生物的后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后代在繼承親代特征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為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并沒有變?yōu)槠渌铩?/p>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才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于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里,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于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獲后分別種到田里,它們的后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么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后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后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jié)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為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后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為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huán)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

(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為什么?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huán)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huán)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若環(huán)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huán)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制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為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小生物教案篇2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jié)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節(jié)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huán)境中。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與外界環(huán)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 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huán)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叫做內環(huán)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huán)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fā)生下列反應: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jié)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jié)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jié)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yè)〕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小生物教案篇3

第1節(jié)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盡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tài),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于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jié)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于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并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于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系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彌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并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于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御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于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類發(fā)育的起點是從什么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fā)育長大是由于細胞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系。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只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fā)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fā)育成胎兒。胚胎發(fā)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fā)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qū)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群層次;

(3)群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盡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著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小生物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zhàn)場,對這場“戰(zhàn)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棲息 藩籬 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盡管老師反復勸解,她心里仍無動于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明確: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與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復。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么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么途徑入侵的呢?為什么會增多呢?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tài)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tài)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fā)展會給當地生態(tài)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

4.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旧鲜前刺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5.列數字。例如:“從二戰(zhàn)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边@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tài)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fā)達,自然界中的生態(tài)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jiān)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fā)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并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fā)展,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qū)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huán),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tài)。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tài),就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tài)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3)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qū),一種來源于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qū)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于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qū)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yè)部、國家林業(yè)局日前聯合發(fā)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fā)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四、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guī)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范意識,加強生態(tài)意識,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業(yè)

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板書設計

小生物教案篇5

一.傳統發(fā)酵技術的應用

課題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標:

①學生根據果酒制作的原理設計果酒制作過程,體驗制果酒的實踐操作

②在對果酒制作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和嚴謹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果酒釀制歷史的追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滲透sts教育。

教學重點:

①說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設計制作裝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學難點:

制作過程中發(fā)酵條件的控制

教學過程

引言: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樣,有著它本身的光輝篇章。在酒的記載中,有許多關于酒的有趣傳說。猿猴釀酒說——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jié)收貯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時間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體流出,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國內市場上,近幾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與生活——果酒中雖然含有酒精,但含量與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來非常低,一般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當作飯后或睡前的軟飲料來喝。果酒簡單來說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營養(yǎng)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有時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營養(yǎng),通過果酒卻可以吸收,因為營養(yǎng)成分已經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體中堆積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積累脂肪和贅肉。此外,與其他酒類相比,果酒對于護理心臟、調節(jié)女性情緒的作用更明顯一些。

課題1從課題背景人手,然后從實驗原理、實驗流程示意圖和提供的資料,較全面的介紹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過程。

一、基礎知識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閱讀課本,完成以下問題: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分布、種類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謝類型及其呼吸過程的反應式如何?

(4)酵母菌的適宜溫度是多少?

(5)為什么在一般情況下葡萄酒呈紅色?

(6)什么叫發(fā)酵?發(fā)酵等同于無氧呼吸嗎?酵母菌有何實際應用?

(1)酵母菌形態(tài)、結構、分布、種類及菌落

①形態(tài)、結構

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屬真核生物,細胞大小為1~30um,呈圓形、橢圓形等。

思考:你認為酵母菌的細胞中有哪些結構?

你認為細菌與酵母菌在細胞結構上有什么區(qū)別?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進行無性生殖。溫度低時形成孢子,進入休眠狀態(tài),溫度適宜時,進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討論: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嗎?在生態(tài)學上一個菌落屬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濕潤、黏稠,呈白色或粉紅色。(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有些在液體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現酵母環(huán),或產生沉淀。)

④生存的環(huán)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廣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較高的偏酸環(huán)境中,如水果、花、樹皮上,(有些可與昆蟲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絲酵母引發(fā)鵝口瘡、肺感染。食品中常見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魯氏酵母(醬油釀造)、球擬酵母屬、粉狀畢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終是酵母菌的大本營。

思考:在發(fā)酵制作葡萄酒的時候,要對葡萄進行消毒嗎?為什么?

其他微生物與酵母菌的關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謝類型及其呼吸過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離不開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微生物,

在有氧條件下,反應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反應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發(fā)酵過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進行大量繁殖,應怎樣處理?

如果要獲得酒精呢?為什么?

(3)發(fā)酵

1).發(fā)酵概念

廣義:是通過微生物的培養(yǎng)來大量生產各種代謝產物的過程。包括有氧發(fā)酵(如醋酸發(fā)酵、谷氨酸發(fā)酵)和無氧發(fā)酵(如酒精發(fā)酵)。

狹義:是指微生物的無氧呼吸(包括酒精發(fā)酵、乳酸發(fā)酵等)。

2).所以:發(fā)酵≠無氧呼吸。

3).應用:

釀酒、發(fā)饅頭、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產藥用酵母片、生產維生素、生產抗菌素等。

(4)溫度要求

繁殖的最適溫度:20℃;

酒精發(fā)酵的最適溫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適宜溫度的原因嗎?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適溫度說明了什么?

補充:溫度對發(fā)酵的影響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溫度下生活。溫度低于10℃,酵母菌發(fā)育很緩慢。隨著溫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時為最佳繁殖溫度,此時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強。超過35℃,酵母菌生長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開始出現死亡。如果想要獲得高酒精濃度的發(fā)酵液、減少究竟的損耗,必須控制好發(fā)酵溫度。

你知道嗎?

1、一般情況下,葡萄酒呈紅色的原因?

(在發(fā)酵的過程中,隨著酒精度的提高,紅葡萄皮的色素也進入發(fā)酵液,使葡萄酒呈紅色。)

2、葡萄酒分成干紅、干白等種類的依據是什么?

(1、根據葡萄酒的顏色分成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三種。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釀造,皮汁分離發(fā)酵;

紅葡萄酒:用紅葡萄釀造,皮汁混合發(fā)酵;

桃紅葡萄酒:顏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之間,皮的發(fā)酵時間短。

2、根據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種。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間;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間;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發(fā)酵:附著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種來源:?

??人工培養(yǎng):分離獲得得純凈的酵母菌菌種。

(在果酒的工業(yè)生產中為了提高果酒的品質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養(yǎng)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藥)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閱讀課本,思考以下問題:

(1)醋酸菌的形態(tài)?細胞結構?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實際應用?

(3)醋酸菌的代謝類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態(tài)

1).從橢圓到桿狀,有單個,有成對,有成鏈狀,以鞭毛運動或不運動,不形成芽孢,屬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陳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需氧型。(醋酸菌與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點是)

2).應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種好氧性細菌,只有當氧氣充足時,才能進行旺盛的生理活動。變酸的酒的表面觀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實驗表明,醋酸菌對氧氣的含當量特別敏感,當進行深層發(fā)酵時,即使只是短時間中斷通人氧氣,也會引起醋酸菌死亡。當氧氣、糖源都充足時,醋酸茵將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c6h12o6→3ch3cooh(醋酸)

當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yōu)橐胰?,再將乙醛變?yōu)榇姿?反應簡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過渡:根據這個原理,我們是怎樣設計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選材、設計實驗裝置、操作過程

二、實驗設計

1.果酒和果醋實驗流程示意圖

果酒果醋

閱讀教材3-4頁,對a、b兩同學的實驗裝置進行討論:

a:每次排氣時只需擰松瓶蓋,不要完全揭開瓶蓋;制醋時,再將瓶蓋打開,蓋上一層紗布,進行葡萄醋的發(fā)酵。(來防止發(fā)酵液被污染,因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雜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發(fā)酵裝置中充氣口、排氣口和出料口分別有哪些作用。為什么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

充氣口是在醋酸發(fā)酵時連接充氣泵進行充氣用的;排氣口是在酒精發(fā)酵時用來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來取樣的。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連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氣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該裝置制酒時,應該關閉充氣口;制醋時,應將充氣口連接氣泵,輸入氧氣。

2、實驗操作

(1)材料的選擇與處理

選擇新鮮的葡萄,榨汁前先將葡萄進行沖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爛的葉子。

②、用清水沖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沖洗次數不宜太多,為什么?)討論:你認為應該先沖洗葡萄還是先除去枝梗?為什么?挑選葡萄沖洗榨汁酒精發(fā)酵醋酸發(fā)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