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教案6篇

時間:2023-01-10 作者:pUssy 備課教案

會寫一份詳細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要具備的能力,教案是教師為了保證上課進度預先撰寫的書面表達,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二語文教案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6篇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1

?錦瑟》

本著遵循認知規(guī)律、遵循鑒賞基本原則,教學中宜深入淺出、以讀帶賞,全方位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新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

一、名句導入,激發(fā)興趣

實踐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課,既容易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又有助于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知識體系。名句是經(jīng)過時間的洗滌,被歷代人所激賞的前人的智慧的結(jié)晶、語言的精華。由熟悉的名句導入,既可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品味,也可喚起學生積累新知識的渴望,可謂一舉多得。

李商隱的許多詩句已被廣泛使用,學生早已耳熟能詳,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等。

二、簡介作者,奠定鑒賞必備條件

“言為心聲”,詩文總會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烙印,刻上作者個人遭遇的印跡。了解詩人簡況,是鑒賞詩歌的必要準備。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七歲就以才華受人賞識,二十五歲中進士,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黨之爭,政治上始終遭到排擠,在黨爭的夾縫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個人生活也很不幸,結(jié)婚不到十二年,愛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暫的十二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團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負,卻終身潦倒,得不到實現(xiàn)的機會,因此心情抑郁苦悶,四十五歲卒于鄭州。存詩約六百余首。由于時代混亂、個人失意,詩中往往流露出濃濃的感傷情緒。李商隱的詩不僅在唐代詩壇、而且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頗有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藝術(shù)性極高的無題詩,基調(diào)凄涼傷感,音調(diào)和諧婉轉(zhuǎn),遣詞用字嚴謹,對仗工致,用華麗的詞藻構(gòu)成生動優(yōu)美的形象,傳達出深刻真摯的感情,耐人尋味,想象豐富,構(gòu)思精巧,語言優(yōu)美,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跺\瑟》取詩首二字為題,就屬此類。

三、讀讀背背,初步感悟詩歌大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姼栝喿x尤其這樣,反復誦讀可幫助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感受詩歌的聲韻美,思索詩歌意旨,體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可以說,誦讀是讀詩的基礎(chǔ),讀詩而不能背誦,等于不讀;能背誦,則日后必有所領(lǐng)悟。

鑒賞中,給學生充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結(jié)合教材注釋、手邊資料,在讀讀背背中進行初步鑒賞(語言、節(jié)奏、韻律等),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

鑒賞詩歌也須“有的放矢”,不可毫無目標,漫無邊際,要在學生自讀前(或閱讀中)明確提出:1.領(lǐng)悟詩歌情感基調(diào);2.通過想象聯(lián)想再現(xiàn)詩中意境;3.找出并思考詩中的四個典故、五個比喻的用意。

四、涵泳探討,美讀鑒賞詩歌

李商隱的詩,即使好學深思之人讀起來也覺吃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意境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重含蓄,《錦瑟》為人們提供了多種解讀方式的可能,如錦瑟說、愛國說、悼亡說、自傷身世說等,耐人尋味,正是詩的價值所在。引導學生鑒賞,可就詩論詩,不必尋求統(tǒng)一的答案,只需結(jié)合晚唐時代背景、詩人經(jīng)歷,把握詩歌情感基調(diào),用自己的語音去再現(xiàn)詩中意境,把玩詩歌清麗語言即可。

1.把握全詩情感基調(diào)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薄板\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庇纱宋覀兛梢园盐兆∵@首詩是撫今追昔,書寫困擾詩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讀時宜放慢語速,以低沉語調(diào)再現(xiàn)哀怨、悵惘、迷離。

2.“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首聯(lián)即情感觸發(fā)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卞\瑟啊,你沒來由的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憶曾經(jīng)的年華。詩人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正是被“情”困擾多時,此時把“錦瑟”作為情感的觸發(fā)點,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聯(lián)既是起興,又是用比,行文十分巧妙。吟誦時,一定要先醞釀情感,才能讀出哀怨的語調(diào)、深深的迷惘和無限感觸,才不會是空穴來音。

3.陷入沉思,發(fā)出無限感慨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痹?jīng)有過的以往和美好的愿望,有如“莊生夢蝶”一樣清晰,令人留戀,使人沉迷,讓人惆悵。即使它不能實現(xiàn),但“我”心依舊,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鵑啼叫不止。此二句詩語言雖簡潔,卻蘊意無窮,巧妙用典,令人深思。讀時應以癡迷、陶醉、無限眷戀、無限執(zhí)著的語氣來再現(xiàn),語速、聲音由厚重、舒緩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語音,再現(xiàn)美麗、朦朧、凄清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泵髟赂邞?青青的廣漠大海,鮫人泣淚成珠,清冷月光、晶瑩珠光、明亮淚光交織一片,讓人悵惘而又聯(lián)想無窮;藍田日光秀麗,陽光溫暖,白玉生煙,玉埋地下卻精氣升騰?!皽婧_z珠”“藍田美玉”,雖然珍貴,卻被人遺忘,令人悲傷、惋惜,但其終究是珠寶美玉,又令人慶幸、欣慰。讀時應讀出蒼茫之感,毫無依托,無限愛憐,無限悲傷之情。

5.戛然而止,余韻無窮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边@情哪里是追憶往事時才有,只是當時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然,實在不堪回首。行文渾然一體,情感愈加濃郁。朗讀時宜表現(xiàn)出欲罷還休,蕩氣回腸,有如空谷回音,余韻無窮。

五、課外延伸

1.尋找詩人足跡

?錦瑟》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蓡l(f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詩人生平,品讀詩人其他作品,尋找相關(guān)資料,自己打造解讀的金鑰匙。

2.與詩人對話

“學以致用”,把死知識變?yōu)榛钏?不容忽視。對文學作品,我們應采取“拿來主義”,建議學生寫寫鑒賞文章,是為“與詩人對話”。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2、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后得出結(jié)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jīng)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jīng)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僅33歲。

后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杰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diào)要削弱地方割據(jù)勢力,鞏固中央政權(quán),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nóng)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三、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強:

條件:

地利──據(jù)、擁。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內(nèi)政──務、修。

外交──外、斗。

2、日強:

文治──蒙故業(yè),因遺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國──合縱締交、九國不進。

結(jié)果──縱散約敗、割地賂秦。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

譯析三至五段;總結(jié)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逡笞隳鏑牖

二、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1、始強。

2、日強。

3、極盛:

外交──執(zhí)、御,百越俯首、北卻匈奴。

內(nèi)政──執(zhí)、鞭,隳城殺杰、廢道焚書。

4、滅亡:

陳涉:

人力──疲弊數(shù)百。

出身──貧苦農(nóng)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斬木為兵。

結(jié)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國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廟隳。

陳涉(與六國比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語)。

武器──非銛。

實力──非抗。

戰(zhàn)術(shù)──非及。

結(jié)論: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三、總結(jié)多義詞

1、制:

制其兵:控制,統(tǒng)率

制其弊:__

制六合:控制)

增其舊制:規(guī)模

制禮作樂: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銅

金城千里:牢固

聞金聲而止:鑼

3、勢:

萬乘之勢:權(quán)力,勢力

攻守之勢:形勢

兵勢強盛:勢頭,力量

四、析講

1、三段,秦始皇是怎樣統(tǒng)一天下的?統(tǒng)一天下后實行了什么樣的政策?

外交上,執(zhí)長策而御宇內(nèi)。用武力統(tǒng)一中國以后,國力空前強盛。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震四?!钡木置妗=又忠浴鞍僭礁┦住薄氨眳s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又擴展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第二層,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廢道焚書”、“隳城殺杰”,迅速把它的統(tǒng)治置于同人民敵對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窮兵黷武,想憑借險要的地勢(“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仗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和依靠“良將勁弩”、“信臣精卒”來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自以為這樣就奠定了“子孫萬世之業(yè)”。

2、課文前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要這樣寫?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敘述了秦國從開始強大一步步發(fā)展到統(tǒng)一中國以后赫赫威勢。作者這樣寫,都是為下文寫秦國的迅速滅亡做襯托文章。

4、強大的秦國是怎樣滅亡的?

這一段的第一句,對秦國的勢力的強大再揚一筆,做足文章;接著,用“然而”一詞,調(diào)轉(zhuǎn)筆頭,把整個文章轉(zhuǎn)到反面。先寫陳涉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后寫物力,接著,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天下響應并起亡秦”。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寫秦國在陳涉發(fā)動的起義面前迅速滅亡的史實。

5、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這一段在上述大量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jié)。(見板書)拿秦與陳涉進行比較,照應第1~3段與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結(jié)論。

6、辯證分析:怎樣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確?

從結(jié)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施仁義”來統(tǒng)治的。這種思想屬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疇,是對孟子“施仁政”這一思想的發(fā)揮。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秦國的逐步強大以至迅速滅亡,有著經(jīng)濟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義不施”作為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秦朝的統(tǒng)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作者“施行仁義”的主張是針對漢初的政治而提出來的,在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

7、歸納主題:

本文論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變化中所犯的過失,分析總結(jié)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guān)于治國應施仁義的主張。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復轍。

8、分析寫作特點:

⑴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舉例論證)

1~3段皆寫秦強,作者列舉大量史實,先寫始強,次寫日強,最后寫秦終于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鞏固的統(tǒng)治。寫來氣勢充暢,有如江河行地一瀉千里。4段用“然而”一轉(zhuǎn),寫出了秦國的迅速滅亡。5段對以上事實進行比較分析,最后用“何也”問句導出全文結(jié)論。

這種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⑵對比論證:

1~3段與4段對比;5段內(nèi)比;2段內(nèi)比。

⑶對偶、排比,廣泛運用。

9、本篇為何從秦孝公寫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養(yǎng)輻射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

五、完成課后練習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3

?六國論》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lǐng)會作者關(guān)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

2.結(jié)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guān)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3.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4.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教學設(shè)想

1.設(shè)計預習提綱,讓學生通過自學自練疏通課文,了解和掌握課文的有關(guān)文言文字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以及作者寫本文的時代背景。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朗讀或復述有關(guān)內(nèi)容,培養(yǎng)聽、說能力。

3.對于翻譯常識以及如何分析課文的論證,教師以方法指導為重點,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要加強質(zhì)疑方面的設(shè)計。

4.視學生程度,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印發(fā)蘇轍、李楨的《六國論》全文或片斷,擴展閱讀面,并作閱讀比較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2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預習全文,落實教學設(shè)想1、2。

2.研習課文第1自然段。

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guān)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guān)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quán)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

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預習指導

1.關(guān)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zhì)疑的鑰匙。“預習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習提示”的內(nèi)容,但側(cè)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較。

①六國互喪( ),率( )賂秦耶

②暴( )霜露 暴( )秦之欲無厭

③洎( )牧以镵( )誅

④勝負之數(shù)( ) 數(shù)( )呂師孟叔侄

⑤從( )六國破亡之故事 從( )散約敗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shù)淖?,以辨析形似字?/p>

①與( )而不助五國也

②( )糧而景從

③悉使( )兵負草填之

④革滅( )盡之標

⑤( )然自得 ( )笑大方(《風景談》)

(3)有些文言詞(或短語)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qū)別。看課文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

①六國互喪 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禍焉 ④至于_

(4)辨析加點字的意義: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常需要補出。試補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在括號中),然后翻譯。

①較秦之( )所得( ),與戰(zhàn)勝( )而得者,( )其實( )百倍。

②( )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荊卿( )為( )計

譯文:①

(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

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

②其勢弱于秦

3.簡介時代背景:

蘇洵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葉以來,我國境內(nèi)東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隸主貴族的勢力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1004年,遼(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軍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但北宋統(tǒng)治者面對于己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割十縣土地的情況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應允每年給西夏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蘇洵反對這種屈辱求和,認為這和戰(zhàn)國時六國“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tǒng)治者陳述政見。

[附] 預習提綱參考答案

(1)①sàng shuài ②pù bào ③jì chán ④shù shǔ ⑤cóng zòng

(2)①嬴 ②贏 ③羸 ④殆 ⑤怡 貽

(3)(古義見注釋,練習“四”見“教參”,僅舉今義)①互相,表示彼此對待的關(guān)系,一般不單用,常見于成語中或作合成詞語素。②先——時間或次序在前的,與“后”相對。祖父——名詞,父親的父親。③迅迅,快。④用陰謀手段從內(nèi)部_合法政府。

(4)①定數(shù)(命運) 屢次 計算 ②交好 歟(文言語氣詞,用于句尾)  ③拿 攻克 ④有人 或許 ⑤像 還 ⑥愛惜 吝惜 ⑦發(fā)語助詞(表原因) 大概⑧弊病 困頓(失敗)

(5)①以收賄;城邑;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譯文(略)。

(6)①趙國曾經(jīng)五次和秦作戰(zhàn)?!坝谇亍痹谠渥餮a語,譯時可充狀語,放在謂語前。

②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語序改變同前小題。

研習新課

1.關(guān)于段落層次的劃分提示及練習:

方法提示:議論文一般有引論、本論、結(jié)論三部分。引論提出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或中心問題,以引起讀者注意;本論是分析問題的論證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結(jié)論是在分析問題基礎(chǔ)上解決的部分:或歸納論點,或總結(jié)全文,或明確任務、提出辦法等。給議論文劃分段落一般可按上述三個部分進行。至于段落之內(nèi)的層次劃分,或各段之間的結(jié)構(gòu)方式的分析,則應參考第三冊第36——40頁“合理安排論證結(jié)構(gòu)”的知識短文所說的進行。

根據(jù)上面介紹,參看課文“預習提示”,閱讀課文,看看本文5個小段可劃分的三個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種(敘線是段界符號,數(shù)字是小段序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讀課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內(nèi)句間關(guān)系是下面圖示的哪一種(數(shù)字是句子序號)?

3.課文“預習提示”指出:“文章開篇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苯Y(jié)合第一段課文思考:

(1)本段所提中心論點在文中是指哪句?( )

a.第1句 b.第6句 c.第1、6兩句

d.1—6句 e.1、2、4、5、6句

(2)如果中心論點是第1句,按“預習提示”所列那樣刪去“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嗎?如果是最后一句,刪去第1句,怎么樣?

(3)本段所列兩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的關(guān)系是什么?把分論點刪去,可以嗎?

(4)比較本篇提出中心論點方法與《過秦論》的不同之處。

[附] “研習新課”答案及提示

1.c 2.b 3.①a(說明:b是本段論證結(jié)論。d、e誤把分論點當中心論點)。 ②③提示:中心論點在首句,這是一個并列關(guān)系的復句,不是偏正關(guān)系的復句,兩分句從兩個不同角度陳述觀點。“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異說,保證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確鑿性。因為事物之間聯(lián)系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單純肯定“弊在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論點應是第一句全句。文章的兩個分論點,在本段實際上是論證中心論點的兩個論據(jù),它們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的受賂秦之害的角度進行論證,加強了中心論點的嚴密性,增強了說服力。結(jié)句“故曰”,回應首句,形似重復,實乃對中心論點的強調(diào),使之更鮮明、突出。(4)提示:本文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和《改造我們的學習》相似);《過秦論》卒章顯旨,先以論據(jù)論證,然后歸納出論點。

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文后“思考和練習”一、三、四。

2.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課文第1至第5小段,落實教學目的第1、4兩項。

2.總結(jié)全文。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檢查作業(yè)

重點檢查背誦、朗讀。字、詞、句練習在學習下面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口譯課文即可檢查糾正。關(guān)于“思考和練習”一,可讓學生口頭回答。

1.學習課文第2小段。

(1)學生口評本段課文,教師訂正。訂正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①課文沒有注釋而學生容易理解錯的文言詞。如:“諸侯之所亡”的“亡””(丟失、失去)與后文“燕雖小國而后亡”的“亡”(滅亡)不同。這類詞多在課后練習或預習提綱中出現(xiàn),但仍然難免遺漏,如虛詞“以”“之”等。

②特殊句式:除練習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薄八蠡肌鼻皟刹糠謽?gòu)成判斷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賂者破滅”,譯時對這類句子一定要仔細辨別。

(說明:以下各段都有這兩種情況,在學生口譯前一定要告訴以上兩點,讓學生結(jié)合上下文認真辨析。茲不贅述。)

(2)課文“預習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論點展開論證。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證的?即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用什么方法論證的?對此,我們在閱讀時應弄明白。請同學們根據(jù)下面提示來回答上述問題。

提示:讀時注意文中的關(guān)鍵字詞:“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義詞。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們不妨來做如下填空:

①作者用 和 相比較, 和 相比較,兩相對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的論斷。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 ,諸侯失地的原因是 ,“固不在戰(zhàn)”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論點中的“ , ”的道理,證明了“ ”的觀點。

②為了說明“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即賂秦之弊,作者進一步作了如下對比,諸侯為“一夕安寢”,今日 與明日 相比,說明割地次數(shù)的頻繁,且數(shù)量越來越 ;秦得“五城”“十城”之后。“ ”三字說明秦的“大欲”是“ ”的。從而證明: 并不能茍安圖存,實乃“ ”。在這一對比說理中,作者又將賂秦諸侯的先輩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與子孫的“ ”相比,先輩的“暴霜露”與子孫的“ ”相比,斥責了賂秦者的卑鄙無恥。

③以上兩層用了 論證,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 ”印證了自己的論證。這是用 法來論證的。

[附] 填空答案

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戰(zhàn)勝所得;諸侯賂秦所亡之地;戰(zhàn)敗而亡之地;諸侯賂秦;賂秦;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無厭;賂秦;破滅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寢。③對比法;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引證。

根據(jù)上面練習,自己口答本題開始的問題。

(3)本段文字生動,充滿情感。為了體味這些,我們可用“刪減質(zhì)疑法”來研讀這段文字。所謂“刪減質(zhì)疑法”即從原文中刪去某段或某些詞句之后和原文比較孰優(yōu)孰劣,提出質(zhì)疑。如:

①刪去“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句,可否?

②刪去文中關(guān)于創(chuàng)業(yè)之難的內(nèi)容,表達效果如何?

(提示:①從反復修辭格的作用去考慮;②從對比修辭格的表達效果去考慮。參看“思考和練習”二。)

請用上面質(zhì)疑法自己設(shè)疑,然后思考或與同學討論,求得答案。

2.第3小段自學提示:

本段承上文中心論點的第二分論點展開論述。作者運用例證法,分析了“不賂者”齊、燕、趙亡國的原因,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讀本段課文,應注意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本段的“不賂者”指哪三國?由此可知,上段的“賂者”指的是哪些諸侯國。

(2)本段和上小段在寫法上的不同點之一是,上小段把賂秦的諸侯國放在一起總寫,本小段則把齊和燕趙分兩種情況寫。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樣處理史實,可否?

(3)作者在分別寫齊和燕趙時,對這兩種情況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詞。請從課文中挑出幾個代表性的詞句加以體味,說說作者對齊的態(tài)度是什么?對燕趙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讀課文,力求把這兩種不同情感色彩表達出來。

思考提要

“賂者”指楚、韓、魏,“不賂者”指齊、燕、趙。作者把楚、韓、魏三國合寫,是因為他們對秦的態(tài)度完全一樣——爭割地而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樣——皆因賂秦而力虧,終致滅亡。把齊、燕、趙放在一段,是因為他們都是賂秦的間接受害者,“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但是,不賂秦的三國在對秦的態(tài)度上又分兩種:齊,與秦交好,不助五國;燕、趙則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兩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齊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齊亦不免矣”這種平淡冷漠的語氣陳述其亡國之因,以示對其鄙夷);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值得肯定、贊揚(所以作者用了褒義詞)。他們的滅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終”。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趙自去良將,毀其“長城”,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時燕趙滅國還有失掉強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強調(diào)外因,“誠”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們朗讀時應在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努力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層,用假設(shè)舉例法總括2、3小段,再次強調(diào)了中心論點,也為下文的結(jié)論提出在客觀上作了鋪墊。

3.關(guān)于課文最后兩段的自學提要:

最后兩小段是文章的結(jié)論部分。各段內(nèi)容可參看課文的“預習提示”。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結(jié)合賈誼《過秦論》第2小段第2層內(nèi)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國的滅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觀點有什么局限性?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篇史論的價值?

(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課文“預習提示”所說,“為了諷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聯(lián)系北宋實際,結(jié)出全文主旨”。想一想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結(jié)出”的?

提示:蘇洵的“封謀士”“禮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設(shè)措施,不過是山東諸侯“不愛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翻版,九國之師的慘敗已證明“六國之亡的結(jié)局不可逆轉(zhuǎn),秦亡六國的根本原因不在蘇氏的弊在賂秦”,其原因可參看歷史課本,這里不涉及。但從中我們看到,蘇氏僅從斗爭策略方面論六國之過,未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結(jié)論是偏頗的。特別是只著眼于“謀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眾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們知道,作者寫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國滅亡之因,而是為了“諷今”,因此便從某一角度著眼分析歷史,總結(jié)教訓,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作者的這種針砭時弊、關(guān)心國家前途的精神應予肯定。

作者寫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過對比而巧妙結(jié)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對比:六國與秦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宋與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宋與六國的比較以及契丹、西夏與秦的比較。從比較中,含蓄地點明了寫作意圖。

4.學生質(zhì)疑設(shè)計:

用本課前面介紹的刪減質(zhì)疑法對本課質(zhì)疑、設(shè)疑,并談談自己對這些疑難問題的解答。

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3.仿照本文結(jié)構(gòu)安排,用現(xiàn)代漢語改寫《過秦論》。

4.用刪減質(zhì)疑法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序》并質(zhì)疑。

參考資料

一、清代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山東諸侯之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接,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唯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與相佐助,豈可得哉!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概也夫。

——摘自《畹蘭齋文集》

二、《宋史·蘇洵傳》(片段):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發(fā)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閑戶益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22篇,即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宋史·列傳第二百二》)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lǐng)悟其愛國的實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guān)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guān)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對關(guān)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3、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語文講義上預習內(nèi)容(29頁)。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diào)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觀看幾組有關(guān)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jīng)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jīng)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守節(jié)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guān)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p>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國都城被秦攻破時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2.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jīng)》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guān)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chǎn)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shù)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guān)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罹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jié):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字詞梳理

1.實詞

苗裔:后代子孫

考:特指死去的父親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與:等待

搴:攀、折

騏驥:駿馬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錫:同“賜”。

辟:同“僻”。

道:同“導”。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狀語(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五、學生根據(jù)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jié),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著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著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nèi)在美質(zhì),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lián)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采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么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么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語文講義30頁6-13題。

第二課時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 文本研習:

1.概括1--2句詩的大意。

明確: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明確: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3-4句寫了什么?

明確: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寫了什么?

明確: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為什么要寫這些?

明確:表現(xiàn)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jié):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yǎng)。

6.看5-6句寫了什么?

明確:寫自己強調(diào)自己才能修養(yǎng)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nèi)美”和“修能”體現(xiàn)了什么?

明確: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fā)現(xiàn)。

8.7-10句寫了什么?

明確: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明確: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nai“美人”不識。

10.看最后4句寫了什么?

明確: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么?

明確: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后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著人的覺醒。

小結(jié):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三、課堂小結(jié):從節(jié)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lǐng)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四、拓展延伸:

?史記》中有一段文字對屈原的精妙描繪,古往今來,備注推崇,現(xiàn)選取一段,閱讀后,完成后面題目。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作者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釋下列句子加點字含義。

a.人窮而反本 b.讒人間之 c.靡不畢見 d.其文約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②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4)作者認為,屈原不被世人容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聽偏信,小人讒言離間,因而憂愁幽思。

(2)處境困頓 離間 顯現(xiàn) 簡潔

(3)他所運用的語言小但是它們的意義深遠廣大;推及這種品志,即使與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潔行廉,與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擠流放。

五、布置背誦全詩,做講義有關(guān)習題。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紹作者,明確目標

1、林庚: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

2、學習目標: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shù)特征,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三、學生速讀課文(5分鐘),理請文章的結(jié)構(gòu)脈絡。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一)請同學閱讀1—3段,思考:作者談了一個怎樣的文學現(xiàn)象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澳救~”一用再用,且有所發(fā)展(落木),產(chǎn)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jié)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比較一下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纯丛娭械摹澳尽焙汀皹洹庇惺裁床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敝械摹澳尽瘎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jié):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 “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6、小結(jié):“木“的藝術(shù)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 、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qū)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谒囆g(shù)語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jié)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lián)想。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shù)特點。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6

一、導入本節(jié)

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元雜劇基本知識和課文內(nèi)容,這節(jié)課我們作進一步鑒賞。

二、鑒賞第三折

1、女生齊讀[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詞語說明竇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沒來由”“不提防”可見竇娥無辜受冤,是蒙冤。(板書:蒙冤)“動地驚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難怪竇娥臨刑前不禁要將天地生埋怨。

2、揣摩試讀[滾繡球],共同思考:竇娥為何埋怨天地?

⑴女生讀,男生給點評。男生讀,老師點評。

⑵老師范讀。

⑶同桌討論問題,給個說法:

明確竇娥有感于天地:

信賴(天地)──懷疑(天地)──控訴(天地)──悲憤。

竇娥和婆婆相依為命,二十歲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個順民卻不得,真冤啊!冤至極,就怨天地。(板書:怨恨)怨恨天地,實為訴說自己蒙受冤屈,控訴黑暗的世道。

3、面對__勢力,竇娥敢于反抗,控訴天地就是大膽的抗爭,可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這冤屈?這樣做的代價可是犧牲生命啊。(板書:忍冤)

同桌討論,給個說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傷心──真善良啊。

善良還體現(xiàn)在臨刑前對婆婆的叮囑上。一生讀[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讀[快活三]、[鮑老兒],感受其善良──這是一個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犧牲精神的有價值的女子啊!

魯迅四次強調(diào)劉和珍“始終微笑著的和藹”──襯出反動政府的兇殘。

這里刻畫的竇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顯出價值,顯出冤屈之深。善美卻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憤。(板書:悲憤)

人們不由不為三歲喪母,七歲離父做童養(yǎng)媳,二十歲就守寡三年,遵守禮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揮灑同情之淚呀。

4、含冤的竇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發(fā)下三樁誓愿。

分角色朗讀,一男生扮監(jiān)斬官,一女生扮對白中竇娥,一女生讀三樁誓愿。

其他同學思考:三樁誓愿是如何從時間、空間、地點及監(jiān)斬官態(tài)度來寫的?

點評朗讀。

同桌討論,填表理解』:(出示小黑板,框中內(nèi)容請學生填寫)

內(nèi)容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表現(xiàn)應驗時間瞬間一段時間三年時間越來越長應驗地點法場荒野山陽范圍越來越廣監(jiān)斬官態(tài)度答應呵斥怒喝態(tài)度越來越強烈

(注:框內(nèi)詞語作參考,留作課堂上學生填寫)

問:竇娥發(fā)三樁誓愿,要表達什么呢?

同桌討論,給個說法:

竇娥發(fā)三樁誓愿,是在鳴冤,讓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板書:鳴冤)同時表達出她的憤怒之情。竇娥希望感動天地,懲治__。

竇娥被毀滅的過程,也是她不屈抗爭的過程。

附示板書設(shè)計:

蒙冤時代造成竇娥悲劇

怨恨→悲憤→鳴冤(三樁誓愿)竇娥冤是時代造成

忍冤

5、同學們,假如我們就是導演,請閉上眼睛想象設(shè)計一下:此時眼前銀幕上會是怎樣的情景?

(閉眼想,張口說)

浮云遮住了紅日,寒風悲鳴在耳畔。一道寒光閃過,殷(yān)紅的熱血飛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練一片血紅。那紅呀,由下噴上,飛濺的鮮血布滿了銀幕。

頃刻間,大雪紛飛。雪,潔白的雪,由上而下,紛紛揚揚,飛向銀幕的每一角。

一會兒,茫茫大雪便覆蓋了法場,覆蓋了四野,也覆蓋了善良不屈的竇娥尸身。

昏暗天地間的紅和白產(chǎn)生了多么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

6、竇娥許下的三樁誓愿應驗了嗎?不,暫時只應驗了兩樁?,F(xiàn)實生活中這反常的情況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反常能有力地說明竇娥極其冤,可這不是封建迷信嗎?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請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來討論。

同桌討論,給個說法:(言之有理即可)

是迷信。從藝術(shù)上看,大膽想象、夸張,屬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讓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藝術(shù)舞臺上得以實現(xiàn)?!犊兹笘|南飛》中“化鳥”,《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化蝶”,都讓苦難中的人們悲苦的心理得到一絲慰藉(jiè)。

屠刀砍了竇娥頭,但砍不倒天理;

__毀了竇娥人,但壓不住正義。

7、竇娥勤勞、善良、孝順、安分、剛烈,這樣一個善美有價值的女性被毀滅的原因是什么?請男生齊讀[一煞]

同桌討論,給個說法:

⑴官吏__(聯(lián)系劇情:桃杌太守給告狀者下跪,“但有告狀的,便是衣食父母”,“告狀來的要金銀”,昏官后居然升官);

⑵流氓無賴張驢兒。

在元代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里,官吏昏庸無能,是非不分,流氓橫行霸道,謀財害命。黑暗的社會滋生了他們,并縱容他們,他們相互勾結(jié),構(gòu)成了虐民的羅網(wǎng)。這張網(wǎng)下,人的生命沒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價值的。因此,竇娥的冤獄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悲劇的時代產(chǎn)生時代的悲劇。

三、讓我們給這位善良的女性獻上一副挽聯(lián)吧

上聯(lián):貞潔敬孝,哀怨感天雪飛六月

下聯(lián):剛烈爭抗,悲憤動地旱亢三年

參考詞:①感天②剛烈③悲憤④亢旱三年⑤不屈⑥血濺白練

四、小結(jié)

讀《竇娥冤》見到了__與昏庸,丑惡與無恥,但悲劇是那個時代的。讀《竇娥冤》,感受到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時的悲憤,感受悲劇給我們心靈帶來震撼。

五、課堂練習(出示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