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我在變教案推薦6篇

時間:2024-03-02 作者:Lonesome 備課教案

教案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教案的準備過程可以促使我們深入思考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語言我在變教案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語言我在變教案推薦6篇

語言我在變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朗讀詩歌。

2、感受詩歌生動有趣的風格。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詩歌里的窗花圖案。

2、經驗準備:初步了解新年剪窗花的意義。

活動過程

一、欣賞窗花出示窗花給幼兒欣賞,讓幼兒簡單了解新年剪窗花的意義。

二、學習詩歌。

1、教師:小朋友你們都知道很快就要過年了,有一個姐姐為了慶祝新年也剪了好多窗花,據說她剪的窗花能叫又能動,你們一起聽一首詩歌就知道了。

2、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兒歌一次。

3、提問:兒歌里的姐姐是怎么剪窗花的?

4、她剪了哪些圖案?

5、圖案上的小動物好像是在做什么?

6、幼兒每回答出一個圖案,教師就出示一個相應的窗花,并用詩歌里的語言進行小結。

7、教師結合剪紙圖案再次朗讀兒歌。

8、提問:小貓喜歡姐姐剪的窗花嗎?

9、你是從哪句話里聽出來的?(用兒歌的最后兩句進行小結)討論:為什么小貓會看得著了迷連老鼠都忘了抓呢?

教師:姐姐剪的窗花太美了,每一個圖案都跟真的似的,剪對喜鵲叫喳喳,剪條金魚搖尾巴,小貓看得著了迷,連老鼠來了都忘了抓。

三、學習朗讀兒歌。

1、結合剪紙圖案練習朗讀兒歌,增強對兒歌的理解和記

2、邊做動作邊讀兒歌,增強幼兒學習朗讀的興趣,進一步感受兒歌的生動有趣。

四、組織活動:剪窗花。學習剪窗花的基本方法。

語言我在變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了解小貓咪咪在媽媽生病前后的變化,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豐富詞匯及短句:最好、河邊、努力釣呀釣呀。

2、能簡單講述故事,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故事的講解激發(fā)幼兒愛勞動和關心他人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1、動物卡片:小貓、小兔、小猴、小狗、小雞、貓媽媽等。

2、小動物頭飾。

3、禮物卡片:胡蘿卜、水蜜桃、骨頭、毛毛蟲、魚等。

4、情景表演。

三、活動過程:

1、音樂律動《樂器律動》。吸引幼兒注意力,準備開始上課。

2、語言導入:(神秘地說) 今天呀,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個特殊的禮物,你們猜,是什么?

3、首先老師要給小朋友帶來一個故事,同時還把故事的主人公——小貓咪咪請來了。看,她來了!

小貓咪咪(幼兒扮演)出場:hi!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小貓咪咪,大家都夸我長得可愛,你們說呢?可是每次媽媽喂我吃飯或給我穿衣服時,總說我懶,自己能做的事自己不做,說這是不愛勞動的壞習慣。小朋友,你們說,媽媽說的對嗎?

師:是呀,小朋友,小貓咪咪這樣做對嗎?

幼兒討論:小貓咪咪這樣做對嗎?

過渡語:是呀,這樣做多不好呀,得快點兒改掉不愛勞動的壞習慣,要不,會把媽媽累壞的。瞧!小貓咪咪怎么了?

4、小貓咪咪很懊悔地出場:媽媽由于過度勞累,真的病倒了,住進了醫(yī)院,小伙伴們都帶了好吃的東西來看媽媽。

5、幼兒扮演小動物表演送禮物的情景。

師:呦,小伙伴們都帶來了什么禮物給貓媽媽?(貼上貓媽媽的卡片)

幼兒:小兔帶來了胡蘿卜給貓媽媽,小猴帶來了桃子給貓媽媽,小狗帶來了骨頭給貓媽媽,小雞帶來了蟲子給貓媽媽。(幼兒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卡片。)

師過渡:貓媽媽病了,小兔送來了自己最愛吃的胡蘿卜,小猴送來了自己最愛吃的桃子,小狗送來了自己最愛吃的骨頭,小雞帶來自己最愛吃的蟲子。(同時教師用手指圖片,幫助幼兒記憶和理解)(疑問的語氣)可是,這里為什么沒有咪咪送的禮物呀?(貼上小貓圖片)

6、咪咪出場。咪咪哭了:嗚??..我什么也不會,給媽媽送什么呀?

師:瞧,咪咪哭得多傷心呀!小朋友快幫咪咪想一想,送什么禮物給媽媽好呢? (幼兒討論)

師:哎呀,小朋友真聰明,想了這么多的好辦法!媽媽知道了一定很高興,病一下子就會全好了!咪咪的好朋友小猴子,它也出了一個好主意,什么主意呢?讓咪咪跟小朋友說吧。 咪咪:小猴把我?guī)У搅撕舆?,指著河水說:“自己釣吧,禮物就在河里?!蔽揖团︶炑结炑?,釣出一條大魚(高興地說)!我?guī)砹唆~給媽媽,媽媽高興地說:“乖寶寶終于長大了,

會勞動了,這才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師:小猴真聰明,幫咪咪給媽媽送了一個最好的禮物。(若有所思)那么小朋友想一想,你的媽媽病了,你該怎么做?

7、通過提問,豐富詞匯短語。

師:媽媽收到魚說了什么?

幼兒齊:這是最好的禮物?。〞鴮憳祟}:最好的禮物)

8、總結。

小貓咪咪是一個不愛勞動的孩子,媽媽都被它累病了,后來,在小猴的幫助下,它把自己親手釣的魚送給了媽媽,小貓咪咪變成了一個愛勞動的懂事的好孩子。我們小朋友也要學習小貓咪咪,改掉壞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語言我在變教案篇3

活動名稱:

鈴兒響叮當(兒歌)

活動目標:

1、嘗試分辨出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鈴聲,知道其用途,初步發(fā)揮幼兒合理的想像能力。

2、欣賞并初步學習兒歌"鈴兒響叮當"。

活動準備:

課件(各種鈴聲)小圖片。

活動過程:

一、傾聽鈴聲,導入活動1、媒體展示(鬧鐘),引起興趣。

2、師: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它可能會告訴我們什么事情呢?

二、想想講講,經驗交流1、提問:在平時的生活中,你聽到過哪些鈴聲?它有什么用呢?(提示:會告訴我們什么?)2、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

3、討論:如果沒有這些鈴聲行不行?為什么?

三、欣賞兒歌,學習朗誦1、師示范朗誦兒歌。

問:你聽到兒歌中有哪些鈴聲?

2、幼兒跟老師一起朗誦兒歌。

3、幼兒跟老師一起表演兒歌。

語言我在變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聽故事,了解小英雄“海娃”的英雄事跡。

2、能夠通過討論,形成一定的生命觀、價值觀。

3、感受熱愛祖國、勇敢與敵人斗爭的“革命精神”。

活動準備

雞毛信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雞毛信”嗎?

2、觀看雞毛信照片,知道這是當時的一種重要的聯(lián)絡方式。

二、教師講述故事前半段,了解海娃的故事。

1、聽教師講述故事前半段。

2、小組討論: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保護“雞毛信”?

如果敵人發(fā)現(xiàn)了你,你會怎么辦?

三、聆聽故事中斷,了解海娃是如何保護“雞毛信”的。

1、師:海娃用了什么辦法?

猜一猜還會發(fā)生什么?

四、聆聽故事結尾,了解“海娃精神”。

1、師:你喜歡海娃嗎?為什么?

如果是你,當敵人的槍口對著你,你會害怕嗎?

可是“海娃”為什么“不害怕”?

五、活動延伸。

1、表演區(qū):雞毛信的故事。

2、與爸爸媽媽分享雞毛信的故事。

附:《雞毛信的故事》

根據地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只有十二歲,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jiān)視著前邊平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海娃的爸爸是民兵中隊長,他急匆匆地了把一封信交給海娃,滿臉嚴肅地說:“這里面是攻打鬼子炮樓的路線圖,你一定要想辦法盡快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焙M抟豢葱欧馍厦娌辶穗u毛,知道這是十分重要的消息,他拍拍胸脯說:“您放心吧,我一定完成任務?!闭f著他就藏好雞毛信,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海娃忙著趕路,沒想到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心里想:“要是鬼子搜身,搜走了雞毛信可就麻煩了,這可怎么辦???”

海娃冷靜了片刻,看著羊群,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下面藏了起來。鬼子小隊長攔住了海娃,他們嗚里哇啦地說了一會兒話,對海娃瞪著眼說:“你的小八路地干活?”海娃裝作害怕的要哭的樣子說:“我是要到山上放羊的,沒見過什么八路干活。”鬼子隊長又命令兩個小鬼子把海娃從頭到腳搜了一遍,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于是鬼子又打起了羊群的注意,要海娃給他們帶路,并且想吃羊肉。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到了深夜他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窩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出了幾里路。

鬼子發(fā)現(xiàn)海娃跑了,很快就追了上來,他們用槍逼著海娃讓他帶他們上山。海娃把鬼子帶到了一條靠近八路軍埋伏圈的山路上,乘鬼子沒有防備,他乘機拼命往山上爬去,愈爬愈遠,身后響起鬼子的槍聲,有一槍還打中了海娃的手。想到雞毛信的重要,海娃忍著疼拉繼續(xù)向山上爬,嘴里還高聲喊著“八路軍叔叔,快打鬼子啊……”張連長和八路軍戰(zhàn)士們聽到槍聲和海娃的呼喊,很快沖了上來,把鬼子打了個落花流水。最終,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張連長根據信上的情況,成功地搗毀了敵人炮樓,擊斃了“貓眼”司令,打了個打勝仗。海娃也因為他的勇敢和機智成為抗日小英雄,成為我們少年兒童學習的榜樣。

語言我在變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愿意用語言、動作表現(xiàn)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知道不同的動物腳的數(shù)量也不一樣,產生了解動物的興趣。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課件,操作材料(畫腳、按腳畫點子、動物頭飾等)

活動過程:

1、游戲“猜猜它是誰”,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

(1)出示課件畫面1:“天氣多好啊,小動物們來到草地上了。咦,它是誰呀?”“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點擊畫面)“公雞是怎樣走路的?誰來學學?”(抬頭梃胸)

(2)“又有一個動物朋友來了,它呀有四只腳,猜猜它是誰呢?”(點擊畫面)“小兔是怎樣走路的?”(蹦蹦跳跳)

(3)“這是誰?它有幾只腳?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六只腳的螳螂是怎樣走路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搖大擺)

(4)螳螂有六只腳,可是有一只動物它的腳比螳螂還要多,會是誰呢?”(出示螃蟹)“螃蟹有幾只腳?它是怎樣走路的?”“誰來學學?”(橫沖直撞)

2、欣賞、理解故事。

(1)“小動物們來到草地上干什么呢?我們一起來聽故事《數(shù)腳》”幼兒欣賞故事前半部分。

(2)提問:“小動物在草地上干什么呀?小雞是怎樣說的?小兔呢?螳螂呢?螃蟹呢?”

(3)“小動物們正說著,誰來了?(放蜈蚣錄音)蜈蚣說了什么?”蜈蚣有多少只腳呢?(幼兒猜測)

(4)教師講述故事后半部分后,幼兒一起給蜈蚣數(shù)腳“原來小蜈蚣有42只腳。哇,有那么多的腳,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百腳’。”

3、引導幼兒共同講述故事,學做夸張動作。

“小動物們數(shù)腳的故事有趣嗎?我們一起來講講故事、做做動作好嗎?”

4、遷移經驗。

“看這兒還有許多小動物呢!這里的動物呀沒有腳,請你先看看它是誰?有幾只腳?幫它把腳畫出來;這里的動物有幾只腳呢,請你來數(shù)一數(shù),然后用點子來表示;這里有動物胸飾,你可以和朋友說說它是誰?有幾只腳,是怎樣走路的,并戴上頭飾玩一玩?!庇變鹤杂蛇x擇活動內容,操作游戲,然后簡單交流。

附:

故事:數(shù)腳

天氣真好,小動物們來到草地上,比誰的腳多,誰的腳少,誰的腳用處大。

公雞說:“我有兩只腳,走路抬頭挺胸?!?/p>

小兔說:“我有四只腳,走路蹦蹦跳跳?!?/p>

螳螂說:“我有六只腳,走路大搖大擺。”

螃蟹說:“我有八只腳,走路橫沖直撞?!?/p>

小蜈蚣皺著眉頭說:“我有幾只腳?我不知道,我不知道?!?/p>

公雞說:“我來幫你數(shù),1,2,3,4,……哎呀!再往下我就不會數(shù)了?!?/p>

小兔說:“我來幫你數(shù),1,2,3,4,5,6,……哎呀,我也數(shù)不清?!?/p>

螳螂說:“我來幫你數(shù),1,2,3,4,5,6,7,8,……哎呀,我越數(shù)越糊涂?!?/p>

螃蟹說:“我來幫你數(shù),1,2,3,4,5,6,7,8,9,10,11,12,……”哎呀,不好了,螃蟹數(shù)不清楚,累得口吐白沫。

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腳?原來,蜈蚣有42只腳。

活動反思: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都要涉及到“教什么”、“為什么要教”、“如何教”這三個問題。在選擇教學活動的材料(或者說是內容)時,不同的教師會帶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觀去選擇,同樣的教學材料,不同教師對它的價值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數(shù)腳”這個故事,不僅語言生動、內容有趣,而且故事中滲透了科學、數(shù)學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整合性。我們都知道,年齡越小教育內容越需要整合性、趣味性、活動性,所以,“數(shù)腳”是一個十分適合中班幼兒的教學內容。如果用好了這一內容,幼兒至少可以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發(fā)展:1、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2、積累有關動物的腳的知識經驗;3、提高數(shù)數(shù)的能力;4、激發(fā)了解各種動物的興趣;5、體驗自主表現(xiàn)的快樂,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那么,該以什么形態(tài)來呈現(xiàn)內容,以什么方式進行教與學,才能讓活動的價值在幼兒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呢?我在設計活動時,將活動定位為側重于語言領域的綜合活動,以整合的理念為指導,不論是活動目標,還是教學的方法、手段、幼兒的表現(xiàn)方式,都體現(xiàn)了整理的理念,充分考慮幼兒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特點,尊重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之中。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猜猜它是誰”中,每種動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我以有關腳的不同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象,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現(xiàn)自己對動物走路方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提煉,使幼兒對“抬頭挺胸”、“蹦蹦跳跳”、“大搖大擺”、“橫沖直撞”等詞語的學習顯得非常自然,體現(xiàn)了《綱要》所提出的“既適合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的要求。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欣賞理解故事”中,首先引導幼兒在欣賞故事前半部分的基礎上,學說小動物的話,給幼兒提供了一個語言交流、學習的機會;接著設置了“蜈蚣有幾只腳?”的懸念,并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的后半部分“小動物幫助蜈蚣數(shù)腳”;隨后,幼兒幫助蜈蚣數(shù)腳,解開懸念——原來這只蜈蚣有42只腳,我同時告訴了幼兒一個秘密:不同種類的蜈蚣,腳的數(shù)量是不一樣的,蜈蚣還有一個名字叫“百腳”。這樣的安排,不僅鍛煉了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shù)的能力,豐富了幼兒有關蜈蚣的知識,讓他們產生了了解蜈蚣有多少只腳的興趣,而且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幼兒都熱情高漲。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講述、表演故事”,我給了幼兒充分自主的機會,讓幼兒自己選擇朝哪個方向表演,結果幼兒都選擇了向客人老師表演,這樣的安排,可以培養(yǎng)幼兒自然大方不怯場的能力?;顒拥淖詈笠粋€環(huán)節(jié)是分組操作活動,安排了三個內容,一是給動物數(shù)腳,并用點子表示數(shù)量;二是給動物畫腳;三是說說動物的腳,并模仿動物走路。這三個操作內容,不僅是對幼兒已有經驗的遷移、拓展和提升,而且引發(fā)了幼兒繼續(xù)探索動物的興趣。操作活動講評結束后,我有意識地利用了現(xiàn)場客人老師這一資源,請幼兒把自己的操作結果講給客人老師聽,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又起到了檢查糾錯的作用。

活動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目標清晰,各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活動氣氛非常寬松。我能注意傾聽幼兒、觀察幼兒、理解幼兒,師幼互動比較充分有效,對幼兒的反應,能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浇o予應答,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表現(xiàn)空間,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體性。從幼兒表現(xiàn)來看,幼兒始終處于一種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參與活動積極性高,在愉快的氛圍中建構了新的知識和經驗,在原有水平上獲得了發(fā)展。

但活動中也有缺憾的地方:1、活動沒有很好地把握好拓展幼兒經驗的機會,如: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當兩只腳、四只腳、六只腳、八只腳的動物出現(xiàn)時,可以引導幼兒想想、說說,還有哪些動物是兩(四、六、八)只腳的?以此豐富幼兒有關動物的知識經驗。對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東西,如:螞蟻有幾只腳,可以在活動中可以利用幼兒的同伴資源直接解決,而不一定什么都放在活動之后。2、在分組操作中,對每個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不夠了解,如何照顧個體差異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還值得研究。3、在模仿動物的時候,自己顯得有點放不開,動作不是特別形象逼真。

語言我在變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招手、拍手、握手、擺手等與詞相符的動作,使幼兒知道交友中最簡單的禮貌用語和行為。

2、對學習游戲兒歌感興趣。

3、體驗模仿的樂趣。

4、能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并學會自我保護。

活動準備:

木偶小雞、熊貓、小弟弟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感知和理解兒歌的內容,學習禮貌用語

(一)木偶表演兒歌內容。

1.(出示木偶小貓)"嘰嘰嘰!我是誰?我的名字叫小雞!現(xiàn)在你們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小朋友早!""小雞早!"

2.熊貓:"小雞,你好。""你好,你好"招招手。

3.熊貓說:"小雞,小雞,我做你的朋友好嗎?"小雞說:"歡迎,歡迎,拍拍手。"熊貓聽了真高興。

4.熊貓:"我請你吃蟲子。"小雞看到熊貓請它吃蟲子,有禮貌地說:"謝謝,謝謝,握握手"。

5.熊貓和小雞一起做游戲,"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他們成了好朋友。(同時配以動作-親親、抱抱)

(二)表演后問

1.誰和誰成了好朋友?(熊貓和小雞成了好朋友)

2.你從哪里看出它們成了好朋友?(握手、親親、抱抱)

二、示范朗讀

(1)它們成了好朋友,高興地唱起了歌,"我有一雙小小手,要拉許多好朋友,'你好、你好,'招招手,""歡迎、歡迎,拍拍手","謝謝、謝謝,握握手。"(速度可稍慢些)

(2)玩了一段時間,它們要回家了,它們應該怎么說?對!"再見、再見,擺擺手。"

(3)小雞和熊貓也要和小朋友再見了,小朋友對小雞、熊貓怎么說?(學習第四句:再見、再見、擺擺手)

三、在交往活動中自然學念兒歌的詞句

(1)(出示木偶弟弟)誰來了?小弟弟說:"我一個人玩真沒勁,我要上幼兒園去找好朋友。"讓我看看誰最乖,嗯!這個孩子真用心,一定是個乖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好,你好,招招手。""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嗎?那你也要向我問個好。"(與個別幼兒交朋友,請4-5人,同時學第一句,在幼兒呼應后予以表揚,方式:親一親、握握手、點點頭等)

(2)木偶弟弟:我想做你們的好朋友,你們歡迎嗎?誰愿做我的好朋友,要對我說"歡迎,歡迎,握握手。"這樣,我才知道你真的要和我做朋友。(與個別幼兒交往,請4-5人,問:你愿做……請說"歡迎,歡迎……")

(3)木偶弟弟:你們愿意做我的好朋友,我真開心,"謝謝,謝謝,握握手。"你們開心嗎?那么你們怎么說呢?

(4)木偶弟弟:"現(xiàn)在我要回家告訴媽媽,我在幼兒園找到了許多好朋友,再見、再見,擺擺手。"你們怎么跟我再見?(學說第四句:再見、再見,擺擺手)

四、學念整首兒歌"小朋友,你能告訴我,小弟弟來幼兒園見到我們的時候說了一句什么話嗎?"(你好你好,招招手)"當你們歡迎弟弟來做客的時候,是怎么說的呢?"(歡迎歡迎,拍拍手)"你們歡迎小弟弟,弟弟很開心的時候就說了一句感謝的話,還記得嗎?"(謝謝謝謝,握握手)"小弟弟走了之后還很高興的很我們說了聲再見再見,擺擺手。"

教學反思:

打招呼是每個人每天會遇到的事情,對于剛入幼兒園三個多月的小班小朋友來說,學會打招呼也是常規(guī)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現(xiàn)在的寶寶,平時都是一個人在家里,同伴交往的時間比較少,跟別人語言交流的機會也少,所以這時候的寶寶,在人與人之間打招呼的態(tài)度上很被動,不知道看到別人要主動打招呼,更不知道打招呼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事情,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小開始,要在寶寶萌芽的狀態(tài)時就抓住教育的契機,小班的社會活動應以游戲的成分開展,在游戲中充分調動寶寶的情感體驗,達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