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8篇

時間:2023-01-03 作者:Monody 備課教案

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進步,都會寫教案,制定一份內容豐富的教案是可以提高我們教學質量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8篇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1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學生探究遺傳現(xiàn)象的興趣

師:(用實物投影出示某位學生父母的登記照)今天我給同學們 帶來了兩張照片,大家看看,猜猜他 們是哪位同學的父母?

生:我覺得這是李意杰同學的家長。

師:你們是根據(jù)什么猜出來 的?

生:我覺得這2張照片中,他的爸爸媽媽的某個部位長得很像李意杰,所以我們一看就看出來了! (放課件)

師:我明白了,剛才同學們說

照片上的人和李意杰同學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所以他們是一家人。那是不是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對父子。

?評:引導學生從自己最熟悉的同學家人談起,從而啟發(fā)學生提出關于遺傳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p>

二、認識人類遺傳現(xiàn)象

1、研究陳強、馬季父子的照片。

師:這是我國的喜劇演員陳佩斯和他的父親陳強的照片,大家仔細找找,他們有哪些地方相似,把你們小組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這張表中。商量一下,拿出一個一致的意見。

(生分組找陳強父子的遺傳特征,教師巡回輔導。)

師:下面哪一組愿意把你們小組的發(fā)現(xiàn)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我覺得他們兩人的眼睛像、眉毛像、耳朵像、臉型像,嘴巴不像、頭發(fā)不像。

生:我們得出來的結論是眼睛像,但我們認為眉毛不太像,鼻子也同樣像,耳朵也同樣的不像,嘴巴是像的。不過頭發(fā)我們認為也是像,臉型覺得也像。

師:關于頭發(fā),認為像的小組舉手。我巡視的時候,同學在下面對這個問題有討論和爭論,陳強我們看得出來他患有脫發(fā),這里要補充的,陳佩斯原來頭發(fā)也是一樣的,也是脫發(fā),頭上頭發(fā)不是很多,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它的頭發(fā)也剃了,所以你們再看看他們的頭發(fā)是否是相似的。 生:是的。

師:陳強父子在這個特點上也有一個相似之處,我把它寫在黑板上。同學們剛才找出的眼睛、鼻子、臉形等都屬于相貌,也就是說陳強父子在面部特征上有相似之處。除了長相和疾病以外,孩子與父

母還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特征呢?我們再來看一看另外一對父子。

(課件出示馬季父子的全身照。)

師: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左邊的是我國的相聲藝術家馬季,中間的是他的兒子馬東,現(xiàn)在是湖南電視臺的節(jié)目主持人。馬季父子除了長相很像,還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生:他們身材很像。

師:的確,都是微微發(fā)福的體形。

?評:選擇大家熟悉的明星,學生從心理上認同率高,使學生更能自然地接受遺傳特征?!?師: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你們知道這種現(xiàn)象叫什么嗎?

生:遺傳。

師:誰能用一句簡單的話給我們解釋一下什么叫遺傳。

生:就是一個人上一輩跟下一輩長得很像。

生:就是上一輩和下一輩相似的地方。

生:我認為是子女繼承父母的一些東西,自己和父母有相像之處,這種現(xiàn)象叫遺傳。

師:他們三個的解釋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生:有,繼承。

師:老師把你們三個人的答案綜合,遺傳是上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一些生理特征,這些相像是繼承。

?評:通過尋找兩對父子相似特征后,在這里揭示出“遺傳”這一概念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學生對疾病、相貌和體形是繼承完全理解?!?/p>

2、學生對照相片找自己與父母及不同種族人的遺傳特征。

師:陳強父子有遺傳,馬季父子有遺傳,你們和父母之間有遺傳嗎?下面請同學們兩人一組,拿出爸爸媽媽的照片,幫助對方找一找,他有哪些特征是爸爸遺傳給他的,哪些特征是媽媽遺傳給他的。 生:我和我媽媽長得一模一樣。我有一個弟弟,弟弟長得像我爸爸,我的臉形、眉毛、嘴巴、頭發(fā)長得都很像我媽媽。

生:我認為我和我的父親耳朵、身材、頭發(fā)都比較像,然后我從我媽媽身上遺傳的特征有嘴巴、眉毛、鼻子,最后還有近視。

生:我有白頭發(fā),據(jù)說爸爸也是少年白。

生:我有很多習慣像媽媽。

師:是不是每位同學都找到了從父母身上遺傳的特征?看樣子我們中國人身上都具有遺傳現(xiàn)象。那外國人呢?讓我們瞧一瞧這對父子。(出示布什父子相片)布什父子之間有相似的特征嗎?

生:臉形像、嘴巴像、身材像、眼睛像、鼻子像。

師:中國人有遺傳現(xiàn)象,外國人也有遺傳現(xiàn)象??磥磉z傳是人類的普遍現(xiàn)象。

3、根據(jù)遺傳特征找父母。

(游戲:找這一家子)

4、教學生認識父母把人類所有基本特征都遺傳給下一代。

師:老師想到一個問題,我有兩只手,每只手有五個手指頭,手的皮膚是黃色的,我的父母也有這些特征,這算不算遺傳呢?

(生討論交流。)

師:這個問題,剛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說這不是遺傳,經過大家討論之后,有的同學得出了新的結論,說不是遺傳的,現(xiàn)在反而少了。不要緊,我們相信真理。 生:因為我們覺得人的皮膚當然是黃的,你就是說人都是5個手指頭,難道長出六個、七個手指?就算有6、7個,那也是例外,而且這種情況很少。

師: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說人都有5個手指,這是人的基本特征。

生:我的理由跟他一樣。

生:我覺得這不是遺傳的現(xiàn)象,因為這個手指頭的顏色,他們有些人的深,有些人的淺,而且手上的指紋也是不一樣的。

師:嗯,她找出了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是老師剛才所說的一樣的地方,是不是遺傳?不過她也不錯,找到不一樣的地方。關于這個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下節(jié)課再討論。

生:我認為皮膚的顏色跟遺傳沒關系,跟太陽曬的多少有關系。

師: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觀點,黃色的皮膚,5個手指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基本特征,所以不是遺傳。其它認為這是遺傳的說說你的觀點。

生:我認為皮膚和手指都是遺傳,如果有兩個中國人,兩個美國人,兩個非洲人,你基本上不能指望兩個美國人生出的小孩是中國人的樣子,也不指望非洲人生的孩子跟非洲人不一樣。他們總有相像之處,因為這是遺傳。

師:剛才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第一種認為這是人的基本特征;另一種認為是遺傳。這是不是人的基本特征?現(xiàn)在,我們就看一下,這些特征是不是你爸爸媽媽遺傳給你的。

生:是的。

師:看來父母不光把他們特有的特征傳給了我們,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遺傳給我們。

?評:教師適時肯定與激勵學生用事實說話,養(yǎng)成了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嚴謹?shù)目茖W思維,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p>

三、引導學生得出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xiàn)象

師:是不是只有人類才有遺傳呢?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吧。(出示動物一家讓學生尋找遺傳特征。)這是斑點狗的一家,中間的是媽媽,他們有沒有相似之處?

生:眼睛像、身上的斑點像、鼻子像??

師:動物有沒有遺傳?

生:有。

師:(出示植物一家讓學生尋找遺傳特征。)我們來看植物,這個水塘有去年的荷花,有今年發(fā)芽長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2

第二節(jié)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制作小腸壁結構折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fā)學習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tǒng)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并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tǒng)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jù)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并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并進行分析。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并相互評價。

(五、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后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布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教學反思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3

教學理念

以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為依托,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貫徹落實三個維度的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讓學生親歷從觀察現(xiàn)象上升到理論水平的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關于對遺傳和變異的現(xiàn)象進行比較,要認識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實質和規(guī)律,就要從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開始學習。教材在利用活動掌握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從欣賞和分析兩幅漫畫開始,來理解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應用俗語和生活實例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使學生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和理解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能力目標:⑴ 通過對書本上有關性狀遺傳的漫畫,培養(yǎng)學生識圖能力。

⑵ 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其相對性狀;描述相關的生物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3、情感目標與價值觀:

(1)通過對遺傳和變異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奧秘現(xiàn)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懷有感恩的心。

(3)并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區(qū)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2、難點: 理解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xiàn)象.

學生分析

初二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對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可以辨認,但卻沒有理論作基礎,因此不能對有關現(xiàn)象作出正確的解釋。針對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分組實驗,喜歡親自動手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實物并進行總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學生的總結水平有限,所以教師要適當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了解出臨時裝片制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愿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于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制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制作臨時裝片。

(3)、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jié)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并采用復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制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xiàn)于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制片容易產生氣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后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制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制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注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yè)布置:

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注功能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5

第三節(jié) 關注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什么是合理營養(yǎng)。

2.關注食品安全。

3.嘗試運用有關合理營養(yǎng)的知識,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食譜,并關心長輩的飲食。

4.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tǒng)一性。

二、教學重點

1.關注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義。

2.通過分析,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tǒng)一性。

三、教學難點

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食譜,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以備教學需要;電視報刊中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展開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設計評比欄和課前課后學生設計午餐食譜營養(yǎng)差異性的對比圖。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展開調查或收集有關合理營養(yǎng)、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課前嘗試為家長或自己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帶各種食品包裝袋;課前詢問家長購買肉類、魚類及其他食品時是怎樣挑選的。

五、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合理營養(yǎng)

1.1不注意合理營養(yǎng)的危害

課前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主討論不良飲食習慣、不合理營養(yǎng)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營養(yǎng)?

觀察、討論、歸納:怎樣做才是合理營養(yǎng)。

1.3“我”該怎么做?

師生合作,為本班制定一個合理營養(yǎng)的文明公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設計午餐食譜再次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并對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評一評,比一比,然后參加全年級的設計賽,并把好的作品辦成生物???。

合理營養(yǎng)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閱讀書上提供的信息并觀察書上的插圖或自制投影片,結合身邊實例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明確什么是合理營養(yǎng)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設計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譜并利用節(jié)假日親自烹調,為長輩獻上一份愛心。

閱讀課后“營養(yǎng)師”資料,拓寬視野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實例,指導學生閱讀書上提供的報刊信息,引入課題;

引導學生討論,組織并參與全班交流、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有效性。歸納并用投影片展示該如何做到合理營養(yǎng)。

關注健康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注:書上第三節(jié)內容可作為學生調查過程中查閱的資料之一)

課前提出課題。指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組織交流,做出評價。

二、食品安全

2.1整體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據(jù)課前布置,發(fā)布收集到的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聽取學生的資料發(fā)布,引導學生分析,組織學生討論。

2.2怎樣購買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裝食品。(會讀包裝袋上的內容)

b.非安全的包裝食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學生閱讀食品包裝盒上的內容,分組討論,并推舉小組代表進行發(fā)言。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對學生發(fā)言予以肯定并糾正或補充某些內容。

就課前了解的知識進行組間交流。

聽取學生發(fā)言,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建議學生課后到菜市場進行“實戰(zhàn)演習”。

三、預防食物中毒

3.1小專家進行現(xiàn)場小講座,聽取有關知識,并提問和補充。

和學生一起聽取小講座,對進行講授的同學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過討論,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tǒng)一性

思考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

3.2討論:能用發(fā)霉變質的殘羹剩飯或飼料喂養(yǎng)家禽家畜嗎?為什么?

有人說有“蟲眼”的蔬菜水果農藥含量少,可放心購買,對嗎?

在教師啟發(fā)下思考:實際生活中,哪些行為最終會導致食品的污染?

通過討論,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tǒng)一性。

認真聽取學生討論并及時點拔。

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從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角度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肯定學生的分析,再次強調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綠色食品

閱讀有關資料,思考并了解綠色食品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課本中有關綠色食品的資料,鼓勵學生上網查詢,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信息。

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相關知識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6

1、學習目標

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重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看”—知識經緯

演替的類型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導”—自主預習

1.生物的群落是一個 系統(tǒng)群落的結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外

界條件的劇烈改變,仍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原有生物群落會被破壞和干擾,一個群落會

逐漸被 所替代,這樣的過程稱之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為兩種類型 和 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原來存在過植被后被徹底消滅了植被的地方發(fā)生

了演替。如 、 、 或 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經過漫長而艱難的演替過程,裸巖地面上的演替過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裸巖階段→ 階段→ 階段→ 階段→灌木階

段→ 階段,從而使物種進一步多樣化,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變得進一步豐

富多樣,會使群落系統(tǒng)達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以上為初生階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來群落結構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一些生物種群被

了,又有一些種群占據(jù)原有種群的空間,使另一些生物種群 了,經過一段

時間,最后使群落達到一個 的階段。例如在棄耕的農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適宜的自然條件下,其大致過程是:棄耕的農田→草木植物階段→ 階段→森林階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區(qū),也可能演替為 或 階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為森林階段。

5.人類活動對生物群落的演替有著重大的影響,常常會改變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 和 ,破壞阻止或逆轉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為了促進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環(huán)境,處理好經濟發(fā)展

和 、 、 的關系,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我

國政府在一些破壞嚴重的地區(qū),提出了 偉大生態(tài)工程,

保持好生態(tài)環(huán)境。

?自我校對】

1.動態(tài) 另一個群落 2.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沙丘 火山巖 冰

川泥 光裸巖地 3.地衣 苔蘚 草本植物 森林 4.消滅 興起

相對穩(wěn)定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植物5.速度 方向 6.人口 資源 環(huán)境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退牧還草

“學”—互動探究

探究: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過程是怎樣的?

提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過程是外界環(huán)境與群落內部環(huán)境不斷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群落演替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的方向進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環(huán)境不斷變化,為群落中某些物種提供有利的繁殖條件,而對另一些物種生存產生不利影響。

②生物本身不斷進行繁殖、遷徙。

③群落內部由于生命活動造成內部環(huán)境改變。

④種內和種間關系不斷發(fā)生變化。

⑤人類活動的干擾。

3.演替的類型有哪些?他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例如,裸巖上進行的演替,其過程為: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又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fā)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如棄耕的農田、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上進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區(qū)別在于本來有沒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壞后土壤條件是否保留。一般來說,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經歷更長的時間,因為初生演替沒有土壤條件,環(huán)境極為貧瘠和嚴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條件,環(huán)境一般比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壞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機質和植物的種子或繁殖體等。

4.群落演替的結果是什么?

5.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有何影響?

提示:(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2)人類活動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經典回眸】

1.(2011·海南單科,24)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圍湖造田活動對群落演替有影響

b.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斷變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棄耕農田上發(fā)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棄耕農田上發(fā)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優(yōu)勢種在不斷變化,故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斷變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圍湖造田在內的人類活動均影響群落的演替過程。

答案 d

2.(2011·重慶模擬)近年來我省某地較多的耕地缺少勞力無人耕種,長久以往,這些耕地將會發(fā)生一系列的生態(tài)演替;隨著氣候變遷,沙丘、火山巖、冰川泥地上也會發(fā)生一系列的生態(tài)演替。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棄耕耕地上發(fā)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巖、冰川泥地上發(fā)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不存在競爭現(xiàn)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現(xiàn)象明顯

c.兩種演替過程形成的群落結構都將逐漸復雜,營養(yǎng)級的數(shù)目都將會增加

d.與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棄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時間較短

?解析】 棄耕農田上原有的植被雖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屬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沒有土壤條件,屬于初生演替。隨時間的推移,兩種演替過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種種類都將逐漸增加,營養(yǎng)結構都將逐漸復雜化,營養(yǎng)級的數(shù)目都將增加,所以群落內都存在競爭現(xiàn)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競爭現(xiàn)象不明顯。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條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時間短。

答案 b

?變式訓練】

1.(2011·安徽卷)某島嶼有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現(xiàn)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盛,風景優(yōu)美。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xiàn)

b.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

d.該島嶼一定發(fā)生過漫長的群落演替過程

2.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的豐富度取決于各類生物的生態(tài)位。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7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植物感性運動和向性運動的現(xiàn)象;知道科學家研究認識生長素的過程;知道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長的機理;通過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對植物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觀察,培養(yǎng)學生投身科學實驗的參與精神;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態(tài)度情感目標:

通過教學和實驗、實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為社會、科學為大眾”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能夠適應環(huán)境”是生物的一個基本特征。但對“生物如何適應環(huán)境?”,特別是“植物如何適應環(huán)境?”這些問題學生過去很少接觸。本節(jié)內容沿著科學家的足跡向學生逐一介紹了一種植物激素——生長素的合成部位、產生影響的部位、在植物體內運輸?shù)囊?guī)律、化學性質、生理作用以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等多方面的知識。

有關生長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體內運輸規(guī)律以及生長素生理作用的知識,能夠使學生能夠從化合物、細胞的角度理解植物產生向性運動的原因,了解有關生長素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因而成為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適生長素濃度不同,植物產生“向地性”與產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機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未能給予明確的區(qū)分,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混亂,而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

在介紹主干知識的同時,教材并沒有把學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識本身,局限在對某一種激素的認識上,而是及時介紹了科學研究成果怎樣應用于農業(yè)生產實踐,以及與植物產生向光性有關的生長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關系,也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機理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一種能力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利用科學研究的過程呈現(xiàn)科學知識在教材中有四處。其中比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學研究全過程的有兩處。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是第一處,孟德爾研究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是第二處。與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基本規(guī)律的過程相比較,對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認識過程歷時較長,其中提出假設、通過實驗求證(或檢驗)假設的過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特別給學生點明這條科學研究的線索,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并在活動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長,莖尖向光生長的雖然是生活中常的現(xiàn)象,但學生有可能對此熟視無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為研究內容,啟發(fā)學生自己設計驗證實驗,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裝置的設置上拓展思路,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慮如何實施好自己的實驗方案。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議

一.導入新課:

1.方式一,以問題導入:

問題1:“當我們把一粒種子種在土壤中,各種條件合適、種子開始萌發(fā)。它的根和芽會朝向什么方向生長?”――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長。

問題2:“為什么植物的根總是向下,而芽總是向上、向光生長?”

陳述:對于植物的芽總是向光生長,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達爾文不僅觀察到了這一現(xiàn)象,而且還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實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觀察活動引入:

陳述:種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讓我們看一看種子的方向對它萌發(fā)出的根和芽的生長方向有什么影響。組織學生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或課文中的彩圖。

“植物的芽為什么總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長呢?”生物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人――達爾文曾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過研究。

二.主體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

對于生長素發(fā)現(xiàn)的科學史實可以采用動畫媒體呈現(xiàn)的方式,使學生沿著科學家的足跡親歷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一個實驗,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一個實驗的結論。這樣逐步推進,給學生在課堂上說話的機會,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生真正參與進來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加深入和透徹,他們對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學生活動的組織:

1.演示實驗的組織:

教師在上課前可提前4-5天請兩三名同學預先將達爾文的實驗用玉米種子(或其他在形態(tài)上有明顯方向性、容易萌發(fā)的種子)重復出來。到上課時,由完成實驗的學生對實驗的全過程向全班進行介紹。然后,再由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種方法需要教師提前進行準備,但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對完成實驗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鍛煉。如果能在課堂上經常安排這樣的活動,也可以考慮讓班級中的學生輪換,以保證能有較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2.實驗方案設計活動的組織:

這是學生第一次自己設計并實施一個實驗。教師首先要就實驗方案的設計要求做一介紹。在實驗處理上不僅要考慮設置對照組,還要考慮設置單因子變量以保證實驗的信度。在對實驗材料的選擇上,課本中用了玉米種子,學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種子。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明顯的向性運動發(fā)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長根又能長芽的材料還有什么?”當學生的思路打開以后,就可以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實驗方案的設計活動了。

教師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考慮實驗裝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實驗裝置是否能夠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項條件,以及實驗裝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為觀察到植物產生向性運動的時間會稍長一點,所以“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和觀察”活動應在本章教學活動結束之前安排、實施并完成。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jié)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

設計思想:

1、設計主線

以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實驗、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作用機理為主線展開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及時滲透科學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2、課時計劃:

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用三課時完成。以教師提供討論素材,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活動,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進行。

第一課時:第一階段,由教師提問或呈現(xiàn)植物感性運動、向性運動的材料,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練習,提出假說、設計實驗求證假說;第二階段,由教師介紹達爾文的實驗以及達爾文根據(jù)實驗觀察提出的假說。

第二課時:第一階段,由教師提供有關驗證達爾文假說的實驗素材,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素材,引導學生得出對達爾文假說的驗證實驗結果,并總結對激素進行研究的具體實驗方法;第二階段,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設計的練習。

第三課時:提供素材使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種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懂得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作用機理,以及在生產實踐中如何應用有關生長素的知識。

3、重難點分析

重點:

(1)生長素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三個實驗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在科學研究與發(fā)現(xiàn)的歷史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著觀察(包括實驗觀察)、根據(jù)觀察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的分析、根據(jù)分析提出的假說和對假說的求證活動。課文中所介紹的生長素發(fā)現(xiàn)歷史中的三個實驗,完整地再現(xiàn)了一個假說的提出和求證過程,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的極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為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一個極好機會。

(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科學研究的成果只有通過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才能造福于人類。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既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研究要為社會生產服務,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激素調節(jié)的作用機理。

(3)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這部分內容,也是在教學中應著重處理的一個重點。只有讓學生對植物體內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學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動是由多種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

難點: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及其運用兩重性分析問題。

“引起不同器官(莖尖、根尖)細胞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如果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一特點,就會在運用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分析實際問題時出現(xiàn)混亂,因此此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設法突出地明確兩點:第一:生長素對各種器官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第二:生長素對不同器官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不同。

4、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語言陳述、由課本的彩圖呈現(xiàn)或由教師呈現(xiàn)事先準備好的植物的向性運動實驗裝置,首先應與緒論課的內容聯(lián)系,明確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植物應激性的表現(xiàn)。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主要教學過程:通過動畫媒體介紹發(fā)現(xiàn)生長素的一系列實驗,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訓練學生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問題,提出假說、求證假說、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一課時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植物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向性運動呢?早在1880年達爾文就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過實驗?!?可利用動畫課件,分為兩部分對達爾文實驗的進行介紹,從而實現(xiàn)引導學生學會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根據(jù)實驗的第一部分結果,你認為產生向光運動的部位在植物體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睂W生會很自然地得出這個結論。

“根據(jù)實驗的第二部分結果,你是否能夠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環(huán)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產生影響的?它的影響方向大概是朝向哪個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單側光的刺激才發(fā)生影響的。”但要得出“它的影響作用方向是從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這個結論,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產生向光運動是因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發(fā)生了彎曲。至此,就可以介紹達爾文根據(jù)實驗結果提出的假說――尖端產生了某種向下的影響。

科學方法訓練:

要落實對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yǎng)和訓練,既要把對科學研究一般過程的介紹貫穿在生物學的知識教學過程之中,還要注意及時為學生總結前人進行工作的具體的實驗(操作)方法。

“回顧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1880年到1934年的幾十年時間里,有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為揭開植物生命活動的奧秘進行了不懈地努力。我們還可以嘗試著分析一下科學家們所使用的一些具體的實驗方法?!薄霸谶_爾文實驗的第一部分中,他對胚芽鞘進行了什么樣的處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薄斑@就是達爾文使用的實驗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時,是否只觀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將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沒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對比觀察?!?“這就是開展實驗必須設置的對比實驗的方法?!?/p>

第二課時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利用胚芽鞘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他在達爾文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的操作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利用動畫課件介紹溫特的實驗)“從溫特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證實了達爾文關于植物向光性運動原因的假說――確實存在一種物質致使胚芽尖端產生了向光運動”。

“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分離出了這種能使植物產生向光性的物質,并確定它就是吲哚乙酸。”這就真正從化學物質的角度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

科學方法訓練:

“溫特的實驗不僅證實了達爾文關于植物產生向光運動原因的假說――確實存在某種物質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彎向光源生長,而且在實驗方法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在切除之后又設法把假設存在的物質添加回植物體,然后進行對比觀察。這成為后來的植物學家對激素進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實驗方法?!?/p>

第三課時

科學方法訓練:

學生了解了研究植物體激素的具體操作方法,才能展開思維的翅膀,使教師對學生進行拓展思維的訓練成為可能。

(1)“根據(jù)溫特的實驗,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生長素,只能向下運輸,而不能向上運輸?”通過這樣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體內,除了胚芽鞘尖端能產生生長素之外,還有哪些部位的細胞能產生生長素?你認為應該選擇哪種細胞進行檢測?”經此一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也可轉入對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學活動。

(3)“在能夠從植物體中分離提取出生長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產生向光運動之外,生長素對于植物的器官還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種方法來進行試驗?”通過這一提問,既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也可以順利地轉入關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

對難點的_: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陳述:當科學家們能夠分離、提取生長素后,利用生長素做進一步的實驗就成為可能。

引導分析:從對實驗結果的描述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三種生長素難點變化曲線圖

師生討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添加的生長素濃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長速度并不總是隨之加大。而是當濃度超過一定值以后,隨著生長素濃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長速度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使科學家們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生長素促進生長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進一步的分析:“那么,促進或抑制生長的生長素濃度是否對植物體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根、芽、莖所需要的促進生長的生長素濃度各不相同,對它們起抑制作用的生長素濃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這個濃度值對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長作用的,而對莖來說則是起促進作用的。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把一粒正在萌發(fā)的蠶豆種子水平放置,持續(xù)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條件,蠶豆的胚芽會向上生長、胚根會向下生長。分析在胚芽、胚根轉彎的那一部分,生長素濃度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呢?動畫片段

進一步的討論分析:莖的背地性是較高濃度的生長素促進了近地一側細胞的生長。而根的向地性是較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了近地一側細胞的生長。根和莖在生長素的作用下都表現(xiàn)出了應激性的現(xiàn)象,但生長素對它們的作用機理并不相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性不同。

總結提高:無論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還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都存在著促進或抑制某種植物生命活動兩個方面的過程。這兩個相互矛盾的過程,共同調節(jié)著植物體的生命活動。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

一、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

1.達爾文通過對比觀察提出了假設: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在光的刺激下對下面的部分產生了影響。

2.溫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確實存在某種物質。

3.郭葛分離并鑒定出了產生影響的物質:吲哚乙酸,即生長素。

二、生長素的合成與分布:

合成部位:生長旺盛的細胞、分生組織。

分布:1、向光一側比背光一側少

2、在尖端產生,向下運輸

三、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例:頂端優(yōu)勢。

2、能促進植物不同器官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

四、生長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1、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2、促進果實發(fā)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脫落酸

3、細胞分裂素

4、乙烯

冀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篇8

單細胞生物體

本節(jié)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說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說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jié)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為主題,采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并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制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本節(jié)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①草履蟲培養(yǎng)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tài)。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臺上放置的培養(yǎng)液,你知道里面培養(yǎng)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tài):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么?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fā):培養(yǎng)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yǎng)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只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著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tài):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xiàn):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后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并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么,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于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并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xiàn):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后,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里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說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并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上網。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jié)課上,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積極發(fā)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系

單細胞生物體

草履蟲

單細胞 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后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衫脪靾D或課本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