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拓展自己的思維,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書中的主題,理解作者的用意,這有助于我們提升文學鑒賞能力,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優(yōu)秀7篇,供大家參考。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1
三毛,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勺詮奈易x了《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就迷上了三毛。
說實話,剛開始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并不大,因為我感覺這是一本寫景,類似散文的那種??勺詮奈曳_書后,映入眼簾的,不是全描寫景物多么多么好,隨之發(fā)出感嘆,而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實景象。每一個事件,都會給我不同的感受,而這樣的書,正式我喜歡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驚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這令我很難相信,因為沒有幾個女人,會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覺得,三毛是一個敢說敢做的人。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她的作品豪邁,霸氣的原因吧。
三毛,是個奇女子!而這本書,在我看來,也是一本奇書??催@本書,就好像在看一部電影。雖然連一幅插圖也沒有,但那一字一詞一句,已經(jīng)讓我身臨其境,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撒哈拉的壯觀,凄涼,撒哈拉威人的友善與蠻橫,一支支軍隊和那些無辜的人們,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書,他們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險入沼澤,三毛病發(fā)險些身亡.....這一幕幕的景象,讓我感覺,她不是一個作家,而是一位探險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們依舊能堅持。
三毛就是一個有著巨大勇氣,毅力,智慧并且樂觀的人,她好像沙漠里的一株花,一棵樹,在沙漠里留下生動,離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愛,流淌在撒哈拉里......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2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讓人感覺很真實。從真實入手,圍繞真實生活開篇,是母親寄給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親相似的對女兒生活的擔心,掛念。其中,提到全家人為女兒第一篇刊登到聯(lián)幅上的“沙漠中的飯店”而興奮不已。能看得出來,家人以三毛為榮。十分贊同她的寫作,也支持著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題為沙漠中的飯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飯店不是很正常么,以這入手,會寫得出什么。但是,內(nèi)容另我為之一震,原來“飯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里寄來的粉絲煮成好多菜色,還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誤以為那是復印紙卷的,甚是有趣。他們的日常對話,能感受的到真實卻不乏幽默。國界的區(qū)別,沒有阻礙他們,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實。
在撒哈拉這個除了滿地黃土還是黃土的地方,他們結婚了,經(jīng)過繁瑣的手續(xù)。他們終于戲劇性的等來了結婚。我想,每個女人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紗,風光得結次婚,可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沒有西裝筆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簡單的衣服。婚禮簡單中的簡單。沒有一個血緣親人在場,不過他們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許他們的心早就約定一起。對于結婚禮儀只不過是個形式,三毛是個并不喜歡繁瑣的人,追求自己的簡單。個性自由,更不拘于小節(jié)。
不得不佩服三毛這個人,她各方面都會一點,可謂玲瓏八面。她在當?shù)禺斢袝r候是一個“小醫(yī)生”,由于當?shù)厮枷霕O為傳統(tǒng),許多婦女得病之后寧死也不愿去醫(yī)院,只因為醫(yī)生是個男的??吹竭@,實在可憐那些落后地區(qū)的婦女,她們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學習的權力,辛苦一輩子,腦袋卻沒有一點知識。甚至當?shù)嘏赃B數(shù)數(shù)都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可憐可悲啊。不過,三毛對那些周邊婦女的幫助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藥,幫別人治點小病。
說起當?shù)嘏缘目杀?,其中有個小故事是娃娃新娘,聽到這個名字,讓人聯(lián)想到小孩子過家家酒,小女孩成為新娘,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只是游戲,但三毛敘述的是一個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歲,就在所謂的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一個素未見面的青年男子。十歲,在我們眼中那是最單純,最開心的時刻,不用忌諱做錯什么,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墒巧忱蓱z的女孩才十歲,就被“賣”為人妻。故事中,不時寫到女孩的無奈,三毛的“憤怒”她極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場面,卻也為止無奈。
故事中還提到了三毛與丈夫因?qū)せ淙腚U境,在危急關頭,三毛的急中生智,她過人的膽量得以體現(xiàn)。還有沙哈拉威女人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卻不免讓人深思。還有一個為愛追求得瘋狂的可憐男子。讓人可憐又可恨啊。
三毛與丈夫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雖然住在貧困區(qū),但家里的裝飾,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來。用棺材板制成桌子,書架等。但確實是充滿藝術。他們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質(zhì)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說物質(zhì)是貧乏的,但精神世界卻是豐裕的。正本書一直讓人沉靜于淡淡的真實喜悅之中。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3
撒哈拉的故事》相信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它的作者三毛是臺灣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慶。本名為陳惠平,1946年改名陳平,筆名“三毛”。1991年1月4日自殺而死,終年48歲。享年48,極其簡短的一生,但她活出了大部分人無法企及的精彩。遼闊世界,我們?nèi)缦N蟻,腳能踏過的土地不過方寸。
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仙愛情,也有人會不理解,荷西何德何能能夠娶三毛為妻,我想或許是因為三毛是匹野馬,而荷西給了她一整片草原。當三毛在雜志上看到了一幅撒哈拉的照片,便想要去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他人大多不理解三毛行為。而荷西,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提前去沙漠磷礦公司找到事,等三毛去后好照顧她。任何三毛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她看來卻是理所應當?shù)?,所以跟他在一起是很愉快的事?/p>
“愛情,需要生活的填充,需要語言的維系,它不是泛濫的示愛,更不是戲謔嬉戲。如果兩人相愛是一篇五千字的.散文,那’我喜歡你‘,只不過是一個題目而已。長久的愛情,不是泛濫,也不是強求,而是長久的陪伴,是漫長而真摯的內(nèi)容,是付之一生的勇敢?!?/p>
三毛的故事敘述并無太多華麗的辭藻,相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然而,讀她的故事,感覺就是在跟她面對面地聊天,聽她談天說地,體驗那些不同的風俗人情,隨她笑隨她哭,為她的快樂而興奮,也為她的難過而緊張。一個個的故事串起了沙漠中悲喜交加的生活,其中有讓人羨慕眼紅的浪漫,然而這加了倍的喜畢竟是要用加了倍的悲換取來的。
她寫下的哀傷故事,會讓人深覺惋惜和悲痛,或許一個人的恨意無期,但人性是善良純真的。她寫一個沙巴軍曹,整個軍營的兄弟都被半夜突襲的本地撒哈拉威人殺死,只他醉酒摔在營外逃過一劫,被殺的兄弟之中也包括了他的親弟弟。自那以后他恨所有撒哈拉威人。他把自己軍營的名字刻在手臂上,心里帶著痛苦和恨活著。然而在最后撤離這個國家時,卻為了保護幾個撒哈拉威小孩而死。炸彈爆炸的千鈞一發(fā)之際,他毫不猶豫沖了上去,自己被炸成了碎片,護下了兩個孩子。最終喪生于那片他又愛又恨的土地。
她對待在監(jiān)獄里的犯人、奴隸以及那些所謂的奴隸主的態(tài)度更是讓我敬佩,我羨慕她的肆意,她的自由,她的敢愛敢恨是我所向往的。我們很多時候嘗嘗憑借表象叛忍高低,可每個人身后都隱藏了太多肉眼難見的東西,許多東西說不清,誰都不比誰高明,本就無絕對的對錯。我們看人,終是要剝開其人設假面,直看風骨品格。無論發(fā)生什么,我們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的態(tài)度。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弗蘭克爾用一句名言對此概念進行了恰當?shù)拿枋?,“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可以剝奪人類的其他一切,但唯獨剝奪不了人類最后的一點兒自由,即人類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有選擇處世態(tài)度的自由和選擇自己行為方式的自由。"
我們能去了解到這些,恰恰是因為三毛選擇了表達,選擇了記錄,表達是一種權利,表達表明著身而為人的我們有“說話”的權利,在三毛的系列書中,那些很慘的故事,讓人心痛的故事,恰恰是因為故事的主人公無法表達,他們沒有被給予這種權利,因此等待他們的只有漫漫無盡的黑夜。三毛在選擇表達的那一刻,她的心情是怎么樣的?或許是沉重與不開心大于其他感受,即使三毛盡量以輕松的筆調(diào)來表達,但也深感那里人們的愚昧與三毛的力不從心。
或許,珍惜我們表達的權利,是我們畢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4
三毛是個人。她只身游蕩地球十五圈,可靈魂仍舊伶仃?!拔抑幌胝J識生命。”“我的肉體的存在和我的靈魂的存在是不兼容的?!?/p>
三毛是一抹靈魂,超越了整個浮世。她走了,笑著么。
三毛擱下筆又拿起,僅錯過十年。這本書《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在文壇的初生。
那時的她,長發(fā)在身后被風深卷起漣漪,明媚從眼底泛到了眼上。那個恣意的姑娘在那個時候牽起了一個男人的手。那是她的先生——西班牙人荷西。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愁罔又浪漫。荷西對三毛一見鐘情。他曾說過“等我六年,六年后我來娶你。我上大學四年,服兵役兩年。”就像說的那樣,六年苦戀。國家的不同、觀念的.差異阻礙不了兩人。
其實很慶幸三毛看得很清楚。愛情從不轟轟烈烈,他們平淡地相處,平淡地愛上彼此。正如她所說的“我從沒有熱烈的愛過他”。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結婚。一片金黃柔軟的漠地,熱烈如火、平靜如茶。他們的結合像是樹木長出枝椏一樣自然。
在這一本書中,金黃溫暖的哈撒拉。講述的僅僅就只是哈撒拉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原來三毛與愛情竟然靠的這么近。這是我所出乎意料的。三毛是一個相當自由的人,因為荷西所以定居。一點一點融入彼此的生活,完善彼此的愛情,你中有我。
愛情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相當陌生。哪怕它能夠浮現(xiàn)在書本、屏幕以及劇場中??墒强吹竭@平蓄溫和的文字,我想美好的愛情就是會讓我3們都一點一點變得更好。
我看他們白手起家,看他們歲月成詩。我在看兩個人的生活。我看他們從房子到家,看他們飯桌上的幸福,看他們從生死夾縫潛逃,看他們給彼此一個交代。
曾經(jīng),我絕不會想到在一塊一望無垠的沙漠上,會有一戶人家,住著北歐式的房子,給人無與倫比的動容。
原來世上真的能有這樣的一對璧人。
當你在我的身邊,我就打心底變得歡喜,但是卻并不僅僅滿足于此。我喜歡你,也同樣期待你喜歡我。但是在我愛上你的時候,你的生命就超于我的生命,同樣的,你的幸福就高于我的幸福??茨愫煤玫模乙琅f能很開心。
這大概就是荷西的愛情吧。他是一個西班牙人。同樣,他的愛熱烈而又奔放,盛放出自己生命的色彩。
而三毛的愛卻又不同,她是一個中國人。哪怕生性如風、追逐自由,可她也依舊雋永含蓄。如果說荷西的愛是太陽,她的愛僅是一顆堅韌的種子,埋在了地底,并在光的照射下生根發(fā)芽。當這一切浮于地表時,扎根心底的情誼就難以摧毀。
有時,我仍覺得他們就是天作之合。三毛的英文名是echo,在希臘神話中,這是一位女神。她的情人是一位極愛水仙花的少年,在后來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巧合的是,荷西也酷愛潛水,可惜他的生命也同樣葬送給了大海。
以至于在另起新篇的故事中。
荷西的死亡給三毛帶來了深沉的痛苦。在他的葬禮上,三毛眼中飽含淚水。在好友的再三勸慰下,才答應不再自殺。
真正的愛或許平淡而溫馨,藏在心中。相濡以沫或是相忘于江湖。我們心中自有選擇。
三毛一生曾自殺三次。最后一次才真正帶走了她。她死在了醫(yī)院病房的廁所,上吊在了欄桿上。一米六二的人死在了一米六的欄桿上,馬桶的扶手就在身旁,但凡多一點兒生的意識,她依舊仍存于世。
她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也是一個想要認識生命的人?!澳忝靼祝诽h。我不能帶著這副身軀走。它太重了?!?/p>
她走了。又帶了千萬思緒而歸。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5
當《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剛搬來教室的時候,我緊緊對書的名字有所興趣。而當我看到這含有濃重風情的封面時,內(nèi)心不緊感到抵觸,我未免太過以貌取書了。當看到書的內(nèi)容時,我絕對是這樣想的,我被這本書有所磨損,封面臟臟的漂流深深吸引了。
三毛樸實而不加雕琢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無一不深刻吸引著我。講實在的,三毛所描寫的事情十分新奇,新奇到讓人覺得是在編造,但真實而仔細的描寫又讓人打消了這種思考。
書中記敘的苛西與三毛的貫穿了整本書,從剛開始的“沙漠中的飯店”,“記”中的恩愛,“死果”中苛西的擔憂,……他們的性格很像,一樣勇敢,喜歡探索,善良,苛西卻更加理性,三毛更加豁達。不僅是愛情,對于人性的批判也無不貫穿全文,最令我惋惜的便是黑奴與沙伊達。
人類的控制與壓迫欲望,嫉妒與偏見的丑惡嘴臉被無線放大,而黑奴與沙伊達便是一切的承受者,明明善良又溫柔。禮貌而文明,卻被一些思想落后,自以為文明的人所批判令人氣憤又寒心。
從這本書中,我可以學習到三毛那種樂觀豪放的性格。對誰都留有憐憫的善良,也可以從中反思自己如同撒哈拉威一樣的無知和自私。還能感受到撒哈拉獨特的美。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6
有人說,喜歡一個人就要至死不渝的去愛;有人說,喜歡一件事就要浪跡天涯去追求。也許這種勇氣與毅力早已湮沒于如今的現(xiàn)實世界,但我認為這是三毛與荷西最真實的寫照。
于我,三毛是灑脫、隨性不羈的女子。當她講出要去撒哈拉旅行居住一段時間時,父母關切地為她打點行囊,朋友前來相訪問其緣由。而只有一個人,早已默默獨身來到了撒哈拉。初到撒哈拉的荷西面對這擁擠而又近似野蠻的地方心中曾疑惑,為何他深愛的女子會愛上如此之地,那個錦衣玉食的姑娘會受得了這種生活嗎?但無論她愛或不愛,他都一定會竭盡全力保護她,護她安危。
三毛自己也曾說,她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去那里,只是感覺自己屬于撒哈拉。初到沙漠的三毛,襲一身田園長裙,戴一頂草帽,竟有一種油畫上的復古美。從飛機上下來,她覺得心自由了,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地,它可以自在的飛了,不受任何拘束。她極力地想用那雙深邃的眼眸去望到更遠的地方。風沙拂過她的臉頰,輕撫她的柔發(fā)。她看到了機場臺前等待著她的荷西正微笑的望著她,她不顧一切的跑過去,是啊,這個擁抱,荷西等的很久了。而此時,三毛的心,也在慢慢的融化……
初到新家的三毛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來表達內(nèi)心所見了。荷西日以繼夜的干活,希望三毛隨手可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親手打造木材,做床做柜子……半年后,他們結婚了。三毛也真正踏上了她的背包旅行生涯,她見識到了這個沙漠另一面的黑暗。年僅十歲的姑卡被其父許給三十多歲的罕地,姑卡的悲情與無助深深的烙印在了三毛的瞳孔中,她形容這殘忍的父親在“賣女兒”,可整個地區(qū)都是這樣,三毛深感無力,內(nèi)心在被強烈的撞擊著。
可另一些散哈拉族人的純樸與可愛,又是三毛陷入對自己認識的撒哈拉的矛盾。雖然她討厭甚至可以說是鄙視撒哈拉人思想中一些腐朽,沒有進步意識的觀念,但他又被啞奴的卑微與愛家感動。婭奴是最讓三毛不解而又熟悉的人,她不解啞奴心中為何自然產(chǎn)生的那種卑微感,不解啞奴為何倍受壓制而只懂順從不懂反抗。她又熟悉著啞奴無時無刻不在惦記他的家人們,他熟悉啞奴比任何一個撒哈拉威人有教養(yǎng),他懂得感恩與回報。我深深記得當啞奴被賣到另一個地方當奴隸時,眼神中的麻木與強烈的悲傷。殘酷的分離,殘酷的命運買賣。
我知道三毛的心早已寄存在撒哈拉,我知道西班牙與民族起義時三毛荷西離開撒哈拉沙漠最晚,我知道暴亂后三毛與荷西饑寒交迫的日子,我理解三毛內(nèi)心那種即將離別的窒息感,我悲傷荷西去世后三毛憔悴的面容。
我們不再流浪,心卻歸屬遠方,望著夕沉,獨自感傷……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7
這是一個女生的故事,她叫薩哈拉,她是別人眼中的笨孩子,她被稱為是“特別的”;被別人嘲笑,孤立,她膽小,不自信,但是誰也不知道她喜歡看書,熱愛寫作。同時,她有一個偉大的夢想,當最年輕的作家,讓她寫的《我的痛苦人生和精彩歷險》被別人欣賞,贊嘆,收藏。直到他遇到了一個老師:朋克少女波迪爾——波迪小姐。
這就是《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的主要內(nèi)容,在美國作家愛斯米?科德爾的筆下,薩哈拉從最初的被人開玩笑,到最后變得開朗自信,并且有了知心的朋友,甚至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我覺得他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溫柔(有時會發(fā)脾氣),大方,聰明的老師:波迪小姐。
波迪小姐像我的小姨,記得小姨還在西安的時候,一有時間就拉著我出去。有一次,她拽著我去捉知了(其實是知了的幼蟲),我一聽就滿懷期待,我從來沒有體會到過自己抓知了,她說她用自己聰明的腦瓜子一想,看到了未來,還說她看到了捉知了要準備兩個瓶子,還得帶點錢。我當時以為小姨大玩笑開多了,要開個小玩笑。我覺得她和波迪老師一樣幽默又讓人看不透。
小姨和我來到一個廣場。我正要問她為什么來這兒,她把我摟過來,露出自信的笑容,蹲在一個我沒去過,更沒有在意過的小角落讓我看。天啊!土壤里那么多眼兒!大大小小,不規(guī)則地排列著,像一塊破舊的抹布。再摸摸土,干濕適中,明顯是知了的聚集地。小姨厲害!小姨把水灌進去,讓我也灌,灌完水,又拿出了預言要帶的瓶子,正扭著蓋子,知了如一窩蜂一樣,從不規(guī)則的洞眼中爬出來。
又像斷了翅膀的蝴蝶一樣,掙扎著,我笨拙地接過小姨的瓶子,將知了一只只拿起來,放進去時我還動動它的腳,摸摸它竹子節(jié)似的背。小姨將最后一只知了放在手心,用水沖干凈后放在我的手上。知了淋過水后,在我手心瘋一般的爬,爬一會兒,我就將手攥成一個圓,它倒了,起來又繼續(xù)爬,我手心可癢了!
捉完知了后,我又將目光投放到商店的本子上了。小姨被我拉著跑,她一邊跑一邊掏兜里的錢,可我根本不在意這個。進了店鋪,那么多的本子,有可愛的、簡約的、大的、小的、厚的、薄的……選來選去,手里剩下2個本子讓我左右為難,好像每個本子都在向我招手。
正挑著呢,小姨來了一句:“這么多本子,只能買倆喲!”“謝謝小姨?!蔽议_心極了,“正和我意,謝謝小姨!”她和波迪老師一樣,寬容大方,
我不能經(jīng)常見到小姨了,她現(xiàn)在在寶雞生活了。
我是“薩哈拉”,不自信,不勇敢,可小姨是“波迪老師”,鼓勵我,陪伴我,照顧我,關愛我。相信所有的“薩哈拉”都會遇上一個“波迪小姐”,希望所有的“波迪小姐”都教會一個成功的“薩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