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5篇

時間:2023-07-04 作者:couple 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感受多寫一點對書本的讀要少一點, ,對同一本書不同時候讀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可以通過讀后感記錄下來,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5篇

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篇1

閑來無事,偶抄一本,不知不覺便入迷。 這便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擁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不容你抗拒。 來自:作文大全《朝花夕拾》可以說是我看過所有散文集中最好的一本,十篇故事,篇篇精彩。我能看到,書中的燦爛如朝陽的金色和斑駁若殘影的黑色,當不安和戰(zhàn)亂席卷了那個年代,當黑暗和殘忍吞噬了那個空間,人們在戰(zhàn)栗,在哭泣,在背井離鄉(xiāng),在無助的祈禱!

祈禱他們可以擁有一點可憐的撫慰!

在這個時候,那些平??诳诼暵曊f愛民,親民的官呢?那些大腹便便走街串巷的富翁呢?虛偽的面容不能掩飾心里的丑惡,魯迅先生看透了這點,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受到倍加迫害,在悲哀的陰影下,魯迅先生用筆點燃了那一絲光芒,使更多迷途的靈魂找到自己該走的、正確的道路,那就是——革命!

在那個時候,人們拿起武器,脫掉羊的皮毛,向企圖奪走中國這片廣闊土地的侵略者,露出了他們不屈的心!

“這時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里出土了。”創(chuàng)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醫(yī)院、德國醫(y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后來與魯迅在慘案發(fā)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停留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fā)現(xiàn)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余,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chuàng)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 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魯迅先生以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的視點,敘述了這沉悶的一切。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園里長著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在樹葉里長吟鳴蟬,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黃蜂,有忽然從草間直竄云霄里去輕捷的叫天子。在園子里的少年魯迅經常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著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里去趴著,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會照著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和捕鳥,無奈,每次所捕得的鳥少之又少。但是,美好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年少的他,被父母送到了私塾去,是因為什么魯迅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他將跟他那些可愛的花鳥魚蟲說“ade!”就這樣開始了他乏味的私塾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要他讀的書越來越多,對對子也從三言漸漸加到了七言,少年魯迅的心里未免有些憤憤不平,本來我應該在樹蔭底下大口吃西瓜的,現(xiàn)在卻坐在這間大牢籠里,讀那些長的細胳膊細腿,讓人一看就煩的課文?!

于是,為了填滿他自己的心里不平,于是想方設法的鉆空子,找時機,以便能出去折臘梅、尋蟬蛻、玩甲套、描繡像,但玩不了多長時間,就被先生用眼睛給瞪回來了。然后在牢籠里繼續(xù)念書。這簡直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把本應該玩耍的孩童送到牢籠里去讀書,用那些陳詞濫調來消磨孩子們的天性!

難道家長們都認為家里出來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是一件可喜可賀事嗎?難道家長們都認為他們是學習的機器嗎?兒童時代已經遠去,留在他們心里的只有深深的遺憾,難道這種結果是做父母所想要的結果嗎?!

坐在那里,看著頭頂上不知被縮小了多少倍的天空,孩子們心里怎么想?他們可能會嘲笑自己,“吶,我可真像只青蛙,井底之蛙?!币部赡軙嵟拔也皇谴粼诨\子里的鳥!

”可沒辦法,自古有道“父命難為”或“母命難為”就算是再不情愿,也得硬著頭皮讀,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由,過分的束縛,只能讓他們變得痛苦不堪,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負荷而已。

所以,請給他們點自由,然他們做回真正的自己。

當迷霧籠罩了這片土地,將本該正確的事情扭曲。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那一刻,我聽見了魯迅先生心里的聲音,“中國,醒來吧·······”

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篇2

在我看來,故鄉(xiāng)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么變成鬼的。

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后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zhèn)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xiāng)》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xiāng)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篇3

一九七八年,挪威漢學家伊麗沙白·艾笛訪華,提到有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來打算頒給老舍。當時的華人作家里譯作最多的作家,連瑞典文的版本也 有。她說,“”開始后,謠傳他已經死了,而死人是不能拿這個獎的。于是川端康成拿了諾獎,那個我們中國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一個獎。

1966年8月,他和其他28人被紅衛(wèi)兵押到北京文廟“斗爭”,跪在焚燒京戲服裝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時。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殺。他的尸體火化后,不準留下骨灰。

我想起李政道曾說,一個人的成就并不只關注他在哪里做的研究,許多人的研究都是在國外做的。然而這到底是說明國內沒有軟件環(huán)境,還是沒有硬件 條件?那一場浩劫剛剛開始,這個“人民藝術家”便選擇了投河。他筆下夾縫中生存的小人物的命運讓人心酸,而他自己以為即將到來的美好社會卻毀了曾經的愿 望。

他心里有一個小小世界,裝著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理想太純粹,與那個正在萌發(fā)躁動的國家的步伐不合。也許這就是舊式知識分子與革命的關系—— 矛盾,徘徊,恐慌,卻又心懷希望。他們以為新時代終于到來了,終于不必再在戰(zhàn)火紛飛的夾縫中偷生。他們以為自己可以自由地、無拘束地寫作了,所以他們愿意 歌頌新生活,讓往事變成革命的炮灰吧?? 然而革命卻遠不止是三大戰(zhàn)役打下南京一路把國民黨趕到臺灣就算了事。正如思想無法被改造,文化也是無法被革命的。它深植于個體和群體的人精神 和物質兩個層面,燒殺搶砸的紅衛(wèi)兵根本無法擺脫社會對他們的影響——過去的那個社會和現(xiàn)在的時代。過去的時代教會他們溫良恭簡讓,而現(xiàn)在的時代鼓動他們起 來造反。有時候我看一些并不主流的記錄片和書,所幸其中許多角度都相當客觀冷靜。那是個陌生的時代,許多事情在今天看來根本無法理解——也許正是因為這樣 我一直對俄國zheng府有些討厭——然而它們真實地發(fā)生了。一次讀完一本書我想,作一個不厚道的比較,德國的納粹當時也是由青年人的狂熱開始,他們的行為可以將 人類文明毀滅重新倒退到奴隸時代,所有的人都為最高貴的雅利安人種服務,為他們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利流血。而他們可以毀滅任何他們認為是不適合的東西——文 明,人種,良知。我們中國當時有多少青年人?加起來一定有德國意大利納粹兵的好幾倍。當時的那個口號,赤遍地球,解放全人類——再進一步,就是自高自大導 致的暴力和極權。那么我們——他們——與納粹又有什么兩樣?

老舍的兒子舒乙后來寫,自殺前的一天他把兒子、女兒找來說:歐洲歷史上的“文化革命”,實際上,對文化和文物的破壞都是極為嚴重的。我不會把 小瓶小罐和字畫收起來,它們不是革命的對象;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對象。破“四舊”,斗這砸那,是誰給這些孩子這么大的權力?他說:又要死人啦,特別是烈性 的人和清白的人。說到這里,他說了兩個在前幾次運動中由于不堪污辱而一頭扎進什剎海的例子。

那是知識分子對文化革命最基本最初始的態(tài)度。每個人聽到都會這樣子想,但又有多少人如馮友蘭、郭沫若等轉而吹捧“”。我們無權指責他們的態(tài) 度,那是一場政治風暴,或者說遠超越了政治的含義,上升到了普通生活中。文化本是與政治相異的,而政治又是文化的基礎之一。文化為具體的社會具體的意識形 態(tài)服務,于是它們扭曲成了郭沫若晚年惡心的打油詩和吹捧著自以為不需要吃飯就能夠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酸文人們。老舍作了一個最符合傳統(tǒng)道德的選擇。從太史公的 時代人們就明白受辱是要去死的,你不死一定是有別的企圖。 如今只見指責當年暴行的人,那么施暴者又在哪里?我無法理解,因為我是九零后,代表人物是腦殘的殺犸特家族等等。與長者議論,那些在“”晚期 出生的人,我說,以后這樣的事情不大可能發(fā)生了吧?你知道,思想一旦解放了,倒行逆施就很難了;況且如今的世界你想封閉消息也不太可能。他們說不出原因, 只是說,都未必。

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篇4

他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有《彷徨》、《吶喊》、《朝花夕拾》……他的文章抑揚頓挫,他的文章留連忘返,他的文章針針見血。最令我感興趣的,非《朝花夕拾》莫屬。

?朝花夕拾》是魯迅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寫完于廣州。這本書中的作品都是回憶性文章,但它們不是對往事的單調記錄,而是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yōu)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動地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描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書共有十篇文章,這十篇文章的語言都是清新、樸實,親切感人。

本書原名叫《舊事重提》,但魯迅覺得不太優(yōu)美,于是將它改為《朝花夕拾》。這個題目帶露折花,色香好了很多。這本書都是魯迅回憶童年美好時光而寫下。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

這篇文章是魯迅回憶自己在童年時,在百草園的美好時光。這篇文章多次用了景色描寫,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边@一句話就用了景色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百草園的景色優(yōu)美與神奇,表現(xiàn)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回憶。這篇文章還加入了《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了一份神奇的面紗。幼時的魯迅受此影響,天天等待著美女蛇的`出現(xiàn),等待著老和尚給他一個神奇的盒子,但是終究沒有出現(xiàn)。這實在是太天真了。

這本書還有其他一系列的童年回憶,如《狗·貓·鼠》、《阿長與t;山海經>》、《五猖會》等等,都能體現(xiàn)出魯迅幼時的天真可愛,和他對幼時美好時光的懷念之情。

這本書中,魯迅寫過一句話:“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彼某霈F(xiàn),讓我眼前一亮,心想:我也從記憶中“抄”出一篇文章來吧!于是我便絞盡腦汁,想把過去的記憶全部掏出來,看看有沒有童年趣事,但沒有。他的技藝真高!

魯迅的書讀后感400字篇5

上禮拜的今天,我說過我要讀《復活》的,然而那本書并不是很薄,所以一時半會也讀不完。為了今天完成作業(yè),只有先將較薄的《茶館》讀完。

老舍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倒是寫作背景得說說:話劇《寫于1956至1957年間,它是老舍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戲劇創(chuàng)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在寫《茶館》之前,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后寫了《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返??!恫桊^》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chuàng)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這本書包含了三個時代,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茶館里,時代在變,茶館也在變。“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边@是老舍自己評價《茶館》時說的。那人物究竟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死的呢?我們就拿茶館的掌柜來說。

“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著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边@是王掌柜他自己說的。王利發(fā)精明、善良、勤勞,善于經營。他膽小怕事,本著莫談國事的處世原則,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度日。可是,他越怕國事,這國事就越是不斷地往他的茶館里鉆。他信奉改良主義,可改來改去,這茶館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變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見人陪笑、作揖、夾著尾巴做人了。他也敢罵國民黨了。人生的磨難,使他變得倔強起來。

可最終他是怎么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臨死前,他把家人打發(fā)到解放區(qū)去,自己和常四爺、秦二爺聚在茶館里撒起紙錢來。三位老人苦中作樂,為自己送終,聊以自慰,這令人憐憫。一輩子渴望改良的人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死了。這就是王利發(fā)的人生悲劇。

?茶館》里的其他人,兒子還是遵循老子的處世態(tài)度,有的甚至變本加厲。這是時代的悲哀。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