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于荷馬史詩讀后感通用范文4篇

時間:2022-02-04 作者:Animai 讀后感

在學習和工作中,當我們看完一部作品,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我們可以把他記錄在讀后感里,這樣可以提升我們的寫作水平。看完《荷馬史詩》,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關于荷馬史詩讀后感通用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最新關于荷馬史詩讀后感通用范文4篇

荷馬史詩讀后感1

《荷馬史詩》在西方文學乃至文化起源方面都影響至深,從《伊利亞特》到《奧德賽》,是從混沌到秩序,從蒙昧到覺醒的歷程,不僅是史詩內容本身,即便是史詩的頌歌者們,也經歷了神性到人性、從神靈啟示到發(fā)現自身內在的神圣性的歷程。最初要頌唱史詩英雄們的事跡,需要呼告文藝女神繆斯獲得神圣啟示以及神明附體般效果方能吟誦。但隨著《奧德賽》中體現出的人的自我覺醒以及不斷逃脫諸神的掌控的嘗試,語言與修辭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作為技藝體現在人類自身,讓人因而能夠從內在中挖掘自己的潛在神圣性。

《伊利亞特》重在描寫特洛伊戰(zhàn)爭最后一年的故事,阿基琉斯的.隱退不出間接導致了其摯友帕特洛克羅斯代其出戰(zhàn)卻慘死赫克托耳槍下,為摯友復仇的阿基琉斯怒斗赫克托耳,最終赫克托耳死于阿基琉斯刀下,而這位神勇的戰(zhàn)士也沒能逃脫阿基琉斯之踵的命運詛咒,被受到愛神指引的帕里斯射穿腳踝死于特洛伊城下。一場大戰(zhàn),英雄死傷殆盡,特洛伊聯(lián)盟以及阿爾戈斯聯(lián)盟,希臘人以及小亞細亞最優(yōu)秀的一代英雄隕落殆盡,才構成了《伊利亞特》的宏大篇章。

在《伊利亞特》中,戰(zhàn)爭的重心是以英雄暗含眾神指引的舉動而轉移的,阿爾戈斯聯(lián)盟與家族城邦式的特洛伊在各領風騷的同時,沒有哪位英雄能夠獨霸秩序引導者的位置。秩序的轉變代表著雙方陣營的此消彼長,同時無序的特洛伊城邦失去了英雄的領導與眾神的庇佑,這一政治隱喻最終導致了特洛伊走向毀滅的結局,這場戰(zhàn)爭也因此落下帷幕。

在特洛伊戰(zhàn)爭背后,實際上每一次秩序的轉變都是源于神的操控和現身,以及為了修正戰(zhàn)爭雙方的走向而做出的舉動。鑒于此,神的世界實質上已在荷馬的描述中成為了與人類世界密切關聯(lián)的影射,僅有的不同就在于神擁有“神力”以及對所掌管事務的絕對控制權。那么以這樣的神的團體的判決來決定人類英雄的生死,雖稱之以命運,但實質上是神的意志的獨斷專行,正如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秩序與歷史(卷二)》中所言:魚是從頭部開始腐爛的,而在頭部的——逐漸明朗化——是神靈。《伊利亞特》中,奧林匹斯眾神之間的相互協(xié)定維持著宇宙間特定的平衡與秩序,即使是宙斯自己也身處于這一秩序當中。這同樣也體現了人在受眾神操控過程中的無奈與屈從,即便是史詩的頌唱者也需要吟詠文藝之神繆斯之名才能夠展開頌唱。

過渡到《荷馬史詩》的后半部《奧德賽》則有所不同,這一部分史詩是對人類生命本身的內在價值的一種揭示。有限的、凡人的存在是值得為之而活的。這是世界化、世俗化的啟示,然而它也是這樣的一種啟示:其本身并不僅是表面上看到的世界,因為它最初出現于神明世界的背景下,并通過神明的啟發(fā)而被激發(fā)出藝術與詩歌的想象力。諸神存在并且貫穿于人類世界之中。奧德修斯通過不斷的冒險在十年的時間里找尋著真正的自我并最終返回他的國度伊塔卡,期間戰(zhàn)巨人,抗塞壬,與女神抗爭,最終得返,人類對于自身內在神性的運用體現無疑,通過知識、技藝展現出無以匹敵的勇氣和智慧,人類從屈從于眾神逐漸轉變?yōu)榘l(fā)現自身內在的神圣性,并開始學會運用這種技能。

為了凸顯出主題“尋找”,《奧德賽》使用了兩條線索,一是歸途中奧德修斯對自我身份的尋找,二是在雅典娜指引下,開始尋找自己不為所蹤的父親的另一重身份以及自身作為奧德修斯之子身份認同的特勒馬科斯,《奧德賽》沒有承襲《伊利亞特》戰(zhàn)爭敘事,并在第一到第四卷的標題中就有所暗指,以特勒馬科斯之名作為標題已經挑明了這個名字的另外一重含義,“Telos”代表終結,“Machy”代表戰(zhàn)斗,終結戰(zhàn)斗之意已表明不同于《伊利亞特》的城邦與聯(lián)盟之戰(zhàn),《奧德賽》將主要內容集中在人的內在自我的追尋中。并最終通過奧德修斯的順利歸鄉(xiāng)說明了人類已經從屈從于神性引導或強制的命運安排逐漸轉為通過抗爭以及內在自省的方式主導自我命運的真正人類。

《荷馬史詩》的兩大篇章揭示的主旨從表面上看不盡相同,但內在暗含著合理的承接關系,也代表著創(chuàng)作時代的人類存在著對世界認知的迷惘踟躕,但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漸漸發(fā)現真正的自我以及認知世界的強大能力,從而將對于神秘未知的身形歸納轉而作為內在自省的神性加以理解。

荷馬史詩讀后感2

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從古中國到古埃及,從古印度到古巴比倫都有他們各自的文學經典:《希臘神話》《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紅樓夢》《安徒生童話》……我最喜歡的是《荷馬史詩》,在這個寒假中,我把它讀完了。

《荷馬史詩》分為兩部分:伊利亞特涸奧德賽。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奧賽德”。

這一部分講的是奧德修斯和他的士兵們因為風暴,所以和大部隊分開了。而在路上,他的士兵因為惹怒了太陽神阿波羅而被卷進風暴失蹤了。而奧德修斯因為剛開始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所以回家的路十分艱辛。

終于,他歷盡艱辛回到家鄉(xiāng),將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殺了,和自己的.妻子佩涅和兒子特勒團聚了。

《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讓我們領悟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道理。

正所謂“十年寒窗中狀元”。咱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狀元,可他們那一個不是苦讀出來的?他們經歷了十年的艱苦奮斗,只為了科舉的那一天中狀元。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得到回報。

通過讀《荷馬史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通過自己汗水澆灌過的果實,才是真正的豐收,才是真正的喜悅!

荷馬史詩讀后感3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主要圍繞英雄阿基琉斯的兩次瘋怒展開,全篇一開始交待殘暴、貪婪的阿伽門農王在一次議會中引發(fā)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憤怒,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事件又催發(fā)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爾殺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發(fā)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憤怒,最終以阿基琉斯為同伴報仇,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來統(tǒng)領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可是從荷馬所敘述的一系列事件來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憤怒的卻是至高無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內斗引發(fā)了神與神,神與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戰(zhàn)爭。這是受那個時代神化傳說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馬的意愿。

從目前的觀點來看,特洛伊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海倫,一個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發(fā)的。但從《伊利亞特》的情節(jié)來看,荷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海倫引發(fā)的,相反,他認為引發(fā)這場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是至高無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門農王的頭腦,從而觸發(fā)了阿基琉斯的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機可趁。其實,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殘暴的統(tǒng)治者,是他們?yōu)榱烁髯缘睦娑姞幉粩啵@點我們能夠從史詩中找到。當然,那個時代的人通常把統(tǒng)治者視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日都有很多學者認為特洛伊戰(zhàn)爭是為了一個女人而爆發(fā)的,其實大錯特錯,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學派,如精神分析法也為此奠定了理論基礎,說來更是讓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實上,特洛伊戰(zhàn)爭之所以會爆發(fā),無非就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自我的私欲,為了統(tǒng)治更遼闊的疆土,聯(lián)合各方的首領,而他們又各懷鬼胎,且都想從戰(zhàn)爭中撈到好處,或者說是得到戰(zhàn)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為己有,同樣,那個時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搶奪肥沃的土地,俘虜他國的人民,讓他們成為自我的奴隸。往往把戰(zhàn)爭美化的是那個時代的文人。然而,荷馬卻沒有,他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戰(zhàn)爭的慘烈和殘酷,英雄戰(zhàn)死沙場,妻離子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杯具。他以悲天憫人的敘述力,感動了無數的讀者,這就是荷馬史詩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對后世的一種警告,他慟哭著一次次告訴后人,戰(zhàn)爭的血腥和殘酷。

荷馬史詩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是復雜的,這是幾經轉手、改編造成的,《伊利亞特》并非出自荷馬一人,所以根據書中的某些資料,很難斷定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但我們不難發(fā)現荷馬在歌頌英雄無畏的同時,也提出了鮮明的反戰(zhàn)立場。

荷馬史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羅萬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實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讓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詩人為讀者展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等各式歷史圖景,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尤其第十八卷寫匠神赫菲斯托斯為阿喀琉斯制造鎧甲的經過,詩人用了長達150行的詩句來描述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圖畫,那上頭反映了那個時代日常生產勞動的情景及諸多細節(jié),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農村和城市的風光,戰(zhàn)爭、婚禮和宴會的情景,競技場上的表演,等等。

荷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戰(zhàn)場上英雄之間的搏斗比作獅子、野豬同獵人、獵犬之間的搏斗。詩人善于描述戰(zhàn)爭,場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燒阿開亞人的戰(zhàn)船,兩位埃阿斯力戰(zhàn)赫克托爾及眾特洛伊將士登船那一幕,讓人驚心動魄,如臨其境。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對后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在以后的史詩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紀》、《失樂園》等。

荷馬史詩讀后感4

每次看到古西方,尤其是古希臘地圖,看到那一群在被汪洋大海圍繞的島嶼,那眾多島嶼上建立的希臘城邦時,都會在心底涌起一股崇敬之感??偸怯X得那里被描述得很完美,即使是廝殺的戰(zhàn)場也會讓我有幾分向往之感,總覺得那里賦予了一些難以言說的神圣使命,讓你覺得即便死在了那些刀光劍影之下,也是值得的,也是會被人尊敬的。自然我也必須要承認古希臘禮貌自有它的狹隘之處,譬如它對奴隸的苛刻,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等等……

記得有人曾這樣說過:“杯具就是把完美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而《荷馬史詩》無疑是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發(fā)展史上不一樣城邦為尋求發(fā)展壯大發(fā)動一場場戰(zhàn)爭從而產生的杯具。這一杯具色彩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體現的猶為明顯,斯巴達國家的終身帝王制膨脹了阿伽門農對權利的欲望,他妄想征服整個希臘王國,權利使他不顧親情,甘心用女兒做奠基石的他最終在贏了特洛伊戰(zhàn)爭凱旋而歸的當晚被妻子用浴巾和斧子殺死;阿里基斯為了留名千古,為后人敬仰,毅然決定了參加對特洛伊的征伐之戰(zhàn),最終被人射中了后腳踵而死;帕里斯拐走海倫王后引發(fā)了斯巴達與特洛伊之戰(zhàn),懦弱的他最終不僅僅沒有保住自我沖動而來的感情,在被太陽神賦予力量射死阿里基斯之后,他也被另一個斯巴達將軍用毒箭射死;赫克托耳身為特洛伊的大王子,肩負著為整個國家榮譽而戰(zhàn)的職責,應對阿里基斯的挑戰(zhàn),明知敵可是卻還是要出城迎戰(zhàn),明知結果唯有一死,他卻只能安慰妻子,盡力幫她安排好退路,結果也毫無疑問地,他最終死在了阿里基斯的劍下,他的老父親深夜到敵營乞求帶回他的尸體……

特洛伊戰(zhàn)爭總體上彌漫著一副悲壯的色彩,甚至是能夠說是凄美的,為權利拋棄親情而死的人是可悲的,他同時也為人所不恥;為榮譽而戰(zhàn)的人是可憐的,可是你找不到適宜的角度去同情他;為感情而死的人是可愛的,但不負職責的感情又是可憎的;為國家而死的人是可敬的,正如那句,“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或者是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古希臘神話里的很多人物本身就帶走杯具色彩,你無法去說,究竟是他選擇了命運還是命運選擇了他,是預言決定了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了預言?;蛟S是因為大海過于浩瀚你永遠都猜不透、看不清,又或許是你被現實所蒙蔽了眼睛,已經無法去看清。無論是何種原因,命運這枚棋子,無論是在誰的手中,都顯得有些舉棋不定,這是眾生常態(tài)。

我們似乎都鐘愛杯具,因為它總能帶給我們內心帶來悸動,又或許是我們悲憫的天性使然,總會有一些人經由此走進我們的內心,我們無法排斥?!逗神R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jié)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時代的自由情景,并為日后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范。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逗神R史詩》早已被尊為了“希臘的圣經”。既然已是圣經,便自然能夠更為人所理解。

我不明白是否會有人像我一樣總是對那已逝去的古希臘王國有著如此強烈的向往之情,可能我更向往的是那份情結,那些悲壯的,自由的,甘于付出,敢于冒險的一切都令我著迷。一段歷史若只是有欲望使然或許它永遠都無法讓人感動,但你若從中窺見了那點點滴滴情感所綴連的小細節(jié),便會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而古希臘最能吸引人的除了它的杯具色彩之外,還有它的禮貌發(fā)展,它對英雄有著百分之百的尊重,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度支持。歷史的發(fā)展需要紀實,但同時也需要想象,每一個時期的人們都需要有神話或者一些信仰來慰藉心靈,古希臘神話做到了前者,《荷馬史詩》完成了后者,正是由于二者的碰撞與磨合才讓希臘王國對我們有著如此深刻的吸引力。

于空閑時,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于時光的靜謐里,于茶香的溫潤中,細細閱讀這本書,讓那些戰(zhàn)場上的廝殺,家園里的溫情在你腦海中慢慢馳騁吧,它總會讓你有所收獲,也許心靈上的感悟,也許是內心深處的觸動。不管怎樣,用心去閱讀一本書時,至少在那一刻,你的心靈是純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