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將讀后感寫好,我們才能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大家在寫讀后感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7篇,供大家參考。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1
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追尋藏傳佛教及西藏千年隱秘歷史真相的探險巨著。千百年來,西藏一直被一種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圍所籠罩,接受著全世界范圍內(nèi)對其懷有向往之心的人們的虔誠仰望。即使在西藏已經(jīng)開放為全世界的旅游勝地,不可避免地成為大眾談資、文化符號的今天,我們依然對這片土地的歷史知之甚少。這本姍姍來遲的探險小說,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西藏這一千年來最隱秘的故事。
?藏地密碼》的作者依托于至今仍有神秘感的西藏文化與西藏地理,找到了在真實與虛擬間往返敘述的自由?!恫氐孛艽a》中至少涉及了三個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tǒng):藏重佛教的歷史與傳說;藏獒的知識與傳說;最后一個是青藏地理及探險。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寫作功底,將藏傳佛教、藏獒、西藏傳說,民間傳誦的隱秘歷史、史詩、藏地奇景等完美的組合在一起。
千百年來,西藏一直被一種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圍所籠罩,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西藏雄渾秀麗的自然景觀,鬼斧神工的天地之做,異彩紛呈的人文文化,色彩繽紛的民族風情,還有那神秘傳奇的民間傳說,處處都透漏著西藏的傳奇與魅力,使人心向往之。
現(xiàn)在的西藏已經(jīng)對外開放,成為全世界旅游的勝地,但是我們依然對這片土地的歷史知之甚少。《藏地密碼》用浩瀚的知識體系,結(jié)合藏地的大量歷史書籍,以千年藏地歷史為背景,通過探險的形式,傳神地將西藏的雄奇風光、風俗習慣、奇特生物、隱秘歷史、宗教文化及民間傳說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初衷。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2
故事的發(fā)生源于盧浮宮博物館館長雅克·索尼埃被槍殺案件,案件最大嫌疑人是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令人費解的是館長雅克·索尼埃的外孫女索菲·奈芙竟然協(xié)助疑犯羅伯特·蘭登逃跑,警察追擊逃犯的行動就此啟動。然而故事并不簡單,隨著雅克·索尼埃秘密身份漸漸浮出水面,情節(jié)的重點從兇案逐漸轉(zhuǎn)向密碼破譯、符號學、字謎游戲、教堂建筑等方面的宗教巡禮。
令人驚訝的是,作者揭示了達·芬奇諸多名畫背后的宗教隱義,特別是《最后的晚餐》中隱含著耶穌和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婚姻關系,使耶穌是人而非神的暗示顛覆了傳統(tǒng)宗教理念中耶穌神性的光環(huán)。秘密興起的教會組織郇山隱修會保守并傳承了從基督時代起耶穌及其家人的秘密。更令人吃驚的是,許多西方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都曾是郇山隱修會的大師級人物,如:桑德羅·波提切利、列昂納多·達·芬奇、艾撒克·牛頓、維克多·雨果、克勞德·德彪西等。
信仰上的軟肋讓梵蒂岡的教皇向郇山隱修會組建的“圣殿騎士團”大開殺戒,從此爆發(fā)了對異教和女性崇拜宗教組織殘忍殺戮的十字軍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三個世紀。大量的史實資料讓我們從小說的虛構(gòu)和娛樂中時常跳脫出來,感受丹·布朗大膽而非同尋常的宗教歷史觀。《達·芬奇密碼》激活了讀者多方面的興趣,比如:盧浮宮的珍寶、離奇的兇案、達·芬奇的繪畫和令人驚嘆的隱喻、符號學和字謎游戲中的樂趣與智慧、著名教堂的景觀和背后鮮為人知的實事變遷等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識。涉及方面雖多,但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引人興致,打開了人們對宗教歷史的好奇心,塵封的歷史又一次被開啟。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3
大家好!,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得是《課堂密碼》。這一本書的作者是周彬博士。為什么會挑選這本書呢?還得從我自身的感受說起,初入職場從教的我在每一堂課后,每一周,每一單元,每一學期的課上下來后,都覺得是那么不安與無奈。我只知道自己的課堂肯定出現(xiàn)了問題,卻也沒去想過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更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看到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我茅塞頓開,它就像是解開這些課堂現(xiàn)象的密碼,不僅真實地道出了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而且提出了可行的解決策略與實施意見?,F(xiàn)在讓我們粗略地來看一看《課堂密碼》這一本書吧!
正如本書作者周彬博士所說:”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quán)利和體力管制學生?!吧羁唐饰隽水斍暗恼n堂教學,周彬教授說不要把課堂只當課堂,也不要把課堂只當教學,更不要把課堂止于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文中第32頁《從”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學“》讓我感觸很大。感觸在周博士敢于講真話;感觸在淺顯的道理卻從未疑惑或少人問津;感觸周博士對當前教育體制和形式的深刻剖析。
書中總結(jié)道,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xiàn)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學生信息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很顯然,這兩點對于我們來說都有難度。我們不能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再者,教學中我們即使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程度,也必須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去完成任務。同樣的內(nèi)容,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他們能掌握的很好,但對于個別學生來說,就很困難了,但即使我們都知道這一點,我們也會拉著他繼續(xù)走。因此可以說,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然而在當前是難以做到,甚至無法完成的。他把先圣孔子與柏拉圖的教育理論做了比較,雖然他們都是今天教師向往的生活,但之所以向往,是因為不復存在。
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人,他的學生;而今天我們講的”材“卻是具體的教材。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點不是教材,而是學生的現(xiàn)狀;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是因材施教。但是生源的龐大、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現(xiàn)實的教育環(huán)境中基本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家長和學生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當你對一件事情感到不滿的時候,不外乎兩種態(tài)度:一是轉(zhuǎn)身離去;二是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學習這件事情要想轉(zhuǎn)身是不大現(xiàn)實的,那就只有轉(zhuǎn)念了。既然我們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現(xiàn)實的,就要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不要被動地跟著教師,盼著他對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動地在教學進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學“。畢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并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chǎn)生的學習結(jié)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么豐富多彩,多么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么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么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于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shù)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fā)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課堂密碼》一書還提到了很多,比如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是學生失序還是教師失趣、以”有趣課堂“實現(xiàn)”課堂有效“、”課堂管理“管什么……都有一種看到題目就想立刻了解的感覺。所以今天我就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4
學習,對于老師而言,是我們職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也是我們一生的課題。盡管現(xiàn)在我們的工作任務重,工作壓力較大,但學習的步伐不能停止。我們常常對學生說,要向40分鐘要效率,其實對于老師更是如此。如何將每一個40分鐘運用好,如何達成高效課堂,這對于我們職業(yè)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空余時間仔細拜讀了于春祥老師撰寫的《發(fā)現(xiàn)高效課堂密碼》這本書,收獲良多。
全書分為“高效課堂大揭秘”、“課堂規(guī)律有幾多”“課堂醫(yī)案巧拾零”、“模式建構(gòu)與重建”等十四章內(nèi)容。其中第二章課堂規(guī)律有幾多,讓我思考頗多。結(jié)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和總結(jié)。
其中于老師談到學習快樂律:于老師認為生命舒展的過程,就是快樂體驗的過程。給快樂一個機會,就得給展示一個機會;給展示一個機會,就得給自信一個機會;給自信一個機會,就得給預習一個機會。在這條規(guī)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觸,也收益頗豐。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試類學科更多幾分樂趣和實用性。所以在我平時的教學中,我在重視考點的基礎上,也會注意課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學習《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8單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我讓孩子們先去預習課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驟,工具等,在課前先將相關短語進行聽寫,讓孩子們先掌握基本內(nèi)容。課堂中,我將制作材料,工具都搬進了教室,讓孩子們真正上了一堂“動手課”。一堂課后,孩子們們既掌握了單詞短語,更直觀學習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還記得在初三畢業(yè)的最后一節(jié)課,我問孩子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jié)課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說到了這節(jié)課,甚至是成績基礎很差的孩子都還能記得這個單元的單詞。從這一節(jié)課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師所講的學習快樂律,讓孩子們帶著目的,參與課堂,這樣的學習才會是快樂的課堂。
另外一個讓我深思的規(guī)則就是“二八”教學律。于老師說到,教學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況下,課堂上20%的屬于重點,難點的內(nèi)容需要老師教,而80%的內(nèi)容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掌握的?!皩W”絕不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沒有教師指導參與的“學”,往往是低效的?!敖獭币参幢鼐褪墙處煹膶@^“兵教兵”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的方法。這個規(guī)則特別適用于習題課當中,在上習題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有自己在演“獨角戲”的感覺。因為對于基礎好的同學,這些練習題他們早就已經(jīng)掌握很好了;而對于基礎薄弱的孩子,有課堂注意力低下的問題,上習題課就更加嚴重了。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在習題課上,我會讓孩子自己起來分析語法點;或是給程度較好的孩子分配任務,讓他們來當“小先生”。這樣一來,因為要起來講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戰(zhàn)。
細節(jié)決定成敗,同樣適用于高效課堂。在本書中第七章,于老師談到了高效課堂的15個細節(jié)。關于點撥方面,于老師講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就是高效課堂的生成。書中講到,就生成而言可分為橫向,縱向,系統(tǒng)三種形態(tài)。橫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縱向側(cè)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統(tǒng)著眼于全局,指向結(jié)構(gòu)。盡管有很大的中考壓力,但我認為英語學習上,我們不僅僅要教給孩子們應試的單詞、短語和語法。這些對于孩子們以后未來的發(fā)展,其實微乎甚微。我們更應該教給他們中英文化的差異,英語語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這些才能幫助孩子們走得更遠,更好。
在達成高效課堂的目標上,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道路上,我也還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學習的積極性,stayhungry,stayfoolish。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5
?達?芬奇密碼》是對潛規(guī)則揭露的個人快感,這種快感來自于眾人為之“怒罵”或是心靈的滴血。潛規(guī)則是長期以來形成,而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契約,正如書中郇山隱休會之于圣杯秘密的保守。做個假如,郇山隱休會有如眾多組織存在了千年,成員們在保守著驚天秘密有如圣杯,抹大拉的瑪利亞是凡人基督耶蘇的妻子,墨洛溫王朝的后人在快樂的生活……,這些并沒有錯,但正是因為這些事情的存在時刻威脅廣大信徒的精神圖騰,這種精神支柱是不容有絲毫的玷污,正如蒙古民族之于狼圖騰,漢民族之于龍圖騰。而丹?布朗的發(fā)布,從這種默守的潛規(guī)則來講,已經(jīng)壞了平衡,必將引起精神和信仰的沖突。而在此過程中,有人得到了暫時的快感,雖然在他們自己看來這有如烈士舍生取義成仁所為。
這是對傳統(tǒng)和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歷史和規(guī)則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統(tǒng)治者不允許這種失衡。不由想起揭開高校招生黑幕冰山一角的“北航廣西招生丑聞”,民眾評論更多的是那位家長是否應該站出來揭露,孩子還要不要未來?也不由得前段時間網(wǎng)上炒得沸沸揚揚的“重慶串標事件”,業(yè)內(nèi)人討論更多的,是誰不守規(guī)則泄漏了本不應該泄漏的信息?那位家長和那位爆料者一定是氣未定心未平而做出的結(jié)論,或是他們認為他們背負了歷史和社會給他們的職責,而撞到頭的還是他們,有人會去拿饅頭沾了他們的鮮血,去醫(yī)治自家那個得了癆病的兒子。不由地想起那入主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宋江如何取代了晁天王,因為一個深諳世道的小吏,固然比豪氣沖天的義士更知曉帝國的潛規(guī)則。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6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系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眾所周知的藝術(shù)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jié)方面也用了經(jīng)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擔心這本書出版后的反響,因為我覺得作者觸動了一些比較敏感的東西,如對這些藝術(shù)家性格的敘述,對耶穌是神是人公開的懷疑,對藝術(shù)品進行隱藏密碼的挖掘。。。。。。我看的時候就混亂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經(jīng)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作者大膽的行為肯定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宗教問題;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對現(xiàn)實的東西開這樣的玩笑,要么就是自己大膽,要么就是對讀者的玩弄。我還特地對照著《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看,發(fā)現(xiàn)作者的挖掘并非子虛烏有,就更覺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節(jié)方面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延續(xù)著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huán)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為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為了體現(xiàn)驚奇的情節(jié),而把線索的答案寫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xiàn)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為了強調(diào)真實身份出現(xiàn)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xiàn),甚至朝反方向?q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后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q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這個陰謀的幕后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為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結(jié)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fā)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盡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類型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余則基本犧牲在情節(jié)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秘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歷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秘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杜子建的密碼讀后感篇7
通過《達.芬奇密碼》,我認識到了達.芬奇的偉大所在,他可真是一個天才,既是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喜歡捉弄人,而且具有別致的幽默,因此他的作品繼承了他的這個特點,在書中對《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析真是再讓人震撼不過了。
原來自己還真的沒有真正的理解過那些藝術(shù)品,對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膚淺而片面的,這是讓我震撼的第一點。
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有些東西超脫個人,可以花費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但是我們卻沒有權(quán)利去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奪取別人的生命,任何形式以任何借口去謀害一個無辜人的性命都是可恥的。
小說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騙,惡意的殺害了峋山隱修會里的四位大師和一個修女,在死去的時候他向上帝所懺悔,對以前所犯之惡行深深的感到愧疚。雖然他為了所謂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這些惡行,但是這依舊不可饒恕,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那些我們曾經(jīng)犯下的罪惡,即使不為他人所知,但是它們會像一樣長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自己知道,所以靈魂終究不會原諒自己。那些通過不利手段而獲得的榮譽或者錢財,即使會讓我們樂活一時,但是卻會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節(jié)無愧的人,坦蕩善良的人。
我們可以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去守護自己的信仰,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一旦作惡,必將自食其果。
那些信仰的東西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無形卻有形,人人都知道他的不真實性和可能的虛幻性,但是人們依舊不去刺破這朦朧之后的真實,依舊愿意去相信,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讀后感·我想,那就是信仰終究是好的,我們沒必要去把他給實物化,那些充滿神秘的東西倒更顯得美麗,就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那神秘的一笑一樣。
在故事中蘭登一直想找尋峋山隱修會大師索尼埃所提到的圣杯究竟是什么,為此苦苦追尋,而索菲的奶奶在隱語之下提示他,你終究會明白的,那個東西你終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的,并且發(fā)現(xiàn)之后,你也會選擇繼續(xù)去保護這個秘密,不會將他公之于眾。
最后,蘭登在看到倒金字塔的時候終于明白了這一番話,并且在神圣之下頓悟了宗教的信仰的更深層的智慧。
當然,這是我想象的他最后的內(nèi)心活動,在圣靈之下頓悟宗教信仰的神秘性原因所在,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