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書籍對我們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只有靜下心來記錄下人生的哲理,才能寫出優(yōu)秀生動的讀后感,你還在苦惱相關(guān)的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相關(guān)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1
《我們仨》這本書,是作者楊絳女士對自己和她的先生錢鐘書(著名的大文豪)、她的女兒阿園,一家三口的回憶錄。這本書講了楊絳他們家?guī)资甑募彝ズ蜕罟适隆?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名為《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是記錄楊絳和錢鐘書先生晚年和老年生活的。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寫的是夢境,朦朦朧朧的,我看不太懂,只是感覺很恍惚,很凄涼…我想,是楊絳先生跟著自己的感覺寫的吧。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本書的重點部分,娓娓訴說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在孩子和老公相繼離世后,一個人孤獨孤苦,思念親人的悲傷感受。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時,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溫暖的,像冬日的陽光,平靜而柔和。即使在不公平的歲月里,楊絳先生的筆下,也只是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yīng)。
書中沒有悲痛欲絕的句子,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處處流露著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和悲傷。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單影只,活在回憶里……
幾十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楊絳、錢鐘書先生在艱難困苦中,互相扶持。特別是他們的愛女阿圓因病去世后,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頓、悲傷了。
對于《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感覺楊絳女士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他們仨以外,這個世界,再沒有能讓她牽掛和溫暖的人。讀后感.但是我感覺,社會其實一直給楊絳先生很高的評價和贊譽(yù),肯定也有相應(yīng)的關(guān)懷。楊絳先生應(yīng)該從中感到溫暖,和生趣,而不應(yīng)該長期只是從往事中尋找親情和慰藉。但,這也許就是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矜持、拘謹(jǐn),和狹隘吧,我尊重她。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笔前?,歸途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只是過客。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2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仨》這本書里的一個片段?!段覀冐怼愤@本書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讀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著想著,忽然動了一個可怕的念頭。我怎么能讓鍾書坐上一輛不知來路的汽車,開往不知哪里去呢?”這句話。事情原委是這樣的,楊絳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錢鍾書和他的女兒錢媛玩得正歡時。電話響了,在家里他是負(fù)責(zé)接電話的,電話里說讓他的老伴中書去開會,在明天早上九點會有人開車來接他,不用帶筆,也不用帶筆記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們吃完飯,一輛車來接中書,他就上了車走了,回到家她也沒心情做別的事情,胡思亂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楊絳先生更沒有心情吃飯,胡亂糊弄了兩口,她坐在沙發(fā)上思念著鍾書,想著想著,動了一個可怕的念頭:他怎么能讓鍾書坐上一輛不知來路的汽車開往不知哪里去呢,萬一他遇到危險了,該怎么辦?從這個片段描寫可以看出,楊絳先生在現(xiàn)實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編的書里也寫出了擔(dān)心他們的情節(jié)。總的來說,楊絳先生她在晚年時期當(dāng)丈夫和女兒不再身邊時是特別擔(dān)憂的,非常非常擔(dān)心她的鍾書回不來了或者是失蹤、迷路了。種種猜想,人都說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單。就怕失去對方,像小孩子依賴大人一樣。說到這兒我也想起曾經(jīng)一次和媽媽走散了,害怕失去媽媽那種可怕經(jīng)歷。記得那次,媽媽領(lǐng)我去金鉆參加畫畫比賽,因為時間沒到,媽媽就在樓下看了幾件衣服,而我也在旁邊玩。過了一會,我玩夠了,想找媽媽,可發(fā)現(xiàn)媽媽已經(jīng)消失了,于是我連忙四處找,都沒找到。我很害怕,總擔(dān)心我再也找不到媽媽了。而媽媽也在四處找我,幸好媽媽去發(fā)了廣播,讓我在一樓等她。我們再次相見時,媽媽哭的都不成個人樣了,而我也很傷心,就怕再也見不到對方了。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媽媽虛驚一場,而楊絳先生無論是夢里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真的失去了她的鐘書和圓圓,好好的一家三口就那樣散了,看了讓人心疼,讓人心酸,都說那個八十多歲的人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是在誰身上發(fā)生都是不愿意的,畢竟那是她至親至愛的人。幸福的一家三口只剩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暗淡無光,一定不開心,而楊絳先生卻在有生之年不是去思念親人,而是放在精神生活中,寫出了《我們仨》這本經(jīng)典巨作,被反復(fù)印刷,成為各大院校同學(xué)追捧的書籍,誰能想象得到是出自八十多歲老人之手呢!這可能就是楊絳先生一生寫出來的書,所以風(fēng)靡全球吧!余生楊絳先生又整理了鐘書其他書稿。直到105歲高壽離世,才停止讀書寫作。人的生命不再長短而在于她活的寬度?!段覀冐怼愤@本書像我們更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最后送大家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此生足矣!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3
第一次參加陸河讀書會流動書舍的讀書打卡活動,這期的主題是人物傳記,我選擇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楊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憶,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開始帶我們走進(jìn)過去,看看那時的人,聽聽那時的事,從中發(fā)現(xiàn)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看到一個單純溫馨家庭的相愛、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經(jīng)歷。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認(rèn)認(rèn)真真打卡,仔仔細(xì)細(xì)讀完,心里觸動不已。果然是錢鐘書親證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楊先生真真是一個妙人,有著有趣的靈魂,平淡樸實的文字,卻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讓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時候都有美景,所有時光都很珍貴,“當(dāng)一個如此純粹,如此清醒,如此專注于當(dāng)下,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在我看來,《我們仨》這本書對生活和人生還是有著很積極的作用的,首先是楊先生和錢鐘書的好讀書。楊先生描述錢鐘書在法國留學(xué)時的讀書生活,“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楊先生自己在牛津當(dāng)旁聽生的時候,聽課之余,把圖書館當(dāng)成了“第二課堂”,她為自己定下課程表,一本一本書從頭到尾細(xì)讀?!拔覀儾徽撛诙嗝雌D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就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他們的女兒錢瑗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從小聰慧,也是全家的“讀書種子”。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哪怕是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體會感悟。但是只讀書,不思不悟,也是無法有效的汲取到書中的營養(yǎng)的。讀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經(jīng)歷讓我們更好的讀懂書。
我們仨的相處模式也是很值得學(xué)習(xí)的。楊先生和錢鐘書既是夫妻也是朋友。兩個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領(lǐng)域,一起看書讀詩學(xué)習(xí),相互依靠又各自獨立。錢瑗和爸爸錢鐘書最“哥們”,兩個人喜歡在一起玩鬧,連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楊先生在書中寫的:“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yōu)樽畲蟮?。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xué)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dāng)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運如何波瀾,始終靜待心寬如海。感謝《我們仨》帶給我的美好,感謝書舍讓我找到更好的讀書方法。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4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邁,獨居一角,靜靜翻閱歲月裝訂而成的書。我一個人,將那些瑣碎重拾。你們著舊時的衣裳,夜夜入夢來,那沓書稿上,還分明散落著昨日的灰塵。啟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盡綿綿相思。
2、“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楊絳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們仨”的`生活用文字輕輕描摹。想是思念費神,不必刻意遣詞造句,這是順回憶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c錢鐘書先生在不安的年歲里幾經(jīng)波折,家,從未是一個固定的居所。兩位老人掛著年邁的容貌載著一顆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游走,住處的流竄,從未影響那一疊厚厚的書稿,鋪滿每一個新居。我想正是他們對治學(xué)的嚴(yán)謹(jǐn),鉆研,熱愛,使得這個家彌漫著學(xué)者氣息,縈繞著揮不去的書香氣。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書中體悟最多的,是“我們仨”于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錢鐘書先生顫抖著寫下著作,我看到“我們仨”在分離時記下小小的瑣事,然后將這些“小石子”投擲彼此。我看到錢瑗一人承擔(dān)著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們互相請教,贈與昵稱,看到楊絳先生帶著行動不便的錢鐘書先生去附近“探險”??吹剿麄兏髯允卦谧约旱霓k公桌前,嚴(yán)謹(jǐn)治學(xué)。他們不曾沾染名利的氣息,即使名聲蜂擁而至,楊絳先生也只是用謙和的笑輕輕推脫了。他們未落凡俗,獨享別致的學(xué)者氣息。他們將日子過得樸素,物質(zhì)世界的匱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還好,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們?nèi)缫优?,不是無路可走??墒且粋€人在緊要關(guān)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qiáng)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為,成為楊絳先生那樣沉靜的人,懷息著巨大的苦痛仍能將回憶舒緩的寫出。想成為,成為錢鐘書先生那樣的人,攜著獨特傲氣,做世間獨有。
文學(xué),是美妙的事。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5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你媽媽,正因為有你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你媽媽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fā)現(xiàn)什么風(fēng)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最好載體,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很發(fā)達(dá),甚至有“內(nèi)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shù)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xué)習(xí)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xué)習(xí)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shù)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jīng)驗,然后學(xué)習(xí)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xué)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jì)的軌跡;
第四,學(xué)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zhì)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rèn)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tài)上完成的,當(dāng)然我和你媽媽會做好榜樣!
最好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你媽媽的經(jīng)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biāo)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你媽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6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點點滴滴,結(jié)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shù)行,讀后凄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床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nèi)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歲的楊絳于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博覽群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yè)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鍾書認(rèn)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xué)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qiáng)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shù)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7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hù),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diào),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環(huán)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鐘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jīng)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xí)慣,勇于探索新的知識領(lǐng)域,包括在生活細(xì)節(jié)上,比如:探路、學(xué)習(xí)、做飯、散步游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鐘書和我一起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鞓罚?,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游戲,一家三口經(jīng)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dān)從而創(chuàng)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lán)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說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yuǎn)在千里之外,可遠(yuǎn)在數(shù)百年之后,鐘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xué)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鐘書個性鮮明,他不見蔣,不參加國宴,不當(dāng)文學(xué)顧問,不當(dāng)社會科學(xué)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huán)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群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建國之后經(jīng)歷多次政治運動,從不后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并說:“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qiáng)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xiāng)土情懷和堅守?zé)o怨無悔的愛國情操。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jīng)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fēng),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qiáng)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2022我們仨讀后感優(yōu)秀示例精選8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佳作。主要講述了楊絳夫婦和其女瑗的一些往事,可以算是一篇回憶錄。整個文本分三部,其中第二部以“夢”為主導(dǎo),也引發(fā)了我較多感想……
將第二部通讀下來,我并未讀出如預(yù)其那樣有一種溫馨、歡快的愉悅感。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種悲涼、孤寂的一種傷感。初讀時,我在疑問:這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xiàn)實中?有一處的內(nèi)容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彪m說這是夢,但也從某種角度看出楊絳對他們一家人的關(guān)心。他已經(jīng)老了,她已經(jīng)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牽掛他人,以至于在夢中也為他人著想,可見其品質(zhì)高尚。書中有一處描寫了一年四季柳樹的變化,也是其中難得的景物描寫,這也從側(cè)面反應(yīng)出時光飛逝,歲月無情。
一轉(zhuǎn)眼又來到了楊絳先生求學(xué)的時候,他因為經(jīng)濟(jì)原因,無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學(xué),只能撇下家人當(dāng)旁聽生來完成學(xué)業(yè)。在此期間,她與錢鍾書的深厚情誼與信任也體現(xiàn)了出來。
比較吸引我的還是第二部中的情節(jié),因為有時候夢也會是人內(nèi)心中的真實想法,鍾書對楊絳說:“人老了就會做那樣的夢?!蹦菢拥膲簦扛鶕?jù)書中所講,那樣的夢,就是年老以后所牽掛的東西太多了,總是會擔(dān)心下一刻會失去它。因此“那樣的夢”,就是你在夢中在尋找的'某種東西,尋找的那個東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東西。
人老了以后的思想會怎樣?人老了以后世界又是怎樣?人老了以后的夢又是怎樣?這一切,也許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會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