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最新8篇

時間:2023-01-24 作者:betray 教學計劃

大家在進行了教學反思的書寫后,可以讓自己的教學過程更順利,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來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最新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最新8篇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1

明白了詩體之后,我就讓孩子們標平仄。像黃海韻、張嘉文這些預習比較自覺的孩子來說,他們在預習的時候已經標好平仄了。我讓黃海韻上黑板來寫平仄,她只錯了一個地方“隔”標成平聲了,這是受普通話的影響的,其實“隔”是入聲字,所以是“仄聲”。如果是標平聲的話,就違反了平仄的原則了。整首詩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很重要,這關乎這首詩是怎么去讀的:平長仄短。我們首先是誦,也就是按照平仄的原則去讀——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即使不會吟,也要懂誦。不懂的人,按照以往的“2221”或“223”節(jié)奏了,其實這一對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會誦了,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說,會誦,“礦泉水調”都會吟的。為了更準確表達詩意,創(chuàng)特色的吟誦調,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來越感覺到如果語文老師不學吟誦,不學平仄,古詩詞的教學就永遠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為什么這樣寫詩,詩是如何表達感情的。教會了學生古詩的方法,以后他們拿著一首近體詩或詞,也懂得該從哪些方面去欣賞了,而不僅僅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單憑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詩人的愿意和情感的。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2

【教學反思】:

一、充分利用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我在教學這首詩時,開始運用“創(chuàng)設情景,感染氣氛,情景朗讀”(這是遠教資源的寶貴財富)讓學生對生活中沒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師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師共享生活的快樂,并對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認識,一邊導看一邊導思。利用先進的媒體資源刺激了學生的眼、耳、腦等感官,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和學習欲望。好的教師應當是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挖掘其學習潛能的。教師深諳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營造出繽紛的天地,讓學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樂范讀將詩中的小娃帶到學生中間,更將學生領入美好的學習情境,使之意識到:快樂的兒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資源,在有限的時間、空間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變枯燥的學習為多種感官的綜合接觸。一直以來,學生對詩人的了解都基于學生查閱書籍或教師口頭描述介紹,但是本堂課,我利用資源,配合音樂、畫面激發(fā)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生在美的音樂聲、生動的畫面中了解了詩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資源,輕松愉快地掌握了詩中的字詞。低年級的教學重難點就是讓學生掌握字詞,學會書寫。對于學生來說,完全靠死記硬背,枯燥無味。但是,我充分運用遠程資源,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當小老師、采摘荷花、蓮蓬、捉迷藏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形式,以及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感覺不是在課堂,而是在生活,使學生在樂中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指導學生的書寫,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老師提醒,再板書演示,但是通過遠程資源中的書寫指導,讓學生對生字的整個書寫過程有一個動態(tài)的了解,生字的筆順掌握得比較牢固,并且通過整潔美觀的漢字展示,學生感受到中國方塊字的豪放美觀,對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強調,因此學生記憶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視。

四、借助資源,誦讀感悟,體會意境。作為低年級的孩子,想像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對詩句意境的體會也比較膚淺,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以往教師只是結合詩句,講講其中的大概內涵,或者有些教師干脆直接把詩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書出來,讓學生死記硬背。但作為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在讀中感悟。無疑對詩詞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資源,變抽象為具體,使之更清晰、更直觀、更精確、更快捷的供學生觀察,想象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詩的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語文活動經驗,輕松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3

又教《墨梅》,發(fā)現詩中有不少地方和原來的不同了,如原來的“我家洗硯池邊樹”成了現在的“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改為了“個個花開淡墨痕”,“只留清氣滿乾坤”中的“留”成了“流”,為此,語文老師們還議論紛紛,心想是否是編輯的疏忽所致。且不說前兩處的改動是由于今古的說法不同而已,而對于詩句中墨梅的清氣“留”在天地間變更為“流”在天地間頗有爭議。后讀了課本的主編張慶的解釋才知道:這里的“流”可以理解為“流溢”,是指梅花可貴的清氣流溢在人間。

這個備課時的爭議讓我想起了以前教學這首詩時,學生在課堂上的一個爭議——一位學生認為詩中寫的梅花不是畫中的梅花,而是生長在詩人院中洗硯池的梅花實物。他發(fā)表了自認為很充分的理由:從詩中所說“只留清氣滿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間。而且還說到了因為梅花長在了洗硯池邊,洗硯池中墨水滲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開淡墨痕”。雖然學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學,甚至有點可笑,但我并沒有批評他,因為他的確實已經在學習思考問題了。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上兩個教學案例中,學生能從閱讀中提出問題,引發(fā)深層次的探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和自然科學知識,來體驗、感悟語言文字,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4

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反思 古詩詞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結合自己多年對古詩詞的教學,談幾點反思。

(一)讓古詩詞回歸“誦讀“之本。千百年來,美讀呤誦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吟”。說明誦讀作用重大。古典詩詞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節(jié)奏。要體會這種美、必須誦讀。誦讀有理解古詩詞的寫作手法,誦讀有助于觸類旁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開文本對話。讓學生自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不管秋取哪種形式,都要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以便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出語氣和語勢。正確的誦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詞的角色, 有利于理解古語詞的含義,感覺它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調動生活體驗,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讓古詩詞回歸人文之本。

我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們的詩詞體現了許多我們稱之為“傳統”的東西,它可以內化為“素養(yǎng)”的營養(yǎng)。讓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不但可以積累典型語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種子,還有助于他們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報國激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傷世感懷。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讓古詩詞教學回歸積累。古詩詞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許多精華名句流傳不衰,已經成為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就當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運用古詩詞名句,會為文章增色。為了強化這種意識,可以采取“每周一詩”和“名句對對”的辦法。一周出示學生一首古詩詞,要求誦讀,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

(四)讓學生插上想象、聯想的翅膀。具體可以這樣操作:

1、引導學生運用畫畫的形式,將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細致、形象地描繪在畫紙上,讓學生產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滿足創(chuàng)作的欲望。

2、通過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詩詞,收集與課文同類內容的古詩詞,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詩句、詞句,同樣可以使學生學會聯想,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例如我教王翰的《涼州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描寫軍旅生活的詩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盧綸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漁家傲》,王晶齡《從軍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齡的《出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邊塞詩: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3、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聯想,運用描寫、敘述等表達方式改寫詩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五)讓學生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花。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借助工具書、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學生在自主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理解錯誤,甚至鬧出笑話,這時我們就要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積極地加以肯定,以要適當的引導。此外,用“放電影”方式,同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胺烹娪啊本褪亲寣W生閉上雙眼,在 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呈現一幕幕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景,不同的學生就象不同的電影導演。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古老“的詩詞奏響”創(chuàng)新“的凱歌。篇二: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復復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課兩首《少年行》、《馬》是唐代詩人王維和李賀所作,前者通過贊美少年的力大無窮,沉重勇敢,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表達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后者通過描寫馬渴望上戰(zhàn)場,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少年行》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少年的力大無窮、智勇雙全,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篇三: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5

翻開23課,靜靜看著,發(fā)現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著許多內在的聯系:它們都是寫西湖的,一個是疾風驟雨下的西湖,瞬息萬變;一個是艷陽下的西湖,濃彩艷麗。兩首詩為我們營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將我們拉到了西湖邊,在濃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詩詞,可謂詩情畫意。于是決定將這兩首古詩相結合教學、品析。

在釋題之后,我讓學生先看圖,比較兩幅圖的不同,學生很快發(fā)現了差異,了解到詩人同樣寫西湖,一個寫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現詩人的贊賞之意;另一個則寫出了蓮葉荷花一望無際和亭亭玉立的形態(tài),紅綠相映,寫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fā)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鼓勵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地厚重起來。于是,“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便成為學生的積累拓展。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6

縱觀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生動導入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全詩語言古樸,描繪細微,熱情地贊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前兩句寫鄉(xiāng)村男女耕織,日夜辛勞,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兩句生動描寫了農村兒童渴望加入到勞動中的情趣場景,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村童的贊揚。

這種鄉(xiāng)村題材的古詩,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距離是有點遠的。所以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學生與古詩描寫的生活場景之間的距離。在導入的部分,通過直觀的圖片,再現鄉(xiāng)村勞動的場面,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實基礎 古詩學習最終的教學目標就是積累語言。圍繞著這一個教學目標,我分三步進行,先把古詩讀正確,再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最后了解詩意。課堂中的時間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訓練,讀出古詩的味道。學生也在反復的練習中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三、讀寫結合 《四時田園雜興》此首古詩,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多讀后就能夠意會。對古詩表達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讀,結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讓此首古詩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我挖掘了一個讀寫訓練點:想象小孩學大人種瓜的有趣場面,想象小孩會怎么說,怎么學,把想到的寫下來。此處練筆,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讓此課的教學有了厚度。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7

第一課時《山行》

隨堂反思:

很多問題都是老師代勞了,今后要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還沒養(yǎng)成,平時應多讓學生查字典。

掛圖應該用起來,老師的講解還不夠巧妙,缺少靈動的語言。學生的朗讀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下節(jié)課古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雖已達到,但還要進一步提升。

反思小結:

1、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解題。二、了解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作背景,引發(fā)感悟。三、自學古詩,整體感知。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以后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強。

3、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韻味,只有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才能有所體現。

4、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高度的統一。在課堂上應盡量凸顯。

第二課時《楓橋夜泊》

隨堂反思: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學內容根據本班的特點應降低難度。

課前的預習習慣沒有,也不會預習,要安排時間專門講。還是查字典的問題,好多學生根本沒有帶字典上學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查字典。江楓漁火對愁眠此處學生感受全無,不能理解,可能老師講解上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語言、語言還是語言,師生的語言只有在平時練就。整節(jié)課只為一位學生上課,其他學生是看客。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前預習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搜集一些寫景的古詩,學習的古詩的興趣還要慢慢培養(yǎng)。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首詩的意思,對于本班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整堂課目標還應明確點,抓點不要太多,集中一點進行訓練,效果達到即可。

反思小結:

1、老師沒有很好的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導致對學生沒引導好,關鍵還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應通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氛圍,等以后條件好了應重新上一遍。

2、上節(jié)課,雖然總結了自學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學生根本沒有接受,也不能領悟,讓學生自學困難太大了,沒有根據自己班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今后,還應該實際一點,靈活一點。

3、學生精彩的朗讀幾乎沒有,談不上讀出韻味,可能指導古詩誦讀還不得法。朗讀訓練任重而道遠。

聽古詩教學教學反思篇8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fā)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yōu)美?!拔蛟娗椤笔枪旁娊虒W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復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系時代背景。

教學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

因為我班學生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借助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匯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fā)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fā)現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币痪淅斫庥欣щy時,及時引導,實現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

在“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

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了解詞的知識,從“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敝笇W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匯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疑問難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