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梳理好自己的寫作思路,我們才能寫出令讀者滿意的心得體會,每個人在寫有了新的見解之后,都是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茶和禪的修行心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茶和禪的修行心得篇1
寒假里我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贝騽游业?,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毫無疑問,閱讀是個人成長的必要途徑。對于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yè)發(fā)展的一條捷徑。漫長的閱讀之旅,是一段艱苦而歡喜的修行。這是一張有品質的閱讀地圖,作者根據多年的閱讀經驗,精選了50余部教育類著作,闡述從中得到的諸多收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教學即創(chuàng)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這本書帶領讀者領略閱讀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在這本書的后記中常生龍先生這樣寫道:“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我亦有同感,書確實像開山的斧頭,像涉水的輕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燈塔。當你安靜閱讀的時候,總有一些心儀的觀點跳出來,令你怦然心動,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在這本書中,透過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從讀者到作者的那種神圣感責任感意義感。當很多人已經進入夢鄉(xiāng),常生龍先生依然在敲打鍵盤、用心思考——閱讀時的幸福、寫作時的暢快,該是一種多么自我的人生體驗。
這本書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聯系的教師閱讀圖譜。合上書本,我的腦海里,蹦出了幾行字:
一、這是一本教師閱讀圖譜
師離不開閱讀,讀什么書很重要?;貞涀约旱拈喿x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蹲x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chuàng)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fā)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說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chuàng)造”的現代教學觀。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教師如果有心,認真閱讀每一輯的書目,猶如一張教師閱讀圖譜,若能按圖索驥讀上幾本,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獲多多。
二、這是一本閱讀方法指南
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并不是人人都會。當然,這里除卻休閑式的隨性閱讀。教師閱讀專業(yè)類書籍,有時因為獲取信息比較觀點,只需瀏覽,但更多時候是需要細心閱讀的。常生龍先生的閱讀態(tài)度是嚴謹的,作為他的博客粉絲,讀過他幾百篇讀后感,每一篇讀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長閱讀面很廣,視野開闊,每篇讀后感都是經由他對所讀書閱讀“消化”后釀出的閱讀蜜糖。他的這種閱讀態(tài)度和閱讀方法對一線教師而言,無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翻閱《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里所介紹到的書籍,很多書籍我也讀過,但如常局這樣認真寫讀后感卻很少,更別說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了。
有人說:“每個人總是閱讀中找回自己?!背>珠L這種從閱讀中生發(fā)個人觀點,旁征博引引發(fā)多種論點的閱讀方式,尤其是在這個閱讀泛化、網絡閱讀盛行的時代,能靜心每周認真閱讀一本紙質書,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導。
三、這是一本專業(yè)指導手冊
回看本書五輯小標題,其實每個標題都指向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所應具備的教育視野:“教學即創(chuàng)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雖然有些觀點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專輯圖書書評組合起來闡釋,讓這些根本性理論變得“親切可感”,是專業(yè)導向,也是專業(yè)指導。
拿“理論即支點”這部分來講,本專輯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單讀名家如陶行知、蒙臺梭利的著作,我們也會有收獲。但是經由作者這樣一編輯組合,“為了孩子的自我發(fā)展”、“兒童是成人之父”、“課堂改變,學生就會改變”、“占據未來制高點需具備的五種能力”……這些標題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淺出對經典著作的解讀。這對教師把握教育原則,是引領,更是感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獲,滿滿的。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汲取越來越多的知識營養(yǎng),獲取越來越多的精神財富;閱讀經典,豐富人生,讓生命在閱讀中更加精彩。熱愛讀書的人,知識不會老化,善于讀書的人,才思不會枯竭。
留一點時間給閱讀,陶冶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點時間給閱讀,矯正我們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擠一點時間給閱讀,開啟我們因機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多一些書生氣,多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書香氣;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
茶和禪的修行心得篇2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后闡發(fā)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書中有很多文章我在報刊上曾經閱讀過,但打開浸著墨香的新書,發(fā)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構在了五個小專輯里,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的教師閱讀圖譜。書中作者列舉的書,我也曾跟著買了不少,但認真閱讀,能夠引發(fā)自己新的思考的書,不多。但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偶爾還會翻出對應的書籍,愈發(fā)感受到常生龍先生閱讀的思考之深及論述之廣。
常生龍先生的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chuàng)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干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再看其它專輯,同樣可見作者多層面架構的心愿。所選著作涉及面廣,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線教學精英、新秀。所列內容有方法介紹類,有前沿、理性的觀念引領類,也有傳統(tǒng)經典名著導讀類。作者把這些內容有序列地搭配、組合在一起,呼應著每一輯的標題主旨。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經典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教師如果有心,認真閱讀每一輯的書目,猶如一張教師閱讀圖譜,若能按圖索驥,閑暇時多讀上幾本,再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會收獲多多。
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并不是人人都會。當然,這里除卻休閑式的隨性閱讀。教師閱讀專業(yè)類書籍,有時因為獲取的信息比較直觀,只需瀏覽即可,但更多時候是需要細心閱讀的。常生龍先生的閱讀態(tài)度是嚴謹的,我作為他的粉絲,曾讀過他幾百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淺。
茶和禪的修行心得篇3
閑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于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背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里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yè)。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里做媽媽布置的什么《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系生活談感受的題目)一定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tǒng)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fā)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fā)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游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吁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茶和禪的修行心得篇4
我是一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多。讀完《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之后,我發(fā)現觀察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
觀察幼兒行為時,我們需要重視觀察幼兒的游戲過程。青年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這樣一份觀察記錄:“某某小朋友到數學區(qū)隨意拿了幾樣玩具,沒怎么玩就到別的區(qū)域去了?!边@句話說明,這位教師只注意了孩子的游戲結果,對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的動作、表情、語言等沒有詳細記錄。我們不僅要了解孩子的行為,更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老師請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問問孩子最喜歡玩什么,讓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幼兒的興趣點、最喜歡的游戲區(qū)域和材料等。
有時我在撰寫觀察記錄時,對如何觀察、觀察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記錄等無從入手。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耐心觀察,等等孩子。集體活動、區(qū)域游戲、戶外游戲等一日生活,都可以成為我們觀察記錄的重點。通過觀察,我們可以更好地為孩子提供支架,投放更加適宜的游戲材料。
幼兒行為觀察和記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觀察更有針對性,記錄更細致,我們要不斷實踐、反思、改進、創(chuàng)新,把自身的專業(yè)成長與幼兒的發(fā)展聯系在一起,隨時隨地捕捉孩子的亮點,找到共性問題以便及時解決。
茶和禪的修行心得篇5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說明中指出:教師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要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這個目標,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有效的方法。
看了《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本書,我覺得它很好的詮釋了《指南》的這句話。這本書闡釋了幼兒教師科學有效觀察孩子們行為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分析出許多信息并針對這些信息及時的調整教育的目標、方法等,從而更加專業(yè)地剖析幼兒、引導幼兒,做到了解幼兒、尊重幼兒,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而這樣做的過程,也使教師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觀察記錄是我們教師日常工作主要工具,在教育實踐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以前的觀察記錄過于簡單、粗糙。原因出在哪里?當然與當初教學經驗匱乏有直接關系,但觀察記錄方法不得要領是重要原因,比如《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中對記錄的語言做出闡釋,應該用什么樣的詞類,比如多用動詞、形容詞等,記錄幼兒動作語言及其他幼兒反應,少用歸納性,教師臆想性話語等。
有人說愛一行干一行,我覺得更應該干一行愛一行,做幼兒教師,就要做得像模像樣。“幼師不能只當孩子王,更要理論硬技能強,做幼兒領域的研究者”。
茶和禪的修行心得篇6
隨著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必須堅守,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本學期,我認真仔細地將《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本書研讀了一遍,受益匪淺。
關于“觀察與記錄”這個話題,其實是由來已久了,但是在過去的我們所撰寫的觀察記錄中,更多的是帶著治療的眼光去找“毛病”,所以經常會在觀察記錄中看到類似某某小朋友出現攻擊性現象了,是因為他性格暴躁、孤僻等諸如此類的標簽式字眼。在接觸了“學習故事”之后,我對觀察記錄有了一個不一樣的認識。
一、明確觀察目的——理解孩子
我們知道毛毛蟲是美麗蝴蝶生命中一個必經的階段,它不會飛,也沒有那么美麗。我們知道牛犢不能產奶,盡管有一天它會長大,會產奶,但是有太多的人希望孩子能夠盡可能地像成年人一樣做事,并且越快越好。如果我們能夠更準確地解讀孩子、了解孩子,我們可以更成功地引導孩子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如實地觀察兒童,特別是站在兒童的角度來思考。
二、真實看待幼兒——注重細節(jié)
從作者的大量案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記錄。尤其是孩子的眼神、聲音、身體姿勢、手勢、面部表情等的描述。通過這些描述我發(fā)現,這些就是兒童揭示自我的方式。他們的眼神、聲音、身體、手勢、面部表情都在說話,都在與我們交流,他們通過自己的做事方式以及所做的事情向我們展示他們的內心界。
總之,我讀了這本書,從理論上更清晰地認識了為什么要觀察兒童,觀察兒童行為后該如何評價這一行為,讓我更好地運用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