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沉淪的觀后感5篇

時間:2023-05-18 作者:Mute 讀后感

當朋友們觀看完一場影片后,應該有很多感想,可以完成一篇觀后感,觀后感是看完作品之后的感受、感觸和感想,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對沉淪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對沉淪的觀后感5篇

對沉淪的觀后感篇1

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就寫到“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使整篇小說透出一種凄清的氛圍。奠定了一種悲的基調(diào)。小說以第三人稱敘述,主人公“他”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留日中國學生的代表。透過他的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使我們生動的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留日華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祖國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個支那人,自始至終都有這樣的自卑陰影籠罩在他身上。正是這樣長期的壓抑造成他性格的憂郁,心理的變態(tài)。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學來對他講一些閑話,但同時,他又認為他們是仇敵,這樣一種充滿矛盾、掙扎的心理。日本人對支那的仇視、欺侮終使他發(fā)出感慨:“中國呀中國,你怎么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在隱忍過去了。”強烈的表達了希望祖國富強起來的感情和對祖國現(xiàn)狀的不滿和失望。

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虛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別人欺侮時,總把自家家兄拿出來作比,且把兄長待他刻薄的事細細回想,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仿佛內(nèi)心就能獲得一種安慰,舒暢起來?!八X得悲苦的中間,也有無窮的甘味?!边@不禁讓人想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而造成這種變態(tài)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國積弱的現(xiàn)狀,使他遭受歧視,同時它自身的自卑和憂郁也導致了心理的殘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來減輕自卑,從中緩解苦悶。

而小說中作者對于性的描寫也顯得大膽而開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窩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種沉淪。“我已經(jīng)變了一個最下等的人了?!彼缒暝谥袊邮軅鹘y(tǒng)文化及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對性帶有罪惡感,然而同時,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間掙扎。作者在此處抨擊了封建的禮制對人性的扼殺,向封建發(fā)出挑戰(zhàn)。

而他對于自然有著近乎變態(tài)的迷戀,與世隔絕,與他人決不相容。更加導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對身處異鄉(xiāng)的他,個人的苦悶感和寂寞感代表了當時一群留日知識分子的心理,然而這之中又夾雜了他們想要沖破苦悶、擺脫寂寞的抗爭以及對人生的思考。然而這些青年又有著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

總 的來說,通過主人公在留日的經(jīng)歷,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近乎心靈獨白式的寫法把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使我們看到人物內(nèi)心的冷寂、灰暗、憂郁。沉淪表現(xiàn)了一種對社會的黑暗的控訴。然而“沉淪”并非只是沉淪,更多的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覺醒和掙扎。

對沉淪的觀后感篇2

在讀畢《沉淪》時,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掙扎”,一位在異國留學的中國青年,在現(xiàn)實的打擊與自身的質(zhì)疑之中不斷掙扎、無助?!冻翜S》的主人公從一定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以郁達夫本人為原型進行塑造,他們的經(jīng)歷幾乎吻合。所以可不可以說,郁達夫是借這個虛擬的自己表達當時的某種情感呢?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主人公的憂郁是在外界與自身的雙重壓力下逐漸加劇。從小喪父,時局動蕩,學習環(huán)境不斷變化,自我的天性遭到壓迫,親人的不理解,自己的否定迷茫,都造就了他敏感多疑的個性。在輟學回家、幽居高閣的那段時間,他的抑郁已經(jīng)發(fā)端。而后長兄帶他遠赴日本求學,語言不通、性格不合的他只能面對一天天與同學背離卻無可奈何的窘境。但是這境地是旁人造成的嗎?不,是他一步一步將自己逼上了這條路。他說:“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輕笑你,愚弄你”,他說:“自家是個孤高傲世的賢人,一個超然獨立的隱者”,他說:“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他的憤世嫉俗、他的多疑怯懦、他的自卑激進,將自己牢牢束縛,絕不肯給旁人機會開解自己。他與周遭同學漸漸失和,與兄長突生嫌隙,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做了什么去挽救嗎?沒有,他唯一做的就是怨天尤人,甚至放棄自我,自毀前程。既然認為錯誤都是由他人造成,那么何談正視自我,端正態(tài)度?在文章中,我注意到一點,就是他經(jīng)常說中國的弱小,甚至在侍女問他“府上何處”時,他也只敢回答“支那”,像這樣全無民族自尊,處處鄙夷自我的人,又談何理解認同?

在另一方面,也就是欲望方面,他也表現(xiàn)得異于常人。也許是生活學業(yè)的不如意增加了他的苦悶,也許是未經(jīng)人事的新奇但求之不得的氣惱催化了這種欲望,初見女學生時的羞怯激動,偷看旅店主人的女兒洗澡時的澎湃,偷聽他人行穢亂之事時的震驚苦悶……都一點一點加劇了他的自卑。在遇見心愛的女子時,他大可以勇敢地追求、展現(xiàn)自我,即使被拒絕,至少努力過,也不至于后悔。但是他呢?他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在腦海中回想,因自己的羞慚否定自己的價值,進而否定她們對自己的認同,而在想到這種可能性后,又會催生出對女子們的怨恨以及對自己現(xiàn)狀的愁苦。在這種反反復復的心態(tài)中,他的身體日益消瘦,心理也逐漸萎靡扭曲。

我還注意到一點,就是華茲華斯在文中的出現(xiàn),“我”多次手捧書籍,試圖沉浸于此,但總是不能如愿,“我”會輕易睡去,會被人打斷,總之就是無法與之相通。那么,這可不可以說明,“我”永遠也無法實現(xiàn)書中的描述的事情?雖然我們都身處大自然,都沉迷于美景,但華茲華斯對美的感悟是澄明的,是由心生發(fā)的,清新而雋永。但是“我”,是在被現(xiàn)實打壓,在胸中苦悶的情況下來到田間野外,“我”對自然的愛不是純粹的,而是有前提的,所以“我”無法真正融入書本,與之產(chǎn)生共鳴。困倦與他者,都是“我”的借口,我的無恒性,是在目睹華茲華斯的情感流露后的逃避,因而“脫頭脫腦”、“全無次序”,甚至生出“厭倦”的心。

?沉淪》難道不是郁達夫?qū)Ξ敃r的青年以及當時的自己的深度解剖嗎?他的憂郁,他們都有;他的自卑,他們都有;他的苦悶,他們都有……他在剖析自我的同時,也在一刀一刀地割著青年們的肉。他吶喊,他彷徨,他無助,他懷疑,進而,他崩潰了。弱小的國家、動蕩的時局中的青年們吶,是如此的渺小而懦弱。他們在掙扎中徘徊,在痛苦中摸索。郁達夫想表達的,他所尋求的,皆在聲聲吶喊中。

對沉淪的觀后感篇3

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xiāng)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郁癥”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后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lián),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shù)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強調(diào)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后,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國并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大多是由于所謂的“憂郁癥”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fā)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于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chǎn)生痛苦,不如說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chǎn)生痛苦,是一種病態(tài)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xiàn)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并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zhì)。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nèi)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diào)侃的句子出現(xiàn)。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fā)生了齟齬,并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蝎一樣”,然后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夸大的細數(shù)起來。

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 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 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nèi)心的情緒躁動。

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后評論者力圖回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xiàn)代文學史上無法回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xiàn)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么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對“性欲躁動”和內(nèi)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對沉淪的觀后感篇4

在很久以前就聽說 《沉淪》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對這“沉淪”二字充滿了迷惑和不解,也許是好奇吧,想知道這部書到底告訴我們什么故事。

讀了《沉淪》和對郁達夫個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這里面有很大的個人經(jīng)歷自序的成分。感覺到里面的語言風格是凄涼的、悲苦的、感傷的,而且隨處可見。我知道有很多人對郁達夫先生的評價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心中翻騰,這感覺卻是最起碼的深沉和嚴肅。我想說一個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寫作品時的心情相似的時候,才會引起共鳴。

提到郁達夫就不能不說他的小說,而在他的小說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淪》,提到《沉淪》呢,又不能不說《沉淪》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苦悶,性壓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憂郁證和精神衰弱癥。還有這些給他們帶來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國向來是談性色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現(xiàn)象似乎稍有好轉(zhuǎn)。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劃到那一面去了,而這中間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嫻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塵莫及的。

但因為郁先生所處的時代便賦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內(nèi)涵。畢竟那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時代中的一個時期。就《沉淪》中的“我”而言,性苦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處異國而同時遭受著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為對真摯愛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終得不到滿足。由于文中的“我”是沒有朋友的,沒有親人的,沒有戀人的。所以就談不上什么友情、親情、愛情了。所以“我”變得憂郁、孤獨、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惡的時候,是無意識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卻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犯下的。而在這過程中“我”是無法自控的,可以說是無法自拔的。“我”之所以在文中仇視一切,覺得身邊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敵人,而自己雖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又有些瞧不起周圍的人,也就是說這種極度的自卑當中有一點點自戀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國啊,你何時才能富強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悶導致的憂郁和精神衰弱,還是因為自卑和憂郁導致的性苦悶。或許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寫可以說是非凡的,從中我們可以了解“我”的心理矛盾的斗爭是多么的激烈,一種向善的焦躁與貪惡的苦悶之間緊張的內(nèi)心沖突,時而沖動但尚思克制,但最后終究得到解脫達到更高的境界,使靈魂得到一次次的凈化和升華。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驚人的,是坦誠的?!拔摇痹谖闹械男袨槭瞧娈惖模潜淮蠹宜邮懿涣说?,這其實是他對周圍人和環(huán)境以及整個社會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訴。

對沉淪的觀后感篇5

大家一直都說《沉淪》這篇文章好,懷著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可讀完之后,留給我的卻是幾分憂傷,幾分氣憤,還有幾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詩人。按當時的情況來說,他的條件是很不錯的,不僅能吃飽穿暖,還能去學習,甚至可以去留學。但誰想到,這些令大多數(shù)中國青年眼紅的條件卻讓他一步步沉淪。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是一個懦夫!作為一個男子漢,卻不能說到做到,做為一個炎黃子孫,卻不能為祖國爭光。明明在心里痛罵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卻同樣不能抵制住她們的誘惑或者不如說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羨慕別人的交際廣,人緣好,而自己卻不學著去做,還在背地里把人家當成是仇敵,認為別人故意這樣對他,甚至把這件事歸咎于祖國……最后終于跳海自殺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他是個極不爭氣的人。我覺得他最不爭氣的一點就是把什么事都歸咎于國家,一遇到挫折、困難就說:“祖國啊,你什么時候富強起來啊?你快強大起來啊……”“祖國,這是你害我的!”說真的,他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一個國家、民族不能富強,他的子民同樣不能夠抬起頭來做人!可是,我們也應該想一想,國家的強大就是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負責,那國家怎么才能強大呢?有付出才能有獲得,如果大家都來拿國家的,那國家往哪拿?這個簡單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況一個留學生??墒羌热欢眠@一個道理,他就應該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為什么,他還是一再沉淪……

不說他了,就拿我們現(xiàn)在來說,學了那么久的知識,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按理說我們應該運遠強大于歐美、日本等“小輩”啊,可是為什么,在那些“小輩”面前,我們還得忍氣吞聲?為什么對人家的經(jīng)濟還是望塵莫及?中華民族是個聰明的民族,腦力方面并不比別人差!我們之所以不能富強,就是因為中國有太多只懂拿國家的人啊!難道這個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