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2-11-24 作者:Cold-blooded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是一個老師的進階之路,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結束后,老師們在回顧這段期間的點點滴滴一定都有認真寫好教學反思,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7篇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1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 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fā)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規(guī)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 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yǎng)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yǎng)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 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 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fā)展的邏輯聯(lián)系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lián)系實際,要談古論今 ,發(fā)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xiàn)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 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fā)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tǒng)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養(yǎng);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

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教 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tǒng)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 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fā)式教學。據統(tǒng)計,目前教法已有 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 體地位的體現(xiàn),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并且要教 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 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于進一步強化 關于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里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于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于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jié)奏感。但要 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yǎng)和訓練。 第三、關于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 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于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里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于板書的書寫 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后,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 寫。 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上г诮虒W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 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jiān)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 ,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 《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評課稿

★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總結

★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 八年級歷史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學反思

★ 八年級地理下冊《臺灣省》教學反思

★ 八年級下冊《醉翁亭記》教學反思(4篇)

★ 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下冊《雪》教學反思

★ 新目標八年級英語下冊教學反思

★ 八年級歷史下冊《海峽兩岸的交往》匯報課教學反思

文檔為doc格式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2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的教學反思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處處呈現(xiàn)新課程理念,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那么屬于學生學習評價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實處?評價是否多維而全面呢?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如何真正與學習評價的有效性相結合?

根據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改革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確定新的評價目標

過去我們一直理所當然的認為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體,而學生則是客體,但現(xiàn)在看來,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成為評價的主體,而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教”與“學”的狀況才是評價的課題?;谶@樣的認識,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模式應該具有這樣三個層面的基本功能:1、對學生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面做一個測定;2、對學生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程度做一個判定;3、充分激勵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欲望。

這樣的功能定位意味著純書面的考試本身并不等同于評價,而僅是評價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為評價提供一定的量化資料。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教學對老師“教學”的反饋性評價。

根據評價與教學目標一致性原則,為了盡可能做到比較全面和準確的評價,我把認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確定為評價目標??傮w而言,認知領域包括對基礎的、重要的歷史知識、概念和原則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領域包括學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技能領域包括思維能力的基本和實踐技能的提高。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3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1、“你真棒”。

現(xiàn)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qū)、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2、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yǎng)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xiàn)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tài),毫無探究欲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tài),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4

學法指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笆谥隰~,不如教之于漁”的教學古訓,激勵了許多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為此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鑒。

但教學的時代性特征,決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們只能在繼承和發(fā)展上下功夫。

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把學法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將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紹。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就是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并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xiàn)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規(guī)律及時代特征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xiàn)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zhàn)爭》的備課中,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

1.戰(zhàn)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

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

3.中國的禁煙運動。

4.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5.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

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

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和以后的抗英斗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fā)生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系的觀點。)

5.是否認同“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戰(zhàn)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xiàn)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

6.“落后應該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著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fā)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于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

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合適的鄉(xiāng)土材料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

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業(yè)績、高貴品質、治學態(tài)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

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

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yǎng)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xiàn)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huán)節(ji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tǒng)??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范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并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fā)現(xiàn)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guī)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yǎng)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chuàng)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并無課前課后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chuàng)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5

成功之處: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探究。通過情景導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入新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1949年大閱兵和大閱兵國防圖片的比較,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比較認識。然后教師設問“通過1949年和19兩次大閱兵的圖片比較,同學們有什么感想?”。通過教師在情景中設置有思考價值,智力上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本課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此,本課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組設一個組長,負責組織、協(xié)調組員。根據所學內容,組內同學在互聯(lián)網上搜集相關圖片、文字等資料,然后把資料優(yōu)化制作成課件。同一組的同學按照分工和合作的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分組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結合。當然,在此期間,教師也要做好指導工作。到正式授課時,小組代表展示及講解課件,由于學生課前準備充分,師生互動效果良好。

3、教師導學,深化探究。經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對于《鋼鐵長城》的內容也掌握了大概,但是教師不能就此打住,要梳理知識內容,進行導學,深化學生的探究。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整合、拓展,從中提煉出開放性教學的基本素材,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活動方式,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教師通過堂上練習題、歸納總結本課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所學。

不足之處:

1、小組成員之間有差距,個別同學在課前的參與度不夠。由于學習有差異,雖然課前組長也作了分工,教師也作了一定指導,但并不是每個組內的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有些較懶的同學把自己的工作托付給其他同學完成。此外,一些同學在搜集、整合資料不是很得心應手,展示成果時表現(xiàn)的不是很自如,整合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還需通過以后的教學來逐步培養(yǎng)。因此,以后為了讓每個同學都能真正在分組探究中學有所成,角色要分工明確,小組長要能夠起到組織協(xié)調的作用,成員間能夠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2、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欠缺條理性、規(guī)范性,比較隨意。此外,在問題的討論中,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使時間難以控制,影響了教學進度,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逐漸總結經驗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6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級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它是一堂內容多、雜、難,比較棘手的課。《有效課堂教學》指出:實現(xiàn)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chuàng)新理論,就是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發(fā)揮學生潛能和聰明才智為了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設計問題。

在本課中我力圖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現(xiàn)活的歷史,旨在誘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反思歷史,特別重視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思和整合,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法設計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探討等開放式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嘗試研究性學習。課后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達到了三維目標的要求。

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學生的思維拓展不夠,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比較抽象,學生反映不容易理解?,F(xiàn)在想來,在課堂上應該不斷開展對話,開發(fā)課程資源,實實在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找準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反思,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

第二,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一個問題的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前提,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核心。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展示問題背景,產生認知沖突。其次,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因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制約和影響,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才能積極主動地理解教育內容。在教學中我要努力研究學生邊緣思維區(qū)問題的產生與發(fā)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篇7

細節(jié)能夠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第一個任務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愿意、喜歡上歷史課。學生如果對歷史不感興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把握細節(jié),充分運用細節(jié)來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使學生能主動進入歷史課堂,有對歷史探究的原動力。

如在學習“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時,我在一開始上課就展示出教材上的`一幅照片——《喬的笑》,就是喬冠華在聯(lián)大通過恢復我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開懷大笑的照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之后又介紹了照片的一些情況:這幅珍貴照片在新聞攝影展中獲得金獎,紐約某大報對喬冠華這縱情一笑也倍加贊嘆,稱他為“大國家的大人物”。喬冠華的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為:“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因為喬冠華的表情是很夸張的,給人的視覺沖擊非常大。所以學生馬上就被吸引了。這時我適時設問:為什么喬冠華部長會如此開懷大笑?學生很快就能從課本中獲取信息: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件事是新中國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件令我們自豪的事。圖片是無聲的,但圖片所帶來的情感的渲染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就在現(xiàn)場。這會使他們產生與喬冠華有相同的感受:為我們的國家高興、自豪。有了這樣的鋪墊以后,學生自然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好感,有求知欲。本來教學內容只是一個過程性的描述,一些結論性的語言,相對來說是枯燥的。用細節(jié)來刻畫特定的場景和對象,非常類似于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抓住了這個精彩瞬間,以情感打動學生,帶他們走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