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5篇

時間:2022-09-04 作者:Anonyme 備課教案

為了順利完成新學期的教學工作,需要制定一份詳細的教案,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學會制定教案,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初中生物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閱。

初中生物教案5篇

初中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fā)現史;

2、 細菌的 形態(tài)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tài) 結構, 細菌的生殖。

三、 教學難點

細菌的 形態(tài) 結構 ,細菌 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 細菌分布 廣泛 的原因。

四、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fā)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fā)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fā)生的。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

3、細菌的生殖

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當環(huán)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huán)境時,芽孢又萌發(fā)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初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jié)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俊边@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并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的規(guī)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俊钡膯栴}。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jié)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二)教法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④課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fā)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②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

③指導學生采用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系。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初中生物教案篇3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huán)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tǒng)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教學難點: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1知識與能力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交換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通過資料分析,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測量、比較肺活量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1教學重點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2)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2教學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測量胸圍差

2.外界氣體是怎樣進出肺的

呼吸運動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吸氣時:肋間外肌收縮,胸腔擴大,腔內氣壓降低,膈肌收縮,頂部下降

呼氣時:肋間外肌舒張,胸腔縮小,腔內氣壓升高,膈肌舒張,頂部上升

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4.氣體交換的原理:通過氣體擴散作用來完成。

5.呼吸的全過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識目標: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標:在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作出推想的過程中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

通過資料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體驗腎臟結構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寶貴和人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腎單位——尿液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

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和排出的過程

[難點分析]

尿液形成過程中物質的變化,血液,原尿,尿液(無葡萄糖蛋白質和血細胞)。成分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導入:血漿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yǎng)料和代謝廢物。引出代謝廢物的排出,從而引出尿液的排出。尿液血液化驗單比較。

總結:1.腎小囊中有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質等。腎小球的血液中有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蛋白質和血細胞等。2.腎小囊中的液體只能來自腎小球中的血漿。3.由此推測腎小球和緊貼腎小球的腎小囊壁起過濾作用。4。原尿在下行的過程中會經過腎小管,因為它的周圍定分布著毛細血管,所以在這兒可能發(fā)生物質的重新吸收。

細菌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fā)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fā)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

做基礎;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2、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篇4

一、重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生殖方式

二、難點:

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

第二節(jié):細菌

細菌的發(fā)現: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tài):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

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

時序

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yè)安排)

一、情境導入

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fā)現:“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

二:課前預習

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

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

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

三、合作探究

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fā)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

你對科學發(fā)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

2、細菌的形態(tài)如何:

“細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們能不能看見它?”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見細菌,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tài)”。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tài)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tài):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

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tài),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tài)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

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

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4、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yǎng)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yǎng)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yǎng)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yǎng)方式。

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它處于什么地位?

5、細菌的生殖方式

提問:細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適宜的水分、溫度、有機物豐富,有的還需要有氧。為什么細菌分布卻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討論其原因。

播放細菌生死的錄像。提問,讓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特點。

細菌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生殖的?

適宜的時候,多長時間分裂一次?

當環(huán)境不良時,細菌會形成什么結構?

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

6、技能訓練:

計算細菌的數目,進行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

初中生物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tài)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xù)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qū)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轉化的動態(tài)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qū)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tài)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tài)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tài):單細胞個體,從形態(tài)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qū)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tài),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fā)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huán)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huán)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yǎng)?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yǎng)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qū)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huán)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yè)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