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時間:2021-12-28 作者:Anonyme 讀后感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讀書可以可以增加我們的詞匯量,從而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我們要多讀書,多好書。讀完《沉默的大多數》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1

之前就百度過王小波,由于我的心不細,只看到他去世的日子(1997年),就以為他是一位年齡較大的學者。所以我一直以為,他寫《沉默的大多數》的時候,已經到了暮年。

很慚愧,到這本書的中間部分,我才知道,他很年輕,而且很早逝。當我知道是這么一回事的時候,我渾身冷顫,可惜啊,可惜啊,如果他多活30年,得又有多少好的作品啊。

這本書是在微博上看到,說是推薦9本書高分書籍,其中有5本我看過,都是好書,便相信其他4本,也是好書。

我看很多書在一開頭都很困難,因為對作者的思維還不夠熟悉,便有沖突感。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這是學習的開始呀。

我想到了另外一位作者,大冰。大冰的故事很吸引人,看起來也很舒服,但是總有加工過度而沒有營養(yǎng)的嫌疑。而王小波的這本書,也是在講故事,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他的獨立思考。

而要理解一個人的思考,便要按照他的思維去走,走到他思維的深處,便和作者在一起了。

最讓我印象的,是“肚子里的戰(zhàn)爭”,“一只特例獨行的豬”,“椰子樹和平等”,“謙卑學習班”,“魚王”,“蕭伯納的`吧拉拉少?!薄?

“魚王”,“蕭伯納的吧拉拉少?!笨赡苁莿倓傋x完,所以印象深刻。

“肚子里的戰(zhàn)爭”。

展現(xiàn)了當時年代的荒謬,“人像小白鼠一下,是學習的工具”。

“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這句話體現(xiàn)要在實踐中學習。但是并不是讓人毫無準備就上戰(zhàn)場去實踐。在實踐之前,要做最充足的準備。而很多時候,卻推脫了前面充足的準備。這是歪曲。

“一只特例獨行的豬”。

最近自己老是在想,我是不是應該上完大學,找個女朋友談對象,然后結婚生孩子,過一生。我得承認,我是半吊子,半吊子是我既追求自由(打破人生的預設),也希望穩(wěn)穩(wěn)定定(人生的預設有較多的安全感)。我未來不知道我往哪個方向去走,但是我很佩服那只豬啊。

這兩篇,印象最深了。以后和別人談起這本書(在重讀之前),也拿這兩篇舉例。而我不得不承認,這兩篇不是最好的兩篇。我畫了很多線,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那些真的好。

在大學畢業(yè)之前,我要重復20本書,現(xiàn)在確定的有:《圍城》,《人類簡史》,《少有人走的路》,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2

前幾天,有幸讀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略有感觸。

文章以王小波的自身經歷為線索,先講述了他怎樣選擇沉默的經過。從小時候的大躍進,到大學時候革命及讓人啼笑皆非的現(xiàn)實,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的美好。周圍很多人喊著所謂的口號與教條,以此來成為這個主流群體“話語圈”的一部分。從內心鄙視話語圈的王小波,選擇了沉默。選擇沉默,是因為一些話在某一環(huán)境下無法說出口,或說出了也無用。沉默有自己的語言。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常在你樓道門口放了一輛自行車,妨礙了你的進出,而你又是一個認真的人。你勸告他,或去跟居委反映,說: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對方的很有可能,會說你這人真“事兒”。同時你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來表達你對這種行為的厭惡,把他車胎的氣放掉,當然是在四周無人的情況下。

一種文化必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沉默也是有的。戈爾巴喬夫說過這樣的話:有一件事是公開的秘密,假如你想給自己蓋個小房子,就得給主管官員些賄賂,再到國家的工地上偷點建筑材料。這樣的事干得說不得,屬于沉默;再加上講這些話時,戈氏是蘇共,所以當然語驚四座。還有一點要補充的,那就是:屬于沉默的事用話講了出來,總是這么怪怪的。

沉默也可以傳播。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說話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樣四下漫延著。把這叫作傳播,多少有點過甚其辭,但也不離大譜。在沉默的年代里,人們也在傳播小道消息,這件事破壞了沉默的完整性。好在這種話語我們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比方說,公共廁所。最起碼在追查謠言時,我們是這樣交待的:這話我是在廁所里聽說的!這樣小道消息就成了包含著排便艱巨的囈語,不值得認真對待。另外,公廁雖然也是公共場合,但我有種強烈的欲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為它太臟了。

我屬于沉默的大多數。從我懂事的年齡,就常聽人們說:我們這一代,生于一個神圣的時代,多么幸福;在甜蜜之余也有一點懷疑: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趕上了。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3

一開始見到這本書,是在學校的圖書公益活動上,一眼被封面與標題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帶回了教室,被同學借去讀完后剛好趕上忙碌的日子,閑置了很久。最近重新翻閱,但還是沒有讀完,只能寫一寫并不完整的讀后感了。

還沒看這本書前,我覺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寫一寫現(xiàn)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數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對大多數的批判中尋求一點伸張正義的勇氣,我買下了這本書??墒钱斘衣x完每一頁,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談起了倫理問題(尤其是社會倫理),在他眼中,倫理問題的是與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為世界上沒有能顧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書中蕭伯納筆下的安德謝夫老爺子對自己的兒子所斥:“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么你什么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為倫理是大家的事。其實,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覺得自己已經能明辨是非實則一無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謝老夫子的兒子,但不是每個自以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謝老夫子這樣清醒的父親,能給出逆耳的勸誡。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為這樣的搗亂者,沉默似乎成為一種明哲保身之舉。但是,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過去的自己歸入其中甚至成為代表,向讀者靜靜講訴自己沉默的選擇與原因,自己決定不再沉默的契機與感悟。

謙遜,是作為發(fā)聲者的態(tài)度。我想,正如書中作者想表達的,把自己的觀點是非坦坦蕩蕩的交付公論。把判定是非的權力從一個人擴散到公眾;把發(fā)聲者的角色從決定者轉化為建議者、傳遞者。這樣發(fā)出的聲音,才能長且遠。

再來說說這本書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國文學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冻聊拇蠖鄶怠酚幸粋€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個讓無數中國學者耿耿于懷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筆下的那個充滿血與淚的年代,卻是平淡的。他用詼諧自嘲的筆觸,寫下那個時代“無趣”的書籍、“無話可說”的伙伴,以及“無味”的思維。他親歷痛苦卻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筆下看不到仇恨與控訴,讀者能直面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在嘆息時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鎖中保持獨立思維的少數人的可貴;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個時代。

直面過去,直指未來,才是這本書最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