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閱讀的習慣嗎?你會寫讀后感嗎?讀完楊絳的《我們仨》,你有什么感受呢?不如跟我們分享看看你的讀后感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于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范文5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復復讀了幾遍,讀到開心處我跟著歡笑,讀到坎坷處我隨著難過,讀到離別處我心酸,讀到傷心處我落淚。但在楊先生的字眼里始終波瀾不驚,仿佛是在描述別人的故事,那樣淡定、寧靜。我只想看他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嘆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diào)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zhí)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讀到最后才慢慢讀懂了書開始她做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原來就是現(xiàn)實的虛化。
"現(xiàn)在我們?nèi)齻€失散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用文字記錄的不僅是對至親摯愛的思念,更是一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就算幸福?讀了《我們仨》,讓我讀懂了什么是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在她們心中沒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態(tài)。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不管在什么狀況下,她們都會從中尋找快樂的源泉。其實幸福的關鍵是感知能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xiàn)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楊絳的一家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遭受著怎樣的苦難,她們永遠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愛!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精神的。
楊絳的一家,很好的詮釋了"情感",她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她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們沒有所謂的愛情基礎,但是幾十年風雨歷程,攜手走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為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對中國這個著名家庭的親情故事,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
現(xiàn)代的高科技給我們提供了聯(lián)絡感情的平臺,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是我們還有那份平淡真摯的情感嗎?似乎人與人之間的屏障越來越厚。當我們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nèi)焙雎粤松磉呑钫鎸嵉母星?!當飛機、高鐵讓我們毫無阻隔的飛越千山萬水,讓我們的生活沒有距離的時候,我們心的距離是拉近了,還是越來越遠呢?
現(xiàn)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身邊最平淡的美麗。當我們抱怨愛人不夠體貼、不夠浪漫的時候,我們是否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你有沒有用心去體會這平淡中的幸福呢?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無疑給生活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捫心自問,生活教會了我們什么?我們是否還是原來的樣子?面對愛人,我們做到愛他如同愛自己嗎?面對父母,我們做到像父母對我們那樣對待他們嗎?面對朋友,我們做到真誠相待嗎?我們做到問心無愧嗎?
一本好書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可以改變你的心態(tài),可以讓你變的更加珍惜親情、愛情、友情。
近代著名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那是因為他的靈魂不朽,他的影響不朽。
這句話送給已去的楊絳先生最合適!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薄段覀冐怼?,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牵斔麄兏髯蚤_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奔胰艘央x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3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不復早父母庇蔭之下,都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說是又節(jié)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于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于是為了節(jié)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并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jié)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4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5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捧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驮俅问?,就這么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庇谑蔷陀辛诉@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nèi)@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對女兒和三人生活點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nèi)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