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5篇

時間:2022-04-13 作者:loser 讀后感

不同的書籍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多度幾本好書,那么相關(guān)的讀后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以供參考。

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5篇

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1

安德烈是龍應臺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臺離開德國,應邀回到臺灣,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生”,“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臺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jīng)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臺決定與他協(xié)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fā)。于是,龍應臺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說: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贊嘆,她的文字也有著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臺說,“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蔽矣X得對于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說,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應該說,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臺《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昵結(jié)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guān)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yōu)橄舸鷾?、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xiàn)了有著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嘆百年樹人之不易。

龍應臺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里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痹诮o安德烈的信中,龍應臺依然對這樣的不平等關(guān)系深為悵惘:“和你(安德烈)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她對安德烈說,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給你溫暖和安全,但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后,你才會回過頭來,對慘敗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視”。但天下父母,不都是這樣的老房子嗎,心甘情愿、無怨無悔?《親愛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萬丈紅塵,熙熙攘攘的來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紅塵,歸根結(jié)底的,是快樂。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祿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樂。在與兒子的信中,龍應臺寫道:“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yè)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天下母親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龍的表達與總結(jié)更趨理性和高度。

為了這樣的目的,龍應臺認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認為,“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可是,她又認為,“玩”不能沒有限制和規(guī)則。當安德烈說,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時,她大驚失色,單刀直入地問他這樣的說法是“現(xiàn)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在得到兒子“當然是隱喻”的回答后,她才長舒一口氣,放下心來。

安德烈怎么解釋這些隱喻?他說,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新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關(guān)于探索,對人與人關(guān)系的聯(lián)系加深……從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獨立”的成人,其思考問題的深度、表達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但于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更能獨立思考,強調(diào)“自我”,西方的社會土壤培植著這樣的種子。

比如,他們在談到“文化”時,安德烈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藝術(shù)。龍應臺就在回信里說道,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戰(zhàn)、能量的爆發(fā);留,才有沉淀、累積、醞釀、培養(yǎng)。“閑暇和逗留”是“創(chuàng)造力的有機土壤”?!板X學森之問”大概需要這樣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也一再強調(diào),有自由,才有創(chuàng)新。

龍應臺是東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會者,她將它們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后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話題,完全是知識分子之間探討的“大問題”。比如,她談歸屬感:“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她談權(quán)力與理想:“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性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權(quán)力的測試?!辈荒懿桓袊@,龍應臺女士這番與孩子說的話,放在咖啡館里與知識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遜色的吧!

毫無疑問,在思維的對撞中,龍應臺大膽地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成熟,可以與他談一些“大問題”,比如她說“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饑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里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quán)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征: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quán)利被剝奪了?!痹谶@里,龍媽媽又“原形畢露”了。但這點,才是龍應臺之為龍應臺的根本所在。

“萬丈豪情”與“萬丈深情”本是相通的,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龍應臺與安德烈的對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借鑒與思考。要知道,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容易淡弱,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難消除,龍與兒子的四手聯(lián)彈,給我們提供了彌減文化與代溝的范版。

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2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愛,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彷佛能夠不必了。不,我不好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聯(lián),但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MM

“你為什么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xiàn)代、我的網(wǎng)絡、我的世界呢?你為什么不花點時刻,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么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jīng)老到不能再理解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jīng)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jīng)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這兩年中心校提倡打造書香校園,對于這樣的政治任務,說實在的:我一向不太感興趣,甚至連學校的讀書筆記也是完成任務式的寫了十幾頁。一朋友送我的幾本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也置于箱底。五月份,?母生病,而父母農(nóng)活忙,于是,晚上照看?母的重任就交給我了,無聊的晚上,蚊子亂飛;寂靜夜晚,飛蛾亂撲。百無寂聊的晚上,確實是難以渡過,第二天晚上,隨手拿起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躺在陪床是有心沒意的亂翻,幾頁后,竟然被這本書深的的打動了。

是的,這是一本充滿了母子之間按這種討論、辯駁、分析,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讀它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一樣,我被書中的資料深深的吸引了。能夠說,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我也是從此刻開始,才開始認真的思索書中的資料。

首先,透過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從小學到大學這一路走來的枯燥與無可奈何。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習,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于是,老師、學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尤其是在職業(yè)中專的的那段高中里的日子,我們每一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最后,我在這種模式下考上了大學。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我知道,如果整日沉迷在這種享受中會使意志消沉,但是青年人如果沒有放松而不放縱,熱情而不激烈的勇氣和嘗試,我想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他會感到自己人生的悲哀。因此,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

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我,就是這么想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于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

這部由36封家書構(gòu)成的書,不僅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guān)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jié)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nèi),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shù)男问胶蜋C會,以至于兩代之間構(gòu)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白罱脝??”“還好啦。”“錢還夠用嗎?”“夠?!眱H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就應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jié)局。

但是看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作為子女,我們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們渴望了解我們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這樣的感覺讓我們厭煩,于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離他們更遠。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內(nèi)心深處愛的噴泉。是愛,讓他們管我們管的太嚴;也是愛,讓他們在日益長大的、獨立的子女面前手足無措。因此,無論外在的表現(xiàn)如何,內(nèi)在的實質(zhì)都是愛。我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更就應在自己的世界里盡興之后想一想,是不是就應做點什么來讓父母感覺到他們子女的存在,也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成家立業(yè)的后我們是怎樣的呢?

于是,猛然間,我想到了,我是多久沒有給父母打過電話了?我是多久沒有給他們講我的工作、生活、家庭里的事情了?于是,我拿起了電話,撥通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號碼,我堅信,電話的那一頭,是怎樣的一對興高采烈和包含欣喜的臉。

再次:做為父母,當11歲的兒子寫了作文藏起來不讓我看時、當他不肯告訴我他好朋友的名字時、當他抗議我們大人常常把小孩子認為十分重要的東西扔掉時、當他抱怨父母親只知道成績時、當他拿出一大本他用心畫的漫畫時,我不得不悚然一驚,他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我高興時能夠抱抱親親,不高興時便不理的小毛頭了。我務必應對一個每個父母都務必應對的問題――如何去了解眼前這個每一天都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越來越有主見、正從“小毛頭”逐漸變?yōu)椤靶〈填^”的孩子,如何和他溝通。我只有一次做父親的機會,沒有人來教我如何當父親。如果我不主動去學習如何做父親,而他又肯定不會等我最后明白如何當父親后才開始成長,那么我很可能會錯失他僅有一次的少年青年時期。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正因這本書不僅僅讓我想到如何當父親,而且指導我如何應對每一天在學校遇到的12-15歲左右的學生。每個學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shù)了。好的老師就應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15歲的人,我們該怎樣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F(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因此不好帶著標準答案與學生討論,正因人人都不喜愛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就應把80%的時刻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好以權(quán)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

文中的龍應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相互碰撞,于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guān)聯(lián),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發(fā)奮。我想,只要我們發(fā)奮去改變,我們和父母、父子、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后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3


其實早在之前,我就開始喜歡龍應臺。

喜歡她犀利的文筆,喜歡她獨到的見解,喜歡她特別的性格。尤其是那本《野火集》讓我簡直沉迷得可以拋掉生活中其他的繁瑣之事。

后來,也就是今年,聽說了那“人生三書”。

看過那三本書的人都無不大呼:這不像龍應臺了!更甚者說——這根本不是龍應臺了!

真有那么夸張?我在躍躍欲試和滿心疑惑的交錯心情下,買了那三本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

這三本書,讓我認識了全新的龍應臺。她作為一位母親,亦作為一個女兒,有著溫柔如同月光般的情懷,有著強烈如焰火般的保護欲——總而言之,兩個字——有愛。

有了這個讀起來神圣的不可褻瀆實際許多人只是把之當成廉價商品而不屑一顧的神奇的東西,風格、文筆、情感,怎么會不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其中,我最想談的其實是《目送》。

但既然讓談《親愛的安德烈》,那就談談吧。

——前言 這本書相比之下挺“特別”。

第一,它的題目直呼人名,只要稍微想想就能了解到,這本書,是以書信的形式進行的。一目了然,不是龍應臺的風格。而且“三書”中的另外兩本,也不如這般直白。

第二,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龍應臺與安德烈合著??吹竭@幾個字時我或

多或少有點生氣。我是來看龍應臺的截然不同的,而不是來看安德烈相比之下要稚嫩好些的文字。

沒錯,最開始,我并不是很喜歡這本書。母子倆你來我往,談未來談現(xiàn)在談政治談歷史談偉人談平民,能有什么看點?

當然,這只是我初看時的想法。

看這本書,老師是要求做讀書筆記的,一本書至少十篇,每篇至少三百字。 初時,說實話,我真的抱著點湊字數(shù)的心理。雖然我知道,被動地寫下自己的“想法”,對自己而言并無多少用。

但當頁數(shù)如鴿子的羽毛一片片翻過,我似乎漸漸地,依稀地,看到了這本書的肉體——它真正的,矯情點說,它的精髓(我覺得精髓這個詞不是很好,不能美麗地將那個真正我想說的詞——雖然我想不出——體現(xiàn)出來)。

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父母和孩子。因此對于廣大讀者而言,這本母子間通信交流的書,就顯得更“平易近人”了些。

對,孩子是父母的親生骨肉。就算不是,那也是養(yǎng)育(這里不是概括,個別情況我不愿談)自己的大大大恩人。

小時候,不會說話,別人說的話自己也半懂不懂,走路踉踉蹌蹌走兩步摔一跤,吃喝拉撒都要大人照顧。因為這些,小孩不會叛逆,不會理直氣壯甚至摔鍋砸碗地爭辯反駁,父母自然也就在除了安全問題身體健康外的其他方面少操了不少心。

但是時間就是個劊子手啊。

一“刀”下去,我們便失去了好多東西。

父母臉上漸漸滋生的皺紋也像一張不大但密的網(wǎng)纏住了自己的思想。他們開

始覺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不是以前那個一逗就笑的寶寶了?怎么看到自己會吹胡子瞪眼甚至冷漠得拒之門外了?怎么自己要離家時不是抽抽搭搭地不舍擔憂而是欣喜若狂得一蹦三尺高了?

有這些想法,就說明父母的觀念如同長不大的孩子,還停在孩子的兒時呢。 孩子長大了,獨立了,有很多事情不能對父母“坦誠相待”了。這些就像一塊塊厚實的磚頭,把父母和自己之間的墻砌得密不透風。

代溝,就這樣產(chǎn)生了。

爸爸媽媽們這時就像鴕鳥,把頭牢牢埋在地里,不愿承認這對他們而言有些可怕的代溝。

龍應臺就是比很多家長更早地認識到了這父母和孩子關(guān)系中的致命要點,才能和安德烈的關(guān)系不是逐漸疏離而是更為融洽。

龍應臺也很幸運,她的十八歲的已經(jīng)成為男人的孩子,還愿意和她如此貼心交談。

即使偶爾有些不耐煩。

整本書看下來,我的收獲這短短幾頁是寫不完的。這是——工作學習上的,為人處世上的,政治人生上的大滿貫的收獲。

挺歡喜的。

整本書,十幾萬字內(nèi)容,我最愿意說的不是很多人頗有感觸的《給河馬刷牙》,而是整本書中時不時提到的安德烈抽煙的問題。

安德烈抽煙,抽煙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當他思考問題時,他就會掏出一根煙,那是他思考的輔助工具。

龍應臺卻極其討厭安德烈抽煙。

在文中,安德烈問了龍應臺一個問題:

“你最近一次想要痛打我一頓是什么時候?是因為什么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問過我母親。她給出的答案是:沒有過,痛打一頓不是我的風格。

龍應臺的回答更有意思了:“抱歉,你每一次抽煙時,我都這樣想?!?看到回答,我就一個人捧著書在那笑了好一陣。

但這句話的關(guān)鍵字是,想。這代表,龍應臺并沒有對她的想法付諸于行動。 這是難得的。因為在無數(shù)個家庭里,家長用武力強迫孩子戒煙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

很多家長就驚訝了:孩子抽煙吶!這么重要一個危及孩子終生健康的問題,你作為母親的,就只是想想?

龍應臺答復:我的兒子已經(jīng)十八歲了,他不再是那個需要我事事管教的小男生,而是一位成年能夠擔負起責任的男人。我想,他能夠?qū)ψ约旱囊磺懈镀鹭熑?。從另一方面講,我已經(jīng)沒有資格去管教一個成年男人了。

這個答復很打動我。畢竟,龍應臺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和兒子的地位關(guān)系,實在難得(抱歉,孤陋寡聞,只能用難得這個詞形容)。

整本書看完,這本并沒有很強的故事劇情感的書,竟讓我有一絲意猶未盡。 我想,這本書最大的看點,就在于龍應臺對她親愛的安德烈那份極為樸實卻與眾不同的愛吧。

我更喜歡龍應臺了。

夏欽垣,初2017級6班

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4


我選擇的書目是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是龍先生的人生三書中的一部。包括《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這本書源自于他們母子之間三年的書信往來,共三十五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給我以深刻的啟示。

記得在我女兒高中的一個家長會上,她的班主任老師給我們這些家長們一個忠告:千萬不要成了孩子的枕頭,離孩子最近,卻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樣的夢。這個貼切的比喻太可怕了,讓我突然感到了孩子不可抗拒的成長,他有他的思考,他有他的世界,她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休想闖入的他的地盤,本來就正在和我們漸行漸遠,而我還是每天例行公事一般的毫無改變的問候: “吃飽了嗎?”“錢還夠用嗎?” “學習好嗎?”僅此而已。

之后,我努力改變我們的交流方式,但更多的是無能為力,許多想法無法用準確的言語表達,明明是對孩子的關(guān)切與教導,一不小心卻變成了枯燥的說教,甚至是野蠻的強制。讀了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真是相見恨晚,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安德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睿智的學者母親,可以將雙方的思考化作一封封的書信,無聲地浸潤彼此的心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封信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安德烈對母親的話:“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的回答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平庸”是跟別人比,“快樂”是跟自己比。我們千山萬水走到最后,最終極

要負責的對象,還是“自己”這兩個字。我完全贊成龍應臺媽媽,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這毋庸置疑,但為什么我們還要把厚厚的期望壓在孩子的身上呢?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不斷的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的期許,這又如何讓孩子和自己快樂呢?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做母親的為難之處。

龍應臺又說:“我要求你讀書,是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其實是解決以上困惑的最佳答案,是的,只有有了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帶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讀了這本書,對于“讀書”的見解,我們進行了一次討論:事實上只有少數(shù)的人不是被迫謀生,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lǐng),今天就必須用功讀書。雖然女兒表面上是調(diào)侃:“媽媽,我覺得安德烈又帥又有才!”但事實上看得出來,她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受到了震動。

也是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又讓我反思自己如何與每天面對的孩子們相處。每個學生就是一本書,是老師每天都要細細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慧心及教育的藝術(shù)了。好的老師應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這群孩子,我們也只有放空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接納他們。雖然,我們肯定不會成為像龍應臺一樣的名人,但在孩子面前,我們一樣可

以是最好媽媽,在學生面前,我們一樣可以是最好老師,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父母、子女、學生、朋友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而雨后的彩虹也會在天空中絢麗綻放!

優(yōu)秀通用《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5


 其實我一開始并不愿意看這本書,因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無味的信。比不上小說的奇異有趣,漫畫的絢麗多彩,笑話的夸張搞怪??傊詮乃毁I回來,我甚至壓根兒沒正眼瞧過它,直到曾老師要求帶。 課堂上,我看著封面上的幾段話,心中的興趣不由得濃了一分,那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于是我翻開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還有些發(fā)愣,一對母子從原本的哪怕有時間坐在一起也沒話說變?yōu)閹缀鯚o話不談靠的是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細細地回想,從商討獨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段?哦…… 記得有一封信講了旅游景點的人只看錢,為了賺取最大的利益把許多人思象中寬廣遼闊永無邊境的草原象圈搖錢樹一般圈起來賣票收錢,進入了,照相業(yè)要收錢。當時我也說不出是什么情緒,他們有錯么?沒有。他們的景點收錢時應該的,可我仍覺得心里不暢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廟中的僧人們手上沾著香灰便開始數(shù)那油膩膩的錢,這……我覺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們只是信仰錢吧?!我覺得惡心,特別的惡心。 再看后邊,龍應臺與安德烈對于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或直接說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個國家的新鮮血液吧。它們對于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蘋果,龍應臺或說是家長認為應先吃快壞的,這樣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說是少年認為應先吃新鮮最好的,不然豈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壞的? 我看了覺得很有趣,這些信中所言幾乎是我和媽媽之間故事

的一個影子。我嘗試著用書中所表露的方法與媽媽相處,果然少了很多麻煩與不快。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不但學會了與父母相處,還學會了許多事情。希望我與媽媽能與書中的母子一樣,一步一步地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