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6篇

時間:2022-10-17 作者:Brave 教學計劃

教學設計寫好是為了取得更出色的教學成果,教學設計寫好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起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出塞教學設計6篇,感謝您的參閱。

出塞教學設計6篇

出塞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zhàn)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征》,讓我們體會到了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zhàn)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復習方法,交流資料

1.復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么內(nèi)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匯報,品味詩句。

a、匯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么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么感覺?

(2)反復吟詠,熟讀成誦,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4)聯(lián)系課外,鏈接知識。

b、匯報后兩句

(1)匯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了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升華情境

(一)憑借情境,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練習題

(一)解決書后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diào)。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冬冬的問題,理解多數(shù)古人選擇戰(zhàn)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

出塞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nèi)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讀出詩的味道。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想象法

2、以詩解詩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邊塞詩資料。

教時:一課時

教程: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用一句話說一說、用一句古詩呢?(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頻繁、生死慘烈)

5、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一聲。《古代漢語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讓、使,不讓胡馬度陰山,這里應讀jiāo。按韻律的時候,也應該讀教。唐人寫詩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規(guī)律,這個字讀仄,跟我讀,再讀。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guī)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jù)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誰來試一試?

4、師范讀。

5、師做手勢,學生讀。

6、學生讀,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完這首詩,你的眼前會浮現(xiàn)怎樣的畫面?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對于“秦”和“漢”,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說明邊塞上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經(jīng)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像這樣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詞,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詞的修辭手法叫“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依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p>

(5)再來看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里的“人”指的是誰?(征人)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出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車轔轔,馬蕭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p>

(7)想象練筆:征人的親人們,又會想些什么?

白發(fā)蒼蒼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

勤勞善良的妻子,牽著一雙兒女,站在村口,對遠方的親人說——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一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完成練習)

(8)引讀:

這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О倌陙砬О偃f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發(fā)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征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

(9)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10)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根據(jù)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2)“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qū)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通過探問,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為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fā)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nèi)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保?/p>

2、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zhàn)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么表現(xiàn)?(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士奮勇殺敵的表現(xiàn)。)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zhàn)士?(你們?yōu)槭裁催@么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zhàn)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情總結:戰(zhàn)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尾聲:回到現(xiàn)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于戰(zhàn)爭,你有什么看法,這是老師留給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還有一份唐代邊塞詩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關

人未還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出塞教學設計篇3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要個性化。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品讀吟誦、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感悟,讀中欣賞,激發(fā)學生熱愛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2)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意思。

(3)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渴望平息戰(zhàn)事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背誦的方式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2)學生能夠通過交流、研討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為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養(yǎng)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古典樂曲《十面埋伏》,引導學生想象古戰(zhàn)場的悲壯場面。

2、背誦王之煥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場面。

3、學生介紹搜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補充。

“出塞”是樂府一種曲調(diào),此外還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題。

4、請學生完整地表達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板書課題:

出塞

王昌齡

二、初知詩意,質(zhì)疑解疑

1、自由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小組之間互相讀,相互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法了解詩歌的大意,鼓勵學生質(zhì)疑。

4、指名讀詩歌,討論交流。小組之間討論詩意,提出疑問,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精讀全詩,入境悟情。

1、教師講述古詩的歷史背景,引入境界。

2、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朗讀古詩,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板書:秦漢

(2)再讀“萬里長征人未還”,師生共議“人未還”的內(nèi)涵,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劇。板書:人未還

(3)課件展示,師生共同在音樂、景物中想象古時征戰(zhàn)的悲壯景象。聯(lián)想戰(zhàn)爭的殘酷。

(4)拓展理解“人未還”所表現(xiàn)的戰(zhàn)爭激烈。

(5)朗讀前兩句:

①學生自由讀。

②指讀,品味詩歌所描寫的場景。

③同學間互相評讀。

④想象畫面朗讀。

⑤在音樂的烘托下朗讀。

3、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學生自由讀后兩句。

(2)自由談談對“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詞,體會飛將軍李廣的威武、英雄氣概。板書:但使

(4)小組討論后,說說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5)指名朗讀,教師平讀。

(6)學生帶著對飛將軍的崇拜之情讀文。

(7)教師激情引讀。

(8)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讀體會作者贊頌漢將李廣,渴望平息戰(zhàn)事的理想和慨嘆邊將無能,朝廷無能的悲痛。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學生自由組合朗讀全詩。

2、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配樂朗讀全詩。

3、在教師的引導下試背全詩。

4、觀看課件背誦全詩。

五、展開想象,入情練筆。

1、師:人間最難過的是離別親人,遠征戰(zhàn)場。作者面對荒涼的關山,舉頭望月,思念親人,此時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動,用你的筆描繪出當時的悲壯景象好嗎?

2、練筆。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邊塞的詩歌,比較、賞讀、摘抄下來。

2、結合自己的感受,試創(chuàng)一首古體詩。

出塞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及已積累古文知識,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

3、在幾首邊塞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了邊塞詩的主要特征,體會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古詩引路,大致了解“邊塞詩”

1、出示《從軍行》、《塞下曲》,師感情朗讀。

2、這兩首屬于什么詩?簡單介紹“邊塞詩”的特點。

3、引入《出塞》。

二、熟讀古詩,疏通古詩意思

1、師配樂朗讀;生試讀。

2、交流讀詩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徑把詩讀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讀詩方法自主交流古詩的意思。

4、班內(nèi)檢查交流情況。

三、品讀古詩,體會古詩意味

(一)出示“秦時明月漢時關”

1、在這句詩,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邊關)

2、“明月”和“邊關”從秦漢時期到如今都怎樣?

3、作者想借助這兩種沒有改變的景物來說明邊關的一種什么現(xiàn)象?(邊關的戰(zhàn)事也一直在持續(xù),跟秦漢時一樣)

4、是??!幾百年了,邊關的戰(zhàn)事一直都沒有平息,國家始終受到侵擾,此時作者的內(nèi)心充滿了對國家的什么之情?(擔憂)

5、點學生品讀出“擔憂”。

6、長年的戰(zhàn)事,作者有沒辦法改變?所以作者內(nèi)心又是如此的……?(無奈)

7、點學生品讀“無奈”。

8、每到寂靜的夜晚,將士們面對皎潔如水的月光,“舉頭望明月”“低頭……”將士們思念著什么?(家鄉(xiāng))還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這又是多么凄涼的夜晚??!

9、點學生讀出“凄涼”。

家鄉(xiāng)的人兒也想著將士您??!因為您“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出示“萬里長征人未還”

1、為什么“人未還”?

2、此時,你仿佛看到了戰(zhàn)場上一種怎樣的慘景?

3、將士們死的死,傷的傷,他們何曾不想回到家鄉(xiāng),回到親人的身邊?可是“萬里長征”,路途是如此遙遠,來回談何容易?作者內(nèi)心對將士們?nèi)绱嗽庥龀錆M了……?(同情)同時為他們發(fā)出哀嘆。

4、點學生品讀“同情”與“哀嘆”。

(三)出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簡介“李廣”

2、從“但使”這個詞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可惜這位名將不在了,作者內(nèi)心充滿了對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懷念)

點學生品讀出“懷念”

提示:要是這位名將在該多好?。∫浅⒛馨l(fā)現(xiàn)這樣的人才該多好?。∵@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讀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樣做?(任用良將)

四、課內(nèi)外整合,挖掘古詩意蘊

1、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邊塞詩。

2、投影其中三首讓學生朗讀。

3、挖掘邊塞詩的共同點。

(寫的都是邊關的景色。寫的都是將士的生活。表達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嘆或贊揚將士的情懷。)

4、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配樂朗誦。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古詩。

板書:

出塞

明月邊關

景哀嘆(遠離親人)

人(將士)

憂國憂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將)

不教……

出塞教學設計篇5

學習目標:

1.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中的感情。

2.學習閱讀古詩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激發(fā)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學習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感情。

學習難點:

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搜集邊塞詩,并朗讀;搜集中國現(xiàn)代國防知識。

2.教師: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唐詩。

學習過程:

一.古詩接力。

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不少古詩,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小的游戲…——古詩接力,怎么樣?

二.導入新課,交流學法。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書:邊關)介紹王昌齡(出示幻燈片)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學生全班齊讀古詩。

三、結合注釋,理解古詩,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讀一讀。

⑵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古詩描繪的是哪個時期的情景?

詩中的邊塞在哪兒?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說一說。同一時間在邊塞看見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關塞是漢代的呢?

⑷學一學。想象:同學們,如果你是邊塞的一名戰(zhàn)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勞作戰(zhàn),夜晚孤獨望明月,會想些什么呢?

⑸嘆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誦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fā)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笨墒钦魅藗兓丶矣型麊??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學生讀詩。把古詩中隱藏的名將找出來,想想匈奴人為什么稱李廣為

“飛將軍”?“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這里假設了什么?介紹李廣。

⑶學生匯報,教師引讀。從這種假設中,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關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⑷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⑸整體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

(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詩理解(課件),學生齊誦全詩。背誦古詩。

七.交流邊塞詩。

你在課外還讀過哪些邊塞詩?能讀給大家聽嗎?(會背更好)

教師出示《塞下曲》《涼州詞》,學生齊讀。

八、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這首古詩不僅反映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兵為抵御外侮而長期戌邊“萬里征戰(zhàn)”的艱苦生活,而且表達消除邊患,使人民過上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樣把個人安樂與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是此詩的難能可貴之處。全詩寫得悲壯而不凄涼,暢明而不淺露,體現(xiàn)了王昌齡七言絕句的特有風格。

出塞教學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點:了解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講解、指導、示范

學法: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注解理解詩意

二、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么?(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么內(nèi)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zhàn)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保纬闪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jù)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huán)境艱苦)

(師補充):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zhàn)爭、征人……(戰(zhàn)爭場面慘烈)

(補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三、注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fā)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zhàn)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zhàn)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shù):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zhàn)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zhàn)爭(渴望戰(zhàn)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對朝庭的失望

戰(zhàn)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愿

指導讀出內(nèi)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diào)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nèi)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chuàng)造性,動態(tài)化、生活化。

本課時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較多,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些古詩較為陌生,以后應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盡管一再體會詩句內(nèi)涵,但離有感情朗讀還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