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8篇

時間:2023-01-26 作者:Mute 備課教案

教案與教師的教學工作是息息相關的,為更好地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制定出色的教案是十分關鍵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8篇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1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第二節(jié)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jié)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yǎng)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fā)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fā)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fā)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huán)。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jié)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jié)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xiàn)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2

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于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后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復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后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并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并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并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布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后,嘗試提出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qū)別嗎?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么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 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么?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于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于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并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并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后,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系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經驗,啟發(fā)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系,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復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系?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jié)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么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huán)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區(qū)別?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qū)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并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后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jié)內容,并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

課后實踐

課后測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活動,并給予評價。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3

八年級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jié)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tài)、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yōu)閹熒邮浇虒W,本課堂上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jié)的教法我選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huán)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huán)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huán)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tài)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xiàn)象比較直觀

_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xié)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_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xiàn)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_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fā)現(xiàn)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wěn)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fā)現(xiàn)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wěn)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_水槽選擇(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魚體大小選擇;7—10cm(由學校提供)

_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xù)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tài)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棒~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yǎng)魚缸要經常換水,養(yǎng)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huán)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以上就是關于八年級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說課稿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4

第三節(jié) 關注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什么是合理營養(yǎng)。

2.關注食品安全。

3.嘗試運用有關合理營養(yǎng)的知識,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食譜,并關心長輩的飲食。

4.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tǒng)一性。

二、教學重點

1.關注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義。

2.通過分析,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tǒng)一性。

三、教學難點

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食譜,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以備教學需要;電視報刊中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展開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設計評比欄和課前課后學生設計午餐食譜營養(yǎng)差異性的對比圖。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展開調查或收集有關合理營養(yǎng)、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課前嘗試為家長或自己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帶各種食品包裝袋;課前詢問家長購買肉類、魚類及其他食品時是怎樣挑選的。

五、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合理營養(yǎng)

1.1不注意合理營養(yǎng)的危害

課前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主討論不良飲食習慣、不合理營養(yǎng)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營養(yǎng)?

觀察、討論、歸納:怎樣做才是合理營養(yǎng)。

1.3“我”該怎么做?

師生合作,為本班制定一個合理營養(yǎng)的文明公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設計午餐食譜再次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并對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評一評,比一比,然后參加全年級的設計賽,并把好的作品辦成生物???。

合理營養(yǎng)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閱讀書上提供的信息并觀察書上的插圖或自制投影片,結合身邊實例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明確什么是合理營養(yǎng)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設計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譜并利用節(jié)假日親自烹調,為長輩獻上一份愛心。

閱讀課后“營養(yǎng)師”資料,拓寬視野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實例,指導學生閱讀書上提供的報刊信息,引入課題;

引導學生討論,組織并參與全班交流、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有效性。歸納并用投影片展示該如何做到合理營養(yǎng)。

關注健康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注:書上第三節(jié)內容可作為學生調查過程中查閱的資料之一)

課前提出課題。指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組織交流,做出評價。

二、食品安全

2.1整體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據課前布置,發(fā)布收集到的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聽取學生的資料發(fā)布,引導學生分析,組織學生討論。

2.2怎樣購買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裝食品。(會讀包裝袋上的內容)

b.非安全的包裝食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學生閱讀食品包裝盒上的內容,分組討論,并推舉小組代表進行發(fā)言。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對學生發(fā)言予以肯定并糾正或補充某些內容。

就課前了解的知識進行組間交流。

聽取學生發(fā)言,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建議學生課后到菜市場進行“實戰(zhàn)演習”。

三、預防食物中毒

3.1小專家進行現(xiàn)場小講座,聽取有關知識,并提問和補充。

和學生一起聽取小講座,對進行講授的同學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過討論,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tǒng)一性

思考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

3.2討論:能用發(fā)霉變質的殘羹剩飯或飼料喂養(yǎng)家禽家畜嗎?為什么?

有人說有“蟲眼”的蔬菜水果農藥含量少,可放心購買,對嗎?

在教師啟發(fā)下思考:實際生活中,哪些行為最終會導致食品的污染?

通過討論,認同環(huán)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tǒng)一性。

認真聽取學生討論并及時點拔。

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從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角度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肯定學生的分析,再次強調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綠色食品

閱讀有關資料,思考并了解綠色食品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課本中有關綠色食品的資料,鼓勵學生上網查詢,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信息。

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相關知識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5

一、基因突變(閱讀教材p80~82)

1.概念: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

2.時間:主要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

3.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等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堿基類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等內因dna分子復制偶爾發(fā)生錯誤dna的堿基組成發(fā)生改變

4.特點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隨機性: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和部位不定向性:可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低頻性:在自然狀態(tài)下,突變頻率很低

5.意義

(1)新基因產生的途徑。

(2)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3)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6.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紅細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圓餅狀變?yōu)閺澢溺牭稜?,易發(fā)生紅細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

二、基因重組(閱讀教材p83)

1.概念: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類型比較

類型發(fā)生的時期發(fā)生的范圍

自由組合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換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交換

3.意義: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聚焦

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么?

3.基因突變有哪些特點?

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有哪些重要意義?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講授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同時針對中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個探究實驗,旨在提高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又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課外實踐增強的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群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本單元與前面有著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本冊的內容不僅對學生進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重要意義,對于他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同樣十分重要。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對生物這門課比較有興趣,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基礎知識不夠牢固,思維不夠靈活,實驗方面的問題也很多等等。針對存在的問題,在新的學期,努力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漸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進步。

三具體措施

1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鉆研教學大綱,做好教學工作計劃;按照教學內容和要求,根據學生的特點,寫出具體教案。

2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求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掌握傳授知識和開發(fā)智力的教學藝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方法,善用啟發(fā)式教學,重視實驗和觀察,充分調動同學的積極性,讓生物課堂變成學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徑,使教學效果達到狀態(tài)。同時,要將提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檢查效果和布置作業(yè)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分配,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3班級工作的組織分配很重要。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落實責任和要求,組長監(jiān)督學習,檢查復習及錯誤修改情況,提高整體效率。

4小測及考試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平時要做好課堂提問、小測等。期中、期末考試前要組織好復習,有針對性地進行章節(jié)的小測。

四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

?生物學》七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第一節(jié)藻類植物(第一周)

第二節(jié)苔蘚和蕨類植物(第一周)

第三節(jié)種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jié)種子的萌發(fā)(第三周)

第二節(jié)植株的生長(第三周)

第三節(jié)開花和結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為復習時間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第一節(jié)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節(jié)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第七周)

第三節(jié)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第八周)

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第一節(ji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第九周)

第二節(jié)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第九周)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十周)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第十一周)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7

?種子發(fā)芽實驗》

教學目標:

1. 通過種子發(fā)芽實驗,啟發(fā)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2. 經歷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fā)言條件;

3. 了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教學重點:能設計種子發(fā)芽的實驗。

教學難點:會提出種子發(fā)芽實驗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教學準備:

設計實驗用的表格。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 引導學生閱讀p1上的文字。

2. 談話引入。

師:“上學期同學們學習得很認真,還記得種鳳仙花嗎?科學研究通常通過實驗進行,首先要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現(xiàn)在我們先來研究哪些條件影響綠豆種子發(fā)芽,好嗎?”

二、探究內容:

1. 討論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

1) 讓學生說說綠豆種子怎樣才能發(fā)芽。

2) 歸納學生所說的綠豆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板書:要澆水,要種到土里,要有合適的溫度。)

3) 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可能會有什么結果?說說可以改變什么條件?(板書:少澆一點水行不行呢?不種在土里行不行呢?讓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溫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發(fā)芽呢?)

2. 討論怎樣用實驗證明。

讓學生通過下面五方面進行討論:

1) 你想研究什么問題,你打算怎樣做?

2) 你猜想做的結果會是怎樣?

3) 像你那樣做是改變了什么條件?

4) 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 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fā)芽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知道?

3. 確定研究的問題,并寫出實驗計劃。

1) 小組討論準備選擇什么問題進行研究。

2) 對學生選擇的課題進行調整和平衡,使每個項目都有學生進行研究。

3)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舉例和表格,弄清內容要求,然后著手寫實驗計劃。

三、全課總結。

四、課后拓展。

查找有關種子發(fā)芽的資料。

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8

空氣質量與健康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jié)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fā)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fā)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fā)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jié)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