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模板7篇

時間:2022-12-24 作者:Mute 備課教案

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需要強調(diào)講授內(nèi)容要點,教案是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就應該提前準備好的文書,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一物理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參考。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7篇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1

●重點與剖析

一、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思考: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為什么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

在空氣中與在真空中的區(qū)別是,空氣中存在著空氣阻力.對于一些密度較小的物體,例如降落傘、羽毛、紙片等,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影響較大;而一些密度較大的物體,如金屬球等,下落時,空氣阻力的影響就相對較小了.因此在空氣中下落時,它們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只受到重力,同時由靜止開始下落,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相同.

2.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與重力大小的關系

(1)有空氣阻力時,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不同的物體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較重的物體下落得較快.

(2)若物體不受空氣阻力作用,盡管不同的物體質(zhì)量和形狀不同,但它們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zhì):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2.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處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不同.

規(guī)律:赤道上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極處重力加速度;物體所處地理位置的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

因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關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論:Δh=gt2

●問題與探究

問題1 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相同嗎?你有什么假設與猜想?

探究思路:物體在真空中下落時,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氣阻力,此時物體的加速度較大,整個下落過程運動加快.在空氣中,物體不但受重力還受空氣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時物體加速度較小,整個下落過程較慢些.

問題2 自由落體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請你結(jié)合實例談談什么情況下,可以將物體下落的運動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

探究思路:回顧第一章質(zhì)點的概念,談談我們在處理物理問題時,根據(jù)研究問題的性質(zhì)和需要,如何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進一步理解這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問題3 地球上的不同地點,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產(chǎn)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來講,越靠近兩極,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就越大;離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題與精析

例1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一定做自由落體運動

b.若空氣阻力不能忽略,則一定是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c.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

d.滿足速度跟時間成正比的下落運動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精析:此題主要考查自由落體運動概念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指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選項a沒有說明是什么樣的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選項c中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應為豎直向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都與時間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對自家屋頂?shù)蜗碌乃芜M行觀察,發(fā)現(xiàn)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時間為1.5 s,他由此估計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間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樣估算的嗎?

精析:粗略估計時,將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體,g取10 m/s2,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可求得.

答案:設水滴落地時的速度為vt,房子高度為h,則: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綠色通道:學習物理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在學習中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各種因素是否對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都應具體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體最后1 s下落了25 m,則物體從多高處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題中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體最后1 s的位移為25 m,如果假設物體全程時間為t,全程的位移為s,該物體在前t-1 s的時間內(nèi)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設物體從h處下落,歷經(jīng)的時間為t.則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體從離地45 m高處落下.

綠色通道:把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分成兩段,尋找等量關系,分別利用自由落體規(guī)律列方程,聯(lián)立求解.

自主廣場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2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積極組織本備課組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組織本備課組教師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及時了解新課程改革的動態(tài)和吸收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發(fā)現(xiàn)性學習,參與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

2、制定詳實計劃,明確目標責任

利用集體備課,編好課前預習提綱、當堂檢測、周測考,豐富課堂教學,是本學期一個重要工作。認真組織備課,分解教學過程,從細節(jié)處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分工合作編好學案,在過程中明確了備課要求,落實備課各環(huán)節(jié),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yè)布置、教后感等要求。進行集體備課,充分利用集體力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同時積極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各種備課及經(jīng)驗交流活動。教師能提前備課,能夠做到集體備課,有效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3、抓好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本學期緊緊圍繞新課程改革,結(jié)合學校各項工作,以推進新課程改革為契機,著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活動中,根據(jù)備課組實際情況,采取開設研究課與隨堂聽課等形式,從嚴、精、活、實、高五方面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堂堂有收獲,節(jié)節(jié)見成效。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資源,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接受先進教學理念,了解各方面教學動態(tài),真正地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4、配合學校做好段考工作,完善成績分析

作為階段教學檢測的一種方式,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成效。因此在成績分析時從細入手,明察秋毫。

①、備課組集體研究,精選試題,突出重點,難易適度。同時認真批改、認真分析、認真評講,做好成績統(tǒng)計。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完善課堂教學。

②、密切注意差生、優(yōu)生的流向。通過測試發(fā)現(xiàn)差生,重點進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導。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3

(一)知識網(wǎng)絡

托勒密:地心說

人類對行 哥白尼:日心說

星運動規(guī) 開普勒 第一定律(軌道定律)

行星 第二定律(面積定律)

律的認識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運動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

萬有引力定律的內(nèi)容

萬有引力定律 f=g

引力常數(shù)的測定

萬有引力定律 稱量地球質(zhì)量m=

萬有引力 的理論成就 m=

與航天 計算天體質(zhì)量 r=r,m=

m=

人造地球衛(wèi)星 m=

宇宙航行 g = m

mr

m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三個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地三宇宙速度16.7km/s

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點內(nèi)容講解

計算重力加速度

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轉(zhuǎn)的情況下,可用萬有引力定律來計算。

g=g =6.67__ __ =9.8(m/ )=9.8n/kg

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體的重力加速度g=9.8m/ 。這一結(jié)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體加速度大小與物體質(zhì)量無關。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處的重力加速度g’。有萬有引力定律可得:

g’= 又g= ,∴ = ,∴g’= g

3 計算任意天體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有萬有引力定律得:

g’= (m’為星球質(zhì)量,r’衛(wèi)星球的半徑),又g= ,

∴ = 。

星體運行的基本公式

在宇宙空間,行星和衛(wèi)星運行所需的向心力,均來自于中心天體的萬有引力。因此萬有引力即為行星或衛(wèi)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因此可的以下幾個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個基本公式,設中心天體的質(zhì)量為m,行星(或衛(wèi)星)的圓軌道半徑為r,則向心力可以表示為: =g =ma=m =mr =mr =mr =m v。

2 五個比例關系。利用上述計算關系,可以導出與r相應的比例關系。

向心力: =g ,f∝ ;

向心加速度:a=g , a∝ ;

線速度:v= ,v∝ ;

角速度: = , ∝ ;

周期:t=2 ,t∝ 。

3 v與 的關系。在r一定時,v=r ,v∝ ;在r變化時,如衛(wèi)星繞一螺旋軌道遠離或靠近中心天體時,r不斷變化,v、 也隨之變化。根據(jù),v∝ 和 ∝ ,這時v與 為非線性關系,而不是正比關系。

一個重要物理常量的意義

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可得:g =mr ∴ .這實際上是開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 是一個與行星無關的物理量,它僅僅取決于中心天體的質(zhì)量。在實際做題時,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它同樣適用于人造衛(wèi)星的運動,在處理人造衛(wèi)星問題時,只要圍繞同一星球運轉(zhuǎn)的衛(wèi)星,均可使用該公式。

估算中心天體的質(zhì)量和密度

1 中心天體的質(zhì)量,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達式可得:g =mr ,∴m=

2 中心天體的密度

方法一:中心天體的密度表達式ρ= ,v= (r為中心天體的半徑),根據(jù)前面m的表達式可得:ρ= 。當r=r即行星或衛(wèi)星沿中心天體表面運行時,ρ= 。此時表面只要用一個計時工具,測出行星或衛(wèi)星繞中心天體表面附近運行一周的時間,周期t,就可簡捷的估算出中心天體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 ,m= 進行估算,ρ= ,∴ρ=

(三)??寄P鸵?guī)律示例總結(jié)

1. 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zhì)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兩物體間引力的方向沿著二者的連線。

(2)公式表示:f= 。

(3)引力常量g:①適用于任何兩物體。

②意義:它在數(shù)值上等于兩個質(zhì)量都是1kg的物體(可看成質(zhì)點)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為g=6。67×10-11kg2。是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測得。

(4)適用條件:①萬有引力定律只適用于質(zhì)點間引力大小的計算。當兩物體間的距離遠大于每個物體的尺寸時,物體可看成質(zhì)點,直接使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

②當兩物體是質(zhì)量均勻分布的球體時,它們間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但式中的r是指兩球心間的距離。

③當所研究物體不能看成質(zhì)點時,可以把物體假想分割成無數(shù)個質(zhì)點,求出兩個物體上每個質(zhì)點與另一物體上所有質(zhì)點的萬有引力,然后求合力。(此方法僅給學生提供一種思路)

(5)萬有引力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①普遍性:萬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質(zhì)量的物體(大到天體小到微觀粒子)間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體間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頓第三定律。

③宏觀性: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質(zhì)量巨大的天體間或天體與物體間它的存在才有宏觀的物理意義,在微觀世界中,粒子的質(zhì)量都非常小,粒子間的萬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計。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4

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yǎng)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zhì)。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fā)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zhuǎn)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nèi),兩個運動所經(jīng)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nèi),兩個運動半徑所轉(zhuǎn)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3、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nèi)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zhuǎn)轉(zhuǎn)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diào)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diào)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體現(xiàn)“建?!?、“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diào)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nèi)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數(shù)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數(shù)學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zhì)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nèi)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cè)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nèi)(或1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jīng)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diào)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nèi)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nèi)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jié)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數(shù)學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學計劃的描述:

上學期由于復習初中內(nèi)容,這學期繼續(xù)學習牛頓運動定律,繼續(xù)使用pep 《必修二》,共三章,分別是第一章《曲線運動》,第二章《萬有引力與航天》,第三章《機械能守恒定律》,共四章。

二、教學目標:本學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平拋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為例,研究物體彎曲運動的條件和規(guī)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天體運動中的應用:功和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的:學習運動合成與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能量和守恒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處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曲線運動》可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的第一部分講述了物體曲線運動的條件和特征。

在第二單元的第二、三節(jié)中,闡述了研究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并用這種方法詳細研究了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是本章的重要內(nèi)容。

第三單元勻速圓周運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規(guī)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和離心現(xiàn)象的例子,分析圓周運動的例子。第二章《萬有引力與航天》可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學習開普勒關于行星運動描述的知識;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學習萬有引力定律;第三單元,第四節(jié),學習天體運動中的萬有引力定律。第三章,《機械能》,可以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關于功和力。

第二單元第三、四、五節(jié)講動能,動能定理,引力勢能。第三單元第六節(jié)和第七節(jié)講述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篇7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及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會解釋有關的慣性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及意義.

2.慣性的概念,解釋有關的慣性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問題設計]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jīng)驗:馬拉車,車就前進,停止用力,車就停下來.是否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呢?馬不拉車時,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

答案不是.車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沒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怎樣?請閱讀課本中的“理想實驗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實驗得出結(jié)論的.

答案如果沒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理想實驗再現(xiàn):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jié)L下,小球?qū)L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qū)⑸仙皆瓉淼母叨?

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要點提煉]

1.關于運動和力的兩種對立的觀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這種錯誤的觀點統(tǒng)治了人們的思維近兩千年.

(2)伽利略的觀點(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jié)合起來,即采用“可靠事實+抽象思維+科學推論”的方法__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初步揭示了運動和力的正確關系.

(2)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說明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①說明了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②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即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有以下三種情況:

(1)速度的方向不變,只有大小改變.(物體做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不變,只有方向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時發(fā)生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三、慣性與質(zhì)量

[問題設計]

坐在公共汽車里的人,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有什么感覺?當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有什么感覺?解釋上述現(xiàn)象.

答案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身體后傾.當汽車突然停止時,人身體前傾.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原來人和車一起保持靜止狀態(tài),當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運動了,但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所以會向后傾;原來人和車一起運動,當車突然停止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故向前傾.

[要點提煉]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我們把這個性質(zhì)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

3.慣性與力無關

(1)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zhì),因此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chǎn)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說法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4.慣性的表現(xiàn)

(1)不受力時,慣性表現(xiàn)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時,慣性表現(xiàn)為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程度.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tài)越難改變.

[延伸思考]

人能推動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樣的力卻推不動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慣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為什么?

答案不是.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慣性大于輕箱子的慣性.判斷物體慣性的大小應在相同情況下比較,比如用同樣的力推都處于冰面上或都處于粗糙地面上質(zhì)量不同的物體,比較哪個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更容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