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頭的教案5篇

時間:2022-11-25 作者:lcbkmm 備課教案

教案的制定是為了讓我們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需要強調邏輯思路清晰,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頭的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頭的教案5篇

認識頭的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了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系,掌握整點、半點并知道其規(guī)律,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

2.培養(yǎng)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3.教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認識時鐘ppt。

2.人手一只可以撥動的小時鐘。

3.練習操作紙。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了解時鐘的用途,激起幼兒認識時鐘的興趣

1、請幼兒猜謎語:

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鐘表)

師:你們見過鐘表嗎?在哪里見過?

2、鐘表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表呢?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什么要設計、制造這些鐘表?(啟發(fā)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出鐘的用途)

小結:鐘表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么時間了,應該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鐘是我們的好朋友。

小朋友認識了鐘,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游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

二、觀察活動

逛鐘表店,觀察鐘表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找找、比比這些鐘表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哪些地方是相同的?通過觀察活動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比較鐘表上時針、分針秒針的不同。

提問:

1.每只鐘面上都有什么?(出示2只不同形狀的時鐘,幼兒找出鐘面上都有3根針和1~12的數字)

2.比比看,3根針什么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么?(了解時針、分針、秒針的名稱)

3.鐘面上的數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活動

讓幼兒理解并掌握秒針、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系

師:孔老師手里有一個時鐘,小朋友仔細看,提問: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

2.請小朋友看把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看一看時針有什么變化?(時針從12到1上)時針和分針轉動方向怎樣?

3、得出結論:秒針、時針、分針朝著同一個方向(順時針)走,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當分針走12個數字(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fā)現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建立正確概念

1.出示整點,問這是幾時?分針和時針指向哪里?

提問:三只鐘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哪個地方一樣?分針和時針指向哪里?它們分別代表幾時?小結:分針指在12上,時針指在幾上,就是幾時。

2、出示半點,問這是幾時?分針和時針指向哪里?

提問:三只鐘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哪個地方一樣?分針和時針指向哪里?它們分別代表幾時?小結:分針指在6上,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3.小朋友第二次探索活動,練習:按老師的要求撥整點、半點。

五、通過練習掌握整點和半點

六、通過視頻總結時鐘的有關知識內容

延伸: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資料,簡單了解從古到今計時器的變化

師:古時候沒有鐘,人們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來計時。日晷在常州的天寧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制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鐘、工藝鐘、手表、懷表),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后也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

活動反思:

?認識鐘表》這節(jié)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qū)分時針、分針,了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guī)律,初步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guī)律,認識整點、半點。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jié)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鐘表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說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著,我引導幼兒先觀察并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了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guī)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后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么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并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兩根指針朝著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通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fā)現整點時時針在哪里,分針在哪里。接著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鐘表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后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鐘”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huán)節(jié)因為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松掌握難點呢?我采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說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說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最后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半點時分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在2個數字的中間。對于究竟是幾點半這個難點中的難點,我借助實物大鐘邊撥鐘邊解釋:看現在時針在4和5的中間,那么時針已經走過的數字4,有沒有走到數字5上,所以現在應該是4點半而不是5點半。當再出示課件請他們看看、說說幾點半時,發(fā)現孩子們大多掌握了半點。接著又讓幼兒看數字時間,自己撥一撥學具,幫助他們對于半點的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游戲作引導,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實物教學具為媒體,給孩子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性原則,綜合運用發(fā)現法、游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認識頭的教案篇2

一、活動目的:

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學習觀察卡片上實物的大小和長短,按指定的大小標記進行排序及匹配活動。

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二、材料介紹:

(一)材料提供各種實物圖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圖一張(畫有大小標記),回形針10個,筐5個。

(二)使用材料

(1)將筐里的實物分類。

(2)分別按指定的大小標記進行排序活動。

(3)再給小動物分別匹配相應大小的食物。

(三)教育功能:

(1)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學習分類。

(2)認識常見小動物,知道它們各自愛吃的食物,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能按指定的大小標記進行排序及匹配活動。

三、指導要點:

引導幼兒看底版圖,了解大小標記。讓幼兒取筐分類,找一個最喜歡的小動物按指定的大小標記進行排序活動。說一說,這個小動物最喜歡吃什么,把它找出來,再給它們匹配相應的大小食物。

課后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發(fā)現幼兒之間在能力上還是有差異的,大部分幼兒能很好地進行比較,但在表達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兒不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這點上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數學活動中引導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想法,并幫助他們梳理總結。

在活動之前也看過一些關于“比長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動反思,所以在準備學具和提要求時更謹慎了。引出“一端對齊法”的概念,對幼兒能較快地理解還是有幫助的。相信對將來三個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有一定的幫助。

整個活動讓幼兒在魔術中開始、游戲中結束,整體感覺孩子們能盡快地融入整個活動的氛圍,都還挺開心的。

認識頭的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40~41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點,并能從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過探索、嘗試掌握直角的畫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猜測意識。

能力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德育點:

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點,并能從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學難點:

會判斷直角,掌握直角的畫法。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直角三角板、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學具作一個角?

學生展示角,并說一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師出示

問:這個角和你剛才的角有什么區(qū)別?

師:我們就把像這樣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直角,請你找一找,小組交流。

2、判斷老師找得是不是直角。

3、畫直角。

學生試畫。

師:怎樣才能畫出一個非常標準的直角呢?老師給大家提供一樣畫圖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學生試著用三角板畫角。

指導畫法:先畫頂點――從頂點開始畫一條平平的邊――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這條邊上,比這三角板把另一條邊畫好。

4、用紙折直角。

三、拓展運用:

1、做43頁第6題。

思考題、一個正方體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個直角?

課后小結:

認識頭的教案篇4

教學內容:課本第81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鐘表模型、手表

教學設計:

一、生活質疑,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你們能說說自己的一些作息時間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有關的時間)

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用過的整時或用幾點半表示時間,還有的同學用像7:20這樣的時間來表示。你能從表面上正確讀出這樣的時間嗎?請同學們看這是小紅同學的午飯時間。你知道是多少嗎?

同學們對這一時間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樣才能正確的讀出這樣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這樣的時間,好嗎?(板書: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認識鐘面:

要認識這樣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表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或手中的學具鐘面,相互說一說,你看到鐘面上有些什么?

(小組觀察匯報: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有12個數。)

2、認識幾分:

同學們都知道:時針是用來記時的,分針是用來記分的,你知道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嗎?

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小格是1分。

分針走一大格是幾?為什么?

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數字后各是幾分?

也就是說走一圈是多少分針?(60分)你能很快記住每個數表示幾分嗎?

3、認識1時=60分:

下面請同學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有什么變化?

分針走一圈,時針就走了一個大格。

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幾時?(1時)

這說明1時和60分是什么關系?(相等)

板書:1時=60分

小結: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鐘面,知道了時針和分針從12走到每個數字各表示幾時或幾分。

4、學習讀時間:

現在你知道小紅午飯時間是幾時幾分了嗎?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說說你是怎么樣看出來的?

5、介紹方法:

我們方法是:時針指著12就是12時,分針指著2就是10分,所以就是12時10分,這位同學的方法是先看時針,再看分針。誰還想說一說你的方法?

6、小結:

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教師學會了讀時間的方法,這就是先看時針,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對嗎?

三、練習:你能用這個方法讀出小紅的這些作息時間各是多少嗎?

四、鞏固練習:

同學們都能正確的讀出和寫出時間,下面我們就來做練習,看誰學得最棒?

1、鐘面上的時間。

2、連線

3、撥表練習。

4、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你能在表上撥出這些時間嗎?試一試我是早上7時45分上第一節(jié)課,11時5分下班。下午2時40分上課,5時30分下班。

5、 同桌合作,每人說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

五、課堂小結:

你今天學到了什么知識?怎么樣學的?

認識頭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

2、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會稱整克、整千克物品的質量。

3、培養(yǎng)初步自主探索求知意識,提高估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初步自主探索求知意識,提高估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學生展示交流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物品質量的信息。教師整理幾條,然后結合教材信息中的內容制成卡片。學生小組交流,教師收集整理。注意交流的廣度、深度。

活動一:發(fā)現問題。

1、出示信息卡片。

師:瞧,大家收集到了這么多信息,真棒!現在,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下,看看你能從中發(fā)現什么?

2、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自主閱讀卡片出示的信息內容。學生通過觀察,會發(fā)現這幾條信息都用到了克或者千克單位,從而產生疑問: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重視引導學生提出有關質量的問題。

活動二:解決問題*1克有多重?

1、師:是啊、1克到底有多重呢?根據前面幾條信息,你能不能估計一下?

2、師:到底誰的估計更準確?讓我們一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結合身邊常見的物品來估計。學生可能說:大概和一料花生差不多重;可能比一塊中香糖還要輕;也許和一個乒乓球差不多重……重視引導,將1克和身邊常見的物品聯(lián)系起來。起來稱一稱,驗證一下。

3、師:哪個小組愿意交流你們組驗證的結果?

4、師:把2分硬幣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5、教師小結:在表示一些較輕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克”來做單位,“克”還可以用來表示。板書:較物品克

6、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克()?小組合作,從提前準備好和學具袋中拿出花生米、呂香糖、乒乓球以及一枚二分硬幣,分別用天平稱一稱,得出結論。學生交流稱量結果:一枚二分硬幣1我。小組成員輪流掂一掂,有的同學會發(fā)出感慨:1克原來這么輕呀!學生自主交流:在很多物品的包裝上。同時拿出桌上的蝦條、牛肉干、牙膏、食鹽等,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然后看包裝袋上的標示驗證。指導天平使用。強調反復體驗,感受物品的輕重,鼓勵好的做法。

7、師:克,我們已經認識了,誰還有辦法讓大家認識一下千克?師:為什么?說說理由。

8、師:說得真好,恭喜你們,答對了!1千克的確比1克要重得多,能有1000個1克那么重,所以我們在表示一些重物品的質量時,常會用到“千克”來做單位。那么,能不能再推算出大部分同學會說:1千克就是1000克那么重。學生推理:我們以前學過米和千米,1千米=1000米所以我想1千克=1000克學生推理:米(m)千米(km)克(g)千克(㎏)小組成員輪流掂一掂兩袋食鹽的重量,可以交流感受。學生急于嘗試。學生牌坊果件,認識生活?!扒Э恕庇檬裁磥肀硎灸兀堪鍟狠^重物品千克kg

9、師:同學們可真聰明!一袋食鹽500克,兩袋食鹽1000克,把兩袋食鹽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覺。1000克到底有多重。師:想不想自己動手稱一稱桌面上的那袋桔子和飲料各重多少千克?

10、師:要稱比較重的物品,天平已經不能滿足要求,秤家族還有更多的成員會來幫助我們,快來認識一下吧。課件演示各種秤。

11、師:現在,趕緊用小組中的臺秤來稱一稱桔子、土豆和飲料的質量吧。

活動三:鞏固延伸

師:這節(jié)課,大家活動的非常積極,最后讓我們來做個有獎競猜的游戲,只要你能猜對一件物品的質量,老師就把這件物品獎給你,想不想拿到獎?老師拿出一件物品,學生自己競猜,每人有三次機會,猜對了就把物品獎給他。重視評價對克和千克的感受深度。

師:課后請同學們回家用體重秤稱一稱自己的體重有多少千克,爸爸媽媽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并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