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讀后感1000字6篇

時間:2023-08-15 作者:dopmitopy 讀后感

我們在閱讀后產(chǎn)生了許多不同層次的讀后感,讀完這本書,我們不禁涌現(xiàn)出許多讀后感,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哲學讀后感1000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哲學讀后感1000字6篇

哲學讀后感1000字篇1

當我拿到《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時,就對這本書沒有產(chǎn)生好感,而老師也說這本書是要“啃”讀的,然而這樣的書完全不對我的口味。改變是從某些同學的摘錄開始的,或許只是對其中的部分內容開始感興趣,也沒有想把這本書的每個字都研究透,但我還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們開講。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東西:積極入世?!胺e極入世”倡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個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人生最高道德標準,從而打造了整個民族的強健精神支柱和充滿浩然正氣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構建了全民族的道德體系,加上儒家“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滲透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一直是中華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對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張的“無為”。一開始認為“無為”是無所作為,讀過書的相關部分后大致了解到,無為是指經(jīng)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以我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好屬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夠了,也算是簡單地實現(xiàn)了“無為”的意義。

我最欣賞的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還想說一個比較傳奇的人物——王守仁。這個人明顯是精通哲學的,而且可能是哲學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時還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靶膶W”的觀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開始,有人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著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貶后他父親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彪S后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qū)。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jù)風俗開化教導當?shù)厝?,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達的是,關于哲學,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別人所想的觀念,真正的悟道還是得通過自己的悟性。

哲學讀后感1000字篇2

說來慚愧,自高中以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誨,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通過讀哲,也確實讓我收獲了很多,領會了很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學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shù)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xiàn)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后感悟。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fā)現(xiàn)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yǎng)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fā)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xiàn)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和收獲。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哲學讀后感1000字篇3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圣,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假期我在家中反復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赡墁F(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哲學讀后感1000字篇4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說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了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fā)揮了'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歷代的哲學觀點。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tài)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儒、道、墨、法、陰陽、佛、新道家、禪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tài)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任何人讀完后,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為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為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里,堪稱最經(jīng)典。

因為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jīng)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合。老莊學說宏大但晦澀隱秘,向郭注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chǎn)生原來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后,引發(fā)了大眾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眾說紛紜。中國人并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fā)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為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為主。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于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xiàn)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贊或批判。而現(xiàn)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于明顯落后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成為自己。

哲學讀后感1000字篇5

暑假拜讀了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后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于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jīng)據(jù)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里,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xiàn)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jīng)意的生活中包含著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xiàn)在就業(yè)壓力很大,相對于那些奔波于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fā)活力,養(yǎng)老院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yǎng)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fā)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為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為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fā)現(xiàn),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里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在父親過完百日后,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說,讓母親好好休養(yǎng)。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么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里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么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jīng)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才打開。母親自言自語,說,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我聽到了,母親內心的失望。相對于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開學后,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里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讓她有點成就感。我就讓母親負責照顧家里的小魚和花花草草,每天給他們喂食和澆水,自己操作按摩墊,不幾天,母親欣喜地告訴我,小魚長大了,因為堅持按摩,自己的身體很舒服,在花園里遛彎時,看到了藤上掛著幾個南瓜,哪里的石榴長得很好……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xiàn)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關鍵在于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人只要活著就會逐漸老去,在遇到苦難時,激發(fā)潛能面對考驗,結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讓我想起,上海信息技術學院的鄔憲偉校長,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不到30歲破格評為教授,最終成為上海名師、全國名師、校長。凡是能夠成為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后鍛煉出來的,他是因為自己的學生將自己逼到能力極限的邊緣。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讓自己提升轉化的機會,提升轉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zhàn)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xiàn)生命的不同面貌。

哲學讀后感1000字篇6

從孔子開始,儒家將實行仁的方法稱為“忠恕之道”。“盡己為人”即為“忠”,這是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為“恕”,這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孔子由“推己及人”的正否方面推論出上述道理,這說明忠恕之道的本源便是在探討“人己關系”。

對孔子而言,他對于人己關系的探索多是建立在“道德價值”的基礎之上的。他強調心中之“仁道”,以此對人的道德生活作出約束,通過行仁來履行人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鬃酉Mㄟ^道德準則使人們對彼此身體動作背后的動機達成共識,進而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達到人己關系的和諧。在孔子的觀念里,他并沒有明晰地將人、己看作兩個分別獨立的個體,而是站在社會群體的宏觀角度提出了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而這種社會狀態(tài)需要人己雙方的配合來實現(xiàn)。

在儒家學派的另一位領頭人孟子這里,人己關系已然有了新的解釋。孟子認為天地萬物都處于一個不斷發(fā)展和轉化的過程中,因此他將人己關系著重解釋為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自身“存心養(yǎng)氣”,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歷程。孟子強調的“天人合一”也是說一個人要完善自我,妥當?shù)仨槕斓夭粩喟l(fā)展和轉化的過程,與天地真正地融為一體。

于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便出現(xiàn)了交集?!墩撜Z·子罕》中說:“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孔子這四個“絕學”中,我們可以顯然地看到,他也不會被一成不變的理論概念束縛,從而可以靈活地處理人際關系。從孟子開始,中國哲學的政治功能變淡了些許,哲人們開始強調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意識,哲學逐漸偏離了完全的政治工具。

然而,在道家這里,人己關系又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因為道家的“人己關系”算得上是在“物我關系”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所以在莊子的闡述中,人己關系的圖式已基本有了完善的體系。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他認為,在人己關系中,我們必須先充實自己,才有余暇去糾正他人的行為。很明顯,這與孔子的理論有著本質的差別??鬃訌囊庥霭l(fā),以形式化規(guī)范達到天下大同;而莊子從利他出發(fā),強調人的獨立性和平等性,為人際交往的實踐提出思路。綜上,孔子的思想更像一種政治理念,而莊子則以為世人提供處世之道見長。

無論儒道,我們都可以看出,千百年前的智慧哲人們就已經(jīng)將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置于社會群體的大環(huán)境中探討處世之道了。人己關系無疑是比物我關系更實在的哲學議題,在當今方法論大行其道的哲學環(huán)境中,我們是否應重新沉下心來討論哲學實踐的可能性,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范文

一、總體感覺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書正文雖然只有短短的379頁,卻把中國哲學思想五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講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師,只用十二頁,講了孔子八個方面的內容,孔子與六經(jīng)、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義、忠恕、知命、孔子的心靈修養(yǎng)、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講透了。再比如第九章,從102頁到114頁,也僅僅用了十二頁,講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道,無名、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為人處世、政治理論等六個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老子。這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的書,可以叫做枕邊書,偶爾空閑時、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總會有一些感悟和體會。

還有就是這本書的學以致用精神,他并沒有僅僅局限在哲學層面上,而是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詩經(jīng)》有一首詩說,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我把這兩句詩概括為‘舊邦新命’,這幾個字,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足以當之?!f邦’指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新命’指現(xiàn)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闡舊邦以輔新命,余平生志事,蓋在斯矣?!边@就是為什么這本書雖然是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去美國講學的演講集,卻可以在現(xiàn)在以至未來都會迸發(fā)勃勃生機。這可以給我們以啟發(fā),就是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當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國的發(fā)展結合起來,馮友蘭先生給我們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師。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荀子。

漢代儒家興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韓愈,周敦頤。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顥(哥哥),程頤(弟弟)。

儒家兩個學派:宇宙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漢代道家再起:揚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晉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孫龍和惠施。

陰陽家:五行八卦(易經(jīng))。

法家:韓非子。

三、中國哲學與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國的三種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種宗教;道家與道教不同;佛學與佛教有區(qū)別。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我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了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中國哲學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四、中國哲學的精神

內生外王之道。哲學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個哲學;哲學家只是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哲學家終身持久不懈地操練自己,生活在哲學體驗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這和心理學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種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范文500字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時候,我看完了這本書,兩遍。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jīng)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jīng)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于一切的答案。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范文1

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

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其中關鍵的是這種影響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的問題,對此我有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人與人之間信任在逐步減少,誠信危機不容小覷。現(xiàn)代社會的人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時掌握信息資源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人在社會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與人之間慢慢就會產(chǎn)生欺騙,從而減少信任感。再者,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人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難免會心理扭曲,為謀利益不擇手段,直接導致誠信危機。

二、人與人的關系受利益因素影響增強。人們由于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進而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差別,而人總是向往好的事物的。處于底層的人為獲取相對高的社會地位,處于高層的人為保住既得利益。總言之,人際交往大部分是摻雜著利益的。純粹的親情或友誼正在流失。

三、人際交往處于一種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現(xiàn)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真心對待,對純粹的親情和真誠的友誼即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人處處設防,為防受到傷害而謹小慎微的保護自己。簡言之,現(xiàn)在的人總是在互相依賴與互相提防中小心協(xié)調。

我認為不論是孟子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性本惡”都不足以解釋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范文2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學習,那么無論如何思考,我都無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還將越來越多,因而我翻開了《中國哲學史》。

在我的腦海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幼兒園時我總會被老師打罵,有時是因為看窗外走神而沒能回答她的問題,有時是因為不知道字該怎么念,有時是因為算數(shù)算錯了……總之,在講臺上,伸手即耳光,毫無底線畏懼,亦無師道操守。那時候傻,沒告訴家長,也沒想過怎么解決。

這段回憶無疑是苦澀的,但苦澀的回憶亦不止這一段。在理想社會誕生前,每個人在這一輩子里都或多或少會成為受害者;有時也正是因為當過受害者,體會了這種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于他人。

孔子一生倡導的“仁”,就是希望人們都能以己之所愛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惡勿施于人。

因為我了解那種痛苦,因此后來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讓別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過那時僅僅是出于同情而并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有時也仍會因為過去的經(jīng)歷而感到痛苦。

但在體會了孔子對仁的解釋后,我終于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了這種行為的意義是什么。所以每當我感受到一種痛苦,我就把這種感覺記住并提醒自己將來不許這么對別人;每當我感受到一種快樂,我也會提醒自己盡己所能讓別人也擁有之,就像我們得知歹徒行兇時會義憤填膺,而看到弱者獲助時會心滿意足。這樣的觀念讓我經(jīng)?;钤陉柟庵?,因為這就仿佛是在拯救自己,同時也是在踐行一種偉大的價值情懷。

現(xiàn)在人們總覺得生活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別人會傷害自己,究其根本,在于社會尚未能很好地踐行“仁”的觀念。試想中國之十三億人,任何一個小小的善意舉動乘以十三億,其社會意義都會是巨大的;然而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么,卻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是怎么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呢:當年孔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當今吾輩亦應取其思想精華繼承并發(fā)揚之!

何時才該感到幸福?怎樣才能算作成功?其實問題的答案高中時就已經(jīng)從我的眼前掠過,但直到讀到《中國哲學史》中莊子那一章時我才意識到。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縱然鵬擁極致之大而蜩與學鳩僅極致之小,但其是否快樂應以是否順應了天性為標準,如果從順應天性的角度來評判快樂,則“大鵬無以自身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獨一無二的追求,故我們應當以此作為真正的生活準繩,所謂“蓋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認為之好,不必強同亦不可強同”。然而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的生活是否被束縛于不適于自己天性的規(guī)范或要求中呢?

很多人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為理由去強迫你執(zhí)行或是接受一些東西,或許后來你妥協(xié)并確實擁有了他們眼中的“快樂”和“成功”,但你真的可以做到聽不見心里的聲音嗎?

“譬猶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無七竅;若強鑒之,則七竅開而混沌已死矣”。如果他們真的是為你好,那就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真的在追求成功與幸福,那就鼓起勇氣飛向適合自己的天空,去做自己能用心感受到的事情:想父母了就給他倆打個電話,遇到中意的人了就去追求,想出去走走就不要考慮白天或者黑夜,想去闖蕩了就不要耽于憂慮與羈絆……當所有人都被裹挾著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而你能放下外物去追求真我時究竟誰更幸福呢?

電影《無問西東》的片尾有一句話:請你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珍貴。其實這句話再引申一下,就是不要忘記每個人都很珍貴。故鵬之大無可羨慕,蜩與學鳩之小無可羞恥。你看,即便貴為中央之帝亦會為開七竅而死,所以真正可怕的是強求和迷失,真正可貴的是“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

能從好書中收獲多少,往往取決于讀書人的能力。這篇讀后感只不過是各取孔子和莊子的一個觀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寫了一些淺見,實際上這遠遠不夠,而我對此書乃至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亦連皮毛都尚未達到。

馮友蘭先生傾其畢生所學著成的《中國哲學史》于我而言,就像“九萬里”之于“學鳩”,但是倘若我能從書中得到哪怕一點啟發(fā)、解決了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惑并讓我能夠學以致用,那即便是難以企及“天池之遠”,“搶榆枋而止”亦足以令我倍感幸運。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是我明白了自己應該時刻對生活保持虛心,并懂得虛心學習,不要妄議生活。知道了自己有多渺小,又知道了外面有多遼闊,而且自己還愿意去外面汲取營養(yǎng),生活不就充滿了希望?此亦讀史目的之一。

我從不覺得探索生命的意義沒有意義,相反,哲學觀就像現(xiàn)實生活的圖紙,畫好圖紙才能知道怎么蓋樓,才知道什么是未來,才談得上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