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也是一個對抗拖延和懶惰的方式,讓我們保持積極的寫作習慣,寫作文是一個表達感情的出口,讓我們宣泄和釋放情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6篇,感謝您的參閱。
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篇1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xiàn)中國人所經(jīng)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xiàn)任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制的型號開創(chuàng)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后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fā),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于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于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后,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钡膰谕?,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xiàn)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篇2
20__年,西藏自治區(qū)墨脫公路通車的次年,當?shù)厝罕娐犅効h上請來一位醫(yī)術高超的“門巴族老大夫”,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慕名求診,甚至有騎馬騎驢趕來的。
這位“門巴族老大夫”就是吳天一。墨脫通車后,他赴實地開展高原病調(diào)查,還很快學會用門巴語交流,以至被群眾誤以為是門巴族的大夫。
了解吳天一的人,都驚嘆于他的語言才華: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讀書時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大學修過俄語,到青海工作后自學成為“藏語通”,如今英語也不在話下。
上世紀80年代,吳天一曾主持一場大型田野調(diào)查,歷時數(shù)年,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xiāng)鎮(zhèn)牧村,收集到大量的臨床資料,最終提出藏族已獲得“最佳高原適應性”的論點,對發(fā)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作出了科學系統(tǒng)研究,影響深遠。
田野調(diào)查時,與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艱辛相比,吳天一更關注工作怎樣得到藏族群眾的認可和支持。過去由于文化差異,牧民們忌諱抽血化驗,可吳天一有辦法:穿戴上氈帽、皮襖、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能用嫻熟的藏語溝通,得益于吳天一日積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中國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的他就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設,初到高原就開始自學藏語,后又長期堅持練習。
為牧民羅松雜巴治病的事,時隔30多年,吳天一仍記憶猶新。
羅松雜巴的家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秋智鄉(xiāng)布甫村。當時已年過花甲的他,因患腿疾連帳篷門都邁不出。一番檢查下來,吳天一確診羅松雜巴患有關節(jié)炎,給他開了抗風濕藥,還定下熱敷、活動韌帶等全套治療方案。1個多月后,當田野調(diào)查團隊再次途經(jīng)此地,羅松雜巴站在帳篷外,帶上兒子、孫子一同手捧哈達,等著獻給“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語意為‘醫(yī)生’)”。
田野調(diào)查也是大型義診,具體惠及人數(shù),吳天一沒有特意統(tǒng)計過,“應該有上萬名群眾”。“那次,我和同事們騎馬已走出很遠,一回頭,羅松雜巴家的大人小孩還在朝我們揮手……”回憶至此,吳天一掏出褲兜里的手帕,擦拭著濕潤的眼眶。
“我們沒有辜負這身白大褂,換來了藏族群眾對科研的理解支持?!眳翘煲坏恼撐模瑢懺谘┥讲菰?。
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篇3
1935年,吳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一員,吳天一進入中國醫(yī)科大學軍一期學習。當時,中國醫(yī)科大學正為抗美援朝培養(yǎng)軍醫(yī),吳天一即隸屬于該校的軍一期。在校期間,吳天一成績優(yōu)異。軍一期的學生需要修習38門考試課程,吳天一有27門課程獲得了滿分。畢業(yè)后,吳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響應黨中央號召,前往青藏高原,和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一起,投入到建設青海的偉大事業(yè)中。初至青海,他就發(fā)現(xiàn)身邊的同志們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適癥,心慌、頭痛、胸悶等癥狀頻繁發(fā)生,甚至有人因此獻出生命。作為一名醫(yī)生,年輕的吳天一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
當時,中國的“高原病”領域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吳天一和他的同事們面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處境。青海的建設剛剛開始,各方面的條件都很不足,他們的工作條件也很艱苦。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實地考察資料和臨床資料,他幾乎全年都在第一線開展工作,從高山到冰川,從雪原到草地,雙腳踏過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qū),與生活、工作在高原各處的人們深入接觸。而這一做,就是60多年。除了工作條件的艱苦,他還要面臨生命的危險。在高原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車禍,全身有14處發(fā)生過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的耳鼓膜曾被擊穿,40多歲時就得了白內(nèi)障。但這些危險和困難,全都嚇不倒他。1990年,年已55歲的吳天一組織了國內(nèi)第一支國際阿尼瑪卿山醫(yī)學學術登山隊,用45天時間,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使他們獲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環(huán)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寶貴資料。除此之外,他還曾到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山等地進行長期探索和綜合考察。
60多年里,吳天一從昔日的青年醫(yī)生,變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他將自己的大半輩子都獻給了低氧生理和高原醫(yī)學研究,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憑借著大無畏的精神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吳天一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高原醫(yī)學領域屢立功勞,使中國的高原醫(yī)學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國報告高原肺水腫、成人高原性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的第一人,創(chuàng)建了我國首個高原醫(yī)學專業(yè)研究機構——青海高原醫(yī)學研究所。通過對青藏高原上各型急、慢性高原病進行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學的系統(tǒng)研究,吳天一及其團隊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該標準先后通過三次國際專家組討論,最終被國際高山醫(yī)學協(xié)會定為國際標準,命名為“青海標準”,于20__年在國際上統(tǒng)一應用,這是首個以我國地點命名的國際診斷標準,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并于20__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適應生理學研究領域,吳天一也作出了突出貢獻。通過對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漢族在不同海拔(20__、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現(xiàn)場和模擬高原低壓艙內(nèi)進行靜息和運動負荷下的對比,吳天一從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多個層面展開研究,開拓了“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提出了藏族已獲得“最佳高原適應性”的論點,為人類低氧適應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生物學模式,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并于20__年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獎。迄今為止,吳天一共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省部級課題數(shù)十個,在國際權威性學術刊物和國家級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50多篇,獲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19項。
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篇4
感動就像一股涓涓的細流,悄無聲息地流過干涸的心田,送給我們生命的養(yǎng)料;感動就像一陣如毛的細雨,飄飄灑灑地劃過天際,雖細卻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感動就像震天動地海嘯,卷起千層浪花平靜的大海在咆哮,是靈魂在怒吼。
生活中的感動來源于父母和陌生人。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疼愛她的父母,不管是細膩的愛還是粗暴的愛,都會帶給我們與生俱來的感動。傍晚,書桌旁散發(fā)著清香的牛奶是母親的味道,甜甜的、暖暖的,一股熱流蕩漾在心間,是感動;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舉過頭頂?shù)挠陚阌心赣H的香味,雨水順著母親的肩膀緩緩滑過,雨水是涼的,我的眼淚是熱的,是感動;那是個不眠之夜,我昏昏沉沉地從睡夢中醒來,忽然有一滴淚水落在我的臉上,那是母親的滋味,涼涼的、咸咸的一層朦朧的白霧罩住了我的雙眼,是感動。從不需要刻意地去尋找,母愛的感動就在身邊。
在我彷徨、眉頭緊鎖的日子,一個來自于陌生人的微笑如一縷春風吹散了我的煩惱。在我的心情陷入低谷的日子里,一切都變成了灰色,一個來自于陌生人的幫助如一縷陽光瞬間照亮幽深的山谷。在你驀然回首時,就會發(fā)現(xiàn)來自于陌生人的感動:一位老人費力地拉著煤車上坡,這時,幾位年輕的小伙子幫著老人拉車,老人感激地一笑;在雨中一車蘋果滾落在地,女主人慌慌張張地撿蘋果,不一會所有的人都彎下腰把蘋果一一扔進筐中,當女主人感激地抬起頭時,一切又歸于平靜。
?感動中國》的人物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錢學森;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閔則恩;黨的理論傳播者方永剛;細心侍奉之妻家人的河南工人謝延言;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鐘期榮、胡洪烈;用愛心呼喚英雄的妻子羅映珍;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空軍飛行員李劍英;被稱為湖南的張海迪的殘疾人李麗;堅守醫(yī)德的醫(yī)生陳曉蘭;為拯救落水者年輕的軍人孟文斌。他們無怨無悔、默默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堅強書寫輝煌的一生,用信念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他們給予我們后天的感動。
張開手臂,用我們的雙手繼續(xù)傳播著感動:一個小小的禮物,一個熱情的擁抱,幾句安慰的話語對于他人都是無言的感動。讓我們續(xù)寫中國的感動。
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篇5
陳陸的抗洪“戰(zhàn)役”,是從7月18日開始的。
那天開始,廬江整個縣城內(nèi)澇,消防救援大隊的接警電話幾乎響個不停。陳陸一邊請求合肥救援支隊增援,一邊帶著隊員們馬不停蹄地從一個救援現(xiàn)場趕赴另一個救援現(xiàn)場。
凌晨回來,清晨出發(fā),陳陸每天只和衣而眠三四個小時,就連吃一份盒飯也只匆匆扒拉幾口?!暗戎疫^來!”成了每天陳陸輾轉在縣城和鄉(xiāng)鎮(zhèn)救援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臉上、手背都被曬得發(fā)紅蛻皮,陳陸本就帶有傷病,再加上長時間泡在水里,他的膝蓋乃至全身很快開始浮腫,膝蓋疼痛難忍,已經(jīng)影響正常彎曲和行走。
就這樣一次次,陳陸和隊員一起,背著老人,扛舉著孩子,把他們送往安全地帶。一位70多歲的癱瘓老人被救出后,拉著陳陸的手連聲道謝,陳陸只是憨憨地笑,擺擺手,又沖向了下一個“戰(zhàn)場”。
廬江縣鮑井新村的孕婦解啟霞聽說陳陸失聯(lián)的消息后,禁不住淚流滿面。她是陳陸冒著大雨從洪水中轉移出來的。她說她始終記得,陳陸有一雙特別有力的手和沉穩(wěn)洪亮的聲音。
從7月18日到他落水的那一刻,陳陸和隊員們在抗洪救援一線,連續(xù)奮戰(zhàn)了96小時,出警411次,解救和疏散群眾2665人。這些數(shù)字,見證著一名消防英雄在抗洪救援一線踐行錚錚誓言和赤誠初心。
用生命詮釋“人民至上”
陳陸是江蘇江都人,父親是軍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穿上軍裝,一直是陳陸的愿望。2001年12月,他如愿參加消防工作,在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為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
2008年汶川大地震,陳陸是安徽省第一批去增援的消防隊伍中的一員。在震后的汶川救援中,陳陸拖著被毒蟲叮咬起泡流膿的傷腿,背著30多公斤重的破拆器材,連續(xù)10天在震區(qū)搜尋生命。那年,他被評為“合肥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16年6月,廬江縣遭受洪災。陳陸連續(xù)奮戰(zhàn)35個小時,帶隊營救和疏散2430人。群眾無一傷亡,陳陸自己卻當場累到暈倒,經(jīng)歷2個小時的搶救之后才轉危為安。那年,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被安徽省公安廳記集體三等功。
陳陸履職的19年里,獲得很多榮譽。“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省優(yōu)秀人民警察”……然而這一次,他的榮譽卻讓所有人淚目。
7月26日,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lián)追授陳陸同志“安徽青年五四獎章”;7月27日,應急管理部批準陳陸同志為烈士;7月28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陳陸同志為“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在戰(zhàn)友們眼中,陳陸愛笑,“沒架子”,熱愛工作。
然而,在家人眼中,陳陸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結婚后,他幾乎每兩個星期才回一次家陪陪妻子和孩子。在陳陸的辦公桌上,一個嶄新的消防車模型還靜靜地立在那里。那是陳陸給4歲的兒子特意準備的禮物,是一個消防員父親一個多月沒能回家,想給兒子的道歉和補償。
“我志愿加入國家消防救援隊伍,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堅決做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恪盡職守、苦練本領,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貢獻自己的一切。”
2018年消防部隊改制,陳陸選擇繼續(xù)從事消防救援工作。這是他選擇留在“火焰藍”那天的誓詞,也是他曾很多次帶著新消防員,一遍遍宣讀的誓詞。戰(zhàn)友們說,他用生命踐行了這樣的誓言,用生命為“人民至上”做出了最赤誠的詮釋。
據(jù)了解,入汛以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共參加各類抗洪搶險救援超過1萬起,營救遇險被困群眾近4萬人,疏散轉移被困群眾近11萬人。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防汛抗洪一線,依然挺立著眾多如陳陸一樣的“火焰藍”身影。
2023年感動中國作文篇6
燃起愛國之火童年對每個人來說并不是永恒,因為當你一生下來,死亡也跟著你一起生下來,生命中每一片刻都在朝死亡移動,所以我們只能抓住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賀拉斯告訴我們:每天都想象這是你最后的一天,你不盼望的明天將越顯得可歡戀。這句話是讓我們珍惜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殊不知,生命是殘疾的。微觀看,人生短暫,僅那么六七十年,至多百十年,若中途有什么意外,恐怕還活不到那么久,然而這中間有多少人是真正為自己活著?又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自我?為向上爬絞盡多少腦汁?為掙大錢煞費多少心血?
其實,與其說你賺了大錢,倒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生命能夠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著怎樣的韌性,其實我們常常是弄不清楚的。我們更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考試失敗,晉升受挫,鄰居失和,家庭矛盾,戀人移情,小孩吵架、兄弟吵嘴等等,甚至是許多雞毛蒜皮提不起筷子的事都令人失去理性,心智大亂而導致生命危機:自殺或殺人。所以很多深刻的哲人在總結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后都嘆說生命何其脆弱。
古代行船的人有一句話船板下面是地獄。只是一板之隔,生死兩境,可知生命的脆弱,隨時隨地都會遭到災難的可能。我們?nèi)粲羞@種覺悟,心中存著現(xiàn)在是生命最后的一刻,無論遇到任何情況也不會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