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字的讀后感5篇

時間:2023-09-04 作者:Brave 讀后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閱讀的收獲化為文字,留下屬于自己的心靈印記, ,書中的哲理點醒了我們,引發(fā)出深刻的讀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1600字的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1600字的讀后感5篇

1600字的讀后感篇1

?世界簡史》是英國著名作家赫伯特•喬•威爾斯所著,這本書引領我們追尋人類祖先前仆后繼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亞利安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引領我們?nèi)x見亞歷山大大帝、阿育王、羅馬皇帝、中國皇帝、羅馬教皇、俄國沙皇,去感受他們風云激蕩的人生和他們的雄才大略;引領我們拜謁人類偉大的靈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孔子、老子等,去觸碰他們不朽的思想脈搏;引領我們?nèi)ヮI略伊斯蘭教、、佛教所蘊含的真義和神韻,去感悟其靈性、靈氣和靈修。然而我本人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歷史不是最感興趣,因為那些都是有依據(jù)可尋的,令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和生命究竟如何起源。

對空間世界的認識

希伯來經(jīng)典《舊約》上說,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創(chuàng)造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雖然這些神學見解已經(jīng)被世人所拋棄,但是地球究竟從什么時間開始存在,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人們普遍認為,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早就存在,而且已經(jīng)存在了無限久遠的時間,究竟有多久遠誰也不知道。地球是一個直徑1.28萬千米的略微有點扁的橢圓形球體,就像橘子的形狀。然而,在2500年前,人們都認為地球是一個平面,盡管在今天看來這十分荒誕。人類居住的地方距離地心有6400千米,而生物生活的空間深入地下不超過5000米,高出地面也不超過8000米,其余的茫??臻g是空洞、無生命的空間,在這個浩瀚的空間里,我們真正了解的只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

對時間世界的認識

隨著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fā)展,人類推測地球的年齡越來越長,從現(xiàn)在來看,地球在20億年前就已經(jīng)存在,并圍繞著太陽運轉了,可能實際上地球存在的時間比這更久遠,甚至久遠得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在地球分離出來之前的漫長時間里,太陽、地球及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可能是一些由空中彌漫的物質(zhì)組成的巨大漩渦。這個漩渦體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凝結,經(jīng)歷久遠的年代,也就是我們推測的25億年前,地球和月亮才有了現(xiàn)在的雛形。如果我們能回到25億年前,看一下最初的地球,那時的地球可能是一片翻滾沸騰的熔巖海洋,當時還沒有水。幾百萬年過去了,熔巖慢慢冷卻,天空的蒸汽結成雨落到地面,或許經(jīng)過千萬年的循環(huán)往復,地球表面形成了海洋、湖泊。

對生命起源的認識

巖石記錄著地球大約16億年的歷史,通過持續(xù)不斷的研究這些巖石記錄,可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歷史。地質(zhì)學家稱最古老的巖石為原生巖,原生巖至少可以向我們展示8億年的歷史,從這里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跡象,事實上它意義重大,這說明自陸地和海洋分離至今的至少一半時間里,地球上沒有出現(xiàn)過生物。因為盡管這些原生巖上留有許多潮汐和暴雨的遺痕,但是卻沒有任何生物的足跡或遺跡。然而,還有一種可能是出現(xiàn)的原始生物沒有骨骼或者其他堅硬的部分,比如像水母一樣,沒有留下足以證明其曾經(jīng)在地球上生活過的任何化石痕跡。從有生命跡象的巖石記錄來看,在古生代早期,生命開始的最初跡象是比較簡單的低等生物,如海藻、海蟲等動物。

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根據(jù)達爾文的生物進化法則,自然界生物是不斷進化的,是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從目前了解的知識來看確實是這樣的?,F(xiàn)實報道中,有發(fā)現(xiàn)遠古核反應堆和鑲嵌在遠古石塊中的螺絲帽,這讓我對生物進化有兩種猜測,一個是擁有更高等文明的生物體來到過地球,并在地球上留下痕跡。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地球上的文明曾經(jīng)毀滅過,我們可能是第n個循環(huán)往復,或許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人類文明又會消亡,再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人類文明又會在地球上重新孕育。

對原始人思想的認識

進入新石器時代,每當播種季節(jié)到來時,會精心挑選出童男童女進行宰殺祭祀神靈,這表現(xiàn)出原始人的有著極其迷信的思想。那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女巫和男巫、女祭司和男祭司。最初的祭司,與其說是宗教專家,不如說是使用科學家。他們的科學通常是經(jīng)驗式的,他們小心謹慎地守護著這些知識,以防為眾人所知,維護自身的權威。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在,而現(xiàn)在又將成為未來的歷史。通過閱讀《世界簡史》不僅僅是對世界上的重要時期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透過歷史了解世界,把握未來的發(fā)展。

1600字的讀后感篇2

1997年王小波去世后,我才知道他,才開始讀他的書,1997年,我二十歲,現(xiàn)在二十年過去了,回過頭看,覺得王小波算得上是我的“思想啟蒙”老師,寫下“思想啟蒙”這幾個字,有點兒惶恐,斯人已逝,不是能夠站起來拒絕和反對的情況,而且盡管已近不惑之年,可我也尚不能明確自己有何“思想”。

一提思想,還讓我想起王小波一篇名為“思想和害臊”的文章,王小波曾經(jīng)在云南插隊,老鄉(xiāng)們?yōu)榱吮硎咀约河小八枷搿?,在會上發(fā)言時,要說一句時髦話,所謂的時髦話就是當時的革命口號或者最高指示,比如“狠斗私字一閃念”,“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等等,對知青來說張口就來的口號,卻讓老鄉(xiāng)們難以啟齒,覺得很害臊。

王小波分析說“當年那些時髦話語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對權力的忠順態(tài)度,但是同樣的話,有人講起來覺得害臊,有人講起來卻不覺得害臊,這就有點深奧。”對老鄉(xiāng)們來說忠順是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感情,當眾講出來就會覺得肉麻,讓人害臊。

所以在民風淳樸的云南鄉(xiāng)村,“有思想”這種狀態(tài),又成了“害臊”的同義語。我不是要標榜自己淳樸,不過一提思想,我真的有點害臊。

但是,我還是想給他戴上這頂“思想啟蒙”帽子。

王小波推崇羅素的“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本源”,對我有啟蒙意義,參差多態(tài)意味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它的反面是“一種聲音,一種選擇”的專制。參差多態(tài)意味著“和而不同”的包容與寬容,意味著“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力”的意思。

豆腐腦兒我喜歡咸的,你喜歡甜的,我可以友邦驚詫,可以看不慣你,口誅筆伐,但我拿你毫無辦法,我不能禁絕店家賣甜豆腐腦兒,也不能在你吃甜豆腐腦兒的時候硬給你換成咸的,這是你的選擇,你的自由。

不過話說回來,甜豆腐腦兒是什么玩意,那能吃嘛?!

王小波推崇“有趣和智慧”,推崇“科學和求知”,反對愚蠢無趣和假正經(jīng)。對我也有啟蒙意義,我之所以不太正經(jīng),追根溯源,也許能追到他身上。

王小波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他的家庭出身、插隊、讀書、求學的獨特經(jīng)歷,決定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能夠寫出怎樣的文章。他的文章有種特別的`節(jié)奏和風格,松弛,甚至有時零碎,處處都是冷幽默,在結尾的地方奇峰陡起,你才明白前面的鋪墊所為何來,讀來忍俊不禁,掩卷還要沉思一陣。

我特別喜歡他的那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這只特立獨行的豬,因為不服從自己的角色和命運,居然學回了模仿汽笛的聲音,被定為了“破壞春耕分子”,為什么學會汽笛叫,就被定義成“破壞春耕分子”,我建議你讀原文,總之這只豬最終逃離了豬圈,重回叢林,長出了獠牙,過上了自由的生活。王小波尊稱它為豬兄,表達了他對這只敢于挑戰(zhàn)“生活設置”的豬的尊敬。

還有一篇是《謙卑學習班》,哎呀,允許我先笑會兒。

?謙卑學習班》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幫名人、明星交了2000美元的學費,在一座山上的破房子里,住不好,吃不好的呆了兩個星期,學什么呢,學習謙卑。但是兩個星期里,只是吃素,睡破床墊,并沒有人來教授謙卑,最后一天,來了一個貌似氣功大師王林一樣的人,這個人說我的課只有一句話,那就是“you are an asshole”,翻譯過來就是“你是個傻瓜”,說完揚長而去,聽課的人覺得很有道理,覺得2000美元花的很值,果然學到了什么叫謙卑。我看了之后,笑的心肺肝都碎成了片片。

智商稅,有時候很重,不僅僅要錢,還要命。那些為了偶像瘋狂而自殺的,不是把命獻出去了嗎,還有氣功粉,國粹粉,這粉,那粉的,算了,他們勢力都很強,我也別得罪他們了,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本源嘛。

王小波去世后,推崇王小波的年輕專欄作家,曾經(jīng)出版過一本書叫《王小波的門下走狗》,模仿王小波的行文風格,但是讀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少了的那點還挺重要,是提起來讓我害臊的東西,就是“思想”。

不僅僅少了思想,掩藏在王小波“插科打諢”的諷刺與幽默背后,是他對這個世界抱持的善意和深情,他的挖苦和諷刺,都源自于對吾國吾民的一種深沉的愛,這點也是那些為了諷刺而諷刺,為了幽默而幽默的“門下走狗”們沒有學會的。

1600字的讀后感篇3

淚已干,花已枯。一切都被埋沒,一切都已消逝。曾經(jīng)的輝煌已不復存在,變成了落魄的廢墟。生是死的靈魂,死是生的節(jié)操。在那個時代,注定了那樣的命運。無論多少的盛世,終究會化為烏有。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曹雪芹先生對晴雯的態(tài)度可以由這首詞看出來,曹雪芹先生認為她是霽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難得,光明磊落,她會壽夭是因為周圍環(huán)境的黑暗,可見曹雪芹對她的基本態(tài)度還是肯定的。

但是我卻要反過來說一說,因為曹雪芹先生寫這部書時,常是照著本來的面貌還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這個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寫作中仍是寫出了她眾多的毛病,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書里為了表揚這個擁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會把她描寫成一個先進的戰(zhàn)士,其實呢?她真的有大家說的那么有思想嗎?錯,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寶玉一樣,一方面,她認識到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其實就有著對她們這樣人的壓迫,但另一方面,她卻是離不開這種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這種生活,離開這種生活回到貧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剛開的劍蘭送入豬窩一樣,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奴才呢?當然不全是。雖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沒有父母被賣入賈府的,但是她卻被老太太收在身邊,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哥哥也介紹進府,后來跟了寶玉,也是房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丫頭,在賈府的金字塔結構中,這種大丫頭其實就是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觀園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媽子,即使就在一個怡紅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頭是聽她們差遣的。這種大丫頭有時權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頭,如果說主人欺負奴才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無奈的話,那奴才之間互相比大小,互相爭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處罰偷東西的小丫頭墜兒時,先掐先打還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話把她趕出去,還讓別人無可辯駁,這中間,小丫頭有錯,但是晴雯也確實是有倚勢壓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態(tài)度,也很有鳳姐遺風。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后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強,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嗎?她茫然的斗爭著,其實都不知道斗爭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樣的平等?她一個從小生活在富貴鄉(xiāng)中的女孩,也算是嬌生慣養(yǎng)的了,她離開這個富貴錦繡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惱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該怨什么該爭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無法和寶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卻想能那樣,她的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可以成為小姐與寶玉談個平等的戀愛。她的悲劇就是因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遠無法和襲人一樣隨遇而安,于是總是痛苦著。

第五,晴雯的人際關系,晴雯為什么會落得那個下場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極度失敗的人際關系,她不能得到上級的垂親,這很正常,即使現(xiàn)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歡這種倔強人的;她也沒法得到下級的好感,她喜歡仗勢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發(fā),一群人就將她告倒,最后落個被掃地出門的下場。這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如襲人,襲人遠比她有交際的手段。

淺談幾句,覺得還是辭不能達意啊。

1600字的讀后感篇4

先說我是怎么讀完這部小說的——用了四天時間,每天晚上用手機看它的電子版。

雖然未來將要從事it方面的行業(yè),但是要說讀書,還是喜歡讀紙質(zhì)書。本來用手機看《一座城池》的時候,只想先看個開頭,然后再去圖書館借書的。但看了個開頭后,被吸引住了,一有時間就看,于是還沒也沒去找紙質(zhì)的書了。

后來別人告訴我,看韓寒的小說,很容易被他的思路帶著走,還有點“跟不上”他。這種說法倒是挺有意思的,想來,韓寒同學的書這么暢銷,應該和他的行文風格有關系。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各不相同,其中“語言簡練,不羅嗦,言之有物“最為讀起來不費力,非常適合像我這樣的男性讀者。要是再能幽默些,那就更見作者功力了。

?一座城池》就給我這樣的感覺,言之有物。且說這“物”,乃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我們的這個時代。

我們是在孤獨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因為一項國家大計——計劃生育。而我們成長的時代又是一個變革的時代。

小說中,“我”的女友在聽說“我”永遠不打算買房子后,就消失了。我就在想,等畢業(yè)了,我一樣要面臨這個問題。女友和我多次表態(tài),她愿意跟著我,不管我是不是有房。但是她沒有考慮到的是,我未來的丈母娘是不是也愿意讓自己的女兒和這么個沒有房子的小伙子結婚。這是個硬件問題,我暫時無法從技術角度解決它。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并不孤單,有很多人已經(jīng)因為這個問題,被拒絕在了神圣的婚姻殿堂門外。

雖說姑娘們不是要嫁給房子,但有房子似乎成為了現(xiàn)在新郎的必備條件。說到這些,不免很苦惱。韓寒在書中,很明白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們?yōu)槭裁匆ㄒ惠呑拥臅r間去買一堆瓦礫?

再說大學生,韓寒沒有讀大學,這一點曾被李敖抨擊過,不過李敖先生抨擊韓寒的觀點倒是非常的“在理”——“讀過大學,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層次就是不一樣”,小說中的三個主人翁就是當代大學生的典型代表,那層次,呵,妥妥的。說回來自己,我和小說的主人翁在對時間的利用這一點上,倒是不相上下,可以一覺睡幾天這樣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可能發(fā)生。

雖然小說以三個年輕人的荒唐經(jīng)歷作為線索,但是,這些經(jīng)歷何嘗不是現(xiàn)在每天發(fā)生的事情呢?所以說,不是我太瘋癲,只是現(xiàn)實太荒唐。其中的眾生相,仔細讀來,確實就是我們身邊的各個或猥瑣,或邪惡,或丑陋,或扭曲的人臉。

被韓寒拿來一攪和,這些本來平常的事情,就顯得那么有意味起來?;蛟S是我讀的高雅裝逼文學不夠多,我總是能從韓寒簡單幽默的字里行間讀出些不和諧的東西來。我們這些年輕人,雖然每天都做著不對國家有貢獻的事情,但求不給國家添麻煩,但是我們也關心這個國家,還是會放到心里想一想的。即便在祖國的眼里,我們這些小屁孩兒太幼稚,我們也喊不出自己的觀點。

另外就是愛情了?!拔摇备咧型篮汀芭枨谎住钡膼矍椋谛≌f里,是兩個重點描寫的愛情之一。不能說這樣的愛情真實,它帶著一點青春期的荷爾蒙味道,但這荷爾蒙味道很正,很純,沒有一點情欲的媚俗。想不出還有怎樣的青澀愛情是這樣的,除了《朗讀者》里的那段愛情。所以我說,這段以悲劇結尾的愛情,美。

再有就是“我”勾搭未成年小蘿莉的那段了。韓寒不算怪叔叔吧,但是把那個賣萌小蘿莉寫得各種可愛,讓我想起我妹妹小時候的樣子。其實每個男人在他的有生之年里,都希望有這么個小蘿莉,把他當作偶像偶下一樣來崇拜,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找到這么個小蘿莉做女友,那就會期待著自己有個小蘿莉小女兒。我也不例外。對自己的崇拜者的感情,算得愛情么?

最后就是小說的結尾了。其實《一座城池》的結尾多多少少讓我想到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村上先生很多小說都是不知從哪里開始,結尾又不知道怎么就結束了。這一點上,韓寒和村上春樹還蠻相似的。結尾“我”和藝術家的女友抱在一起,在兩人的對話中就結束了。當時我就想,是不是我下載的電子書不是完全版,于是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去網(wǎng)上驗證我的這個電子書是不是完全版。得證后,我就感覺——恩,這才是韓寒。

到現(xiàn)在就看了韓寒兩部小說:《1988》,《一座城池》。挺喜歡韓寒的,喜歡他這個人,順帶著欣賞他的才華。得空了,再看他的其他小說。

1600字的讀后感篇5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說:“余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為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將激情的抒發(fā)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結合了起來?!弊x《文化苦旅》,讀《山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為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贊嘆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tǒng)一起來?!抖冀摺肪褪沁@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diào):“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薄拔乙詾椤薄白罴尤诵摹薄安皇恰恰边@些字眼,將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tǒng)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于水利建設的杰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fā)需要具體形象的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抖冀摺芬晃男蜗罂坍嫿嵌榷嘧?,生動空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夸張的比喻摹擬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態(tài)鏡像,突出其規(guī)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為主的偏見、懶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后親睹真容的震驚與嘆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fā)”相比照,突出江水“踴躍喧囂”的氣韻。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為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里潛藏著作者對都江堰內(nèi)蘊的精神風度之歷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的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diào)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后,接著將視線聚焦于“李冰”這一形象及其歷史文化的內(nèi)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敘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余”,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shù)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比缓蟑B加上“畫外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nóng)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這些瀟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內(nèi)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涌著作者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重與熱愛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僅要借助于思接千載、心騖八極的想像,更須有縱橫捭闔的聯(lián)想,從而讓議論的鋒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闡釋李冰的治水韜略時,作者順水推舟的點到:“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yǎng)?!边@是借題發(fā)揮的神來之筆,換句話講,這才是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核心隱喻,它與長城所象征的“保守、僵硬、封閉”形成一種潛在的對照。此外,作者還善用穿插筆法以拓寬闡釋空間,如第三部分倒數(shù)第2自然段,插敘了石像出土后,一位現(xiàn)代作家面對殘損的塑像而向現(xiàn)代官場袞袞諸公發(fā)出的詰問——“活著或死了應站在哪里”,這是對當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擲地有聲的當頭棒喝。其實,這也是作者在向讀者追問:我們今天,應該向李冰學習什么?那不就是曾經(jīng)有過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不就是天下為公、澤被萬民的務實行動?……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以小見大,由表及里,因少總多的選材與立意的運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謀篇布局的常規(guī)。本文著重從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層面來抒情議論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繭剝絲,將其精神個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躍然于紙上,感性與理性交融,譜寫了一曲浩浩蕩蕩的激情與智性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