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教學總結6篇

時間:2023-10-07 作者:Fallinlove 工作總結

想必大家在平時的教學中,都善于及時記錄教學總結吧,從教學中獲得進步的有效方式就是學會記錄優(yōu)秀的教學總結,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學品德教學總結6篇,供大家參考。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6篇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篇1

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20xx——20xx學年度上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仡欉@一學期,我感慨頗多,教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上曾遇到一些疑惑,但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大力支持下,我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在,我將對這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本學期中,我能盡職盡責地完成教學任務。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每節(jié)課課前修改教案,課后反思小結。

并且,我在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能采用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

我在教學時,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接受性,尊重兒童的年齡特征,挖掘生活對兒童品德形成具有價值的資源,體現出兒童個體與其周圍自然、社會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社會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

例如在學習交通標志和緊急電話這兩個知識點,就讓學生首先自己說說是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到這些,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上展開,拓展開來,將知識點深化,讓學生接受,并轉化為新的經驗。

(二)設計豐富多彩、易為兒童接受的教學活動

結合本學期品德組的課題——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體驗性活動來實現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來設計教學活動。對于品德與生活課堂,要考慮到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僅僅局限于講解教科書,學生也不是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通過觀察、調查、實驗、探索、服務、制作、創(chuàng)造、表現等活動,實際地去感受、體驗、領悟、發(fā)現。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過講故事、念兒歌、朗讀小詩、畫畫、動手制作、親身體驗等活動,為學生自主探究、參與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條件,搭建平臺。

例如在本學期我在執(zhí)教家長開放日的《猜猜我有多愛你》一課時,就創(chuàng)設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收到的效果甚好。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了解超級父母,回顧自己的成長之路,通過看動畫片,了解怎么去表達愛,一步一步來實現讓學生懂得愛,表達愛。

(三)講求教學的實效性

設計出好的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那么就能有效地達到預想的目標。

教學活動的選擇首先考慮的不是活動的形式和數量,而應該是活動的有效性,活動本身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必要。無意義的活動,進行得再多也不過是“演戲”,對兒童的發(fā)展并無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景、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去感受、體驗,以親身感知來接受知識。

(四)關注學生

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習的關注十分重要,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以及自我評價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興趣一旦激發(fā)出來,就可能產生一些新的疑問,對于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我在寫教案時做了預設并有課前修改,而不予注意,而應該激發(fā)、保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應表揚兒童敢于提問、敢于質疑、敢于表達的勇氣,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研究,并嘗試解決。

以上,是我對自己本學期教學的回顧與總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不足,努力做到:

1、努力學習教學理論,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2、創(chuàng)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做好課后反思,及時對自己的不足,找原因,想辦法。

雖然這學期我在教學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通過教學總結,我仍發(fā)現了很多自己做的不好??傊瑸榱嗽诮窈蟮慕虒W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將繼續(xù)求索,不斷創(chuàng)新。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篇2

一、學期目標

本期來,本人承擔了四、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于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xù)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tài)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篇3

小學品德學科教學基本規(guī)范

作者:李達平文章來源:萬州區(qū)教科??

為了關注學科教學過程,規(guī)范學科教學行為,幫助每位小學品德(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師有效實施課程,全面完成學科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特制定以學期為單位的學科教學基本規(guī)范。

一、教師素養(yǎng)

熱心從事品德教學工作,增強自己從事品德教學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注意關注兒童成長過程、關注兒童行為表現、勤于思考和探究、學習時事政治,多渠道了解所教學生的家庭、健康、愛好和學生個體的思想、行為表現等情況,了解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并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重要問題。

二、教學準備

1、閱讀課標教材: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掌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通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分清全冊的教學要求、重點、難點,理解單元與單元、單元與課目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從教材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出發(fā),統(tǒng)籌安排課時及授課內容。

2、制定教學計劃:依據課標、教材、教參和學生實際,制定出具有學生思想與行為狀況分析、本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分析、教學具體措施、周課時安排及授課內容六項內容的比較詳細的品德學科學期教學計劃。

3、目標把握:全面理解單元與每課內容的具體要求,并了解它在全冊教材和單元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把握每課的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為品德知識、方法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項培養(yǎng)目標,并在每課教學前要列出課時須達到的具體教學目標。將教學過程化為具體的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并將課時目標明確、具體、集中、合理地分配到每個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要求中去。

4、教學設計: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書的基礎上,閱覽有關的參考資料,結合教學內容恰當地聯系學生生活和相關的品德問題,根據教學目標補充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和拓展學生思維。構思好教學需要的材料準備、具體環(huán)節(jié)、過程操作、時間分配、達成的度等,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活動)。課時教案可采用寫出教學設計、進行教材批注、做成活頁教案等方式,但都應至少明確寫出包括教學目標(知識的、思維的、行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四個方面)、教學準備(教師制作的課件資料、學生收集的信息等)、教學重難點(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過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如教學引入方式、教學活動中具體的教師組織指導方式和學生活動方式與要求、課堂總結方式與板書等)。做

到一課一教案,提倡寫教學后記。實行至少超前兩周備課。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備課活動。

5、課前準備:教材中出現的但有必要使其明顯或單獨呈現的教學所需的材料(圖片、表格、影像等),必要地收集事例和生活實際場景與指導、布置學生參與家庭或社區(qū)實踐活動、上網查尋有關資料進行記錄等,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教學所需的電化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具要提前備妥,做到熟練、完整地操作或準確的使用。

三、課堂教學

1、課堂結構: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基礎的教學情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回顧生活事例,獲取對生活問題與現象的初步認識,組織學生通過模擬或展現生活情景,讓學生獲得切身積極的情感體驗,采用讓學生分析具體生活事例,培養(yǎng)學生思維、掌握德育知識,結合學生行為的具體問題,強化德育要領,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建立師生與生生交互活動的教學機制,著力引導學生積極廣泛參與,以激勵學生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突出對學生的情感熏陶、興趣、習慣、意志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并對學生學習的表現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評價。

2、教學過程:緊扣教學目標,引用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概念、原理、觀點科學準確,以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國家時事政策、多元價值理論和學生生活經驗基礎、知識基礎、身心需要的實際出發(f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解決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大量豐富的知識、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課堂容量適中,教學環(huán)節(jié)嚴密有序,設問精巧,具有針對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意識、探究意思、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尤其在訓練學生行為能力上下功夫。

3、實踐活動:在完成教材設計的實踐活動基礎上,也可以針對需要解決的學生思想行為上存在的突出實際問題,或者需要訓練學生參與實際社會生活的能力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每次實踐活動應提出明確具體的活動目標、制定嚴密的活動計劃、設計活動指導方案(具體寫出指導的問題、步驟、要領、安全注意事項等)和學生活動的方式、以及對活動情況的評價與總結。

4、問題設計:圍繞課時教學主題的核心內容,精心設計課堂中教師提問與引導學生發(fā)問的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知識基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模擬展現生活情景,及時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等。

5、活動指導: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有意義的話題切入教學,組織學生對學習主題進行探究,發(fā)掘具體生活現象中蘊涵的主要的德育知識與行為問題。通過

有步驟、有層次地組織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積極而強烈的情感體驗,進行獨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讓學生獲得正確的道德認識與品德知識,鍛煉學生思維和訓練學生行為。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與個性心理形成,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采用合理科學的方式探究生活問題的態(tài)度與能力,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課件選擇:教師制作或選擇的課件應能引導學生比較好的聯系實際生活,易于調動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利于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其中主要的問題或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課件應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具有能震撼學生心靈的力量或滋潤學生心田的魅力。畫面、聲象明朗、清晰、具有審美價值。

7、注重差異: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關注每個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注意調動認識上行為上有偏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針對他們的實際對癥施教或進行具體訓練,努力使他們提高認識,改善行為,逐步實現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8、課堂總結:應根據教學內容隨教學進程及時引導學生回顧和進行總結。在盡量讓學生從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獲得品德知識與行為規(guī)范,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對學習內容與方法進行概括總結,關注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

9、信息反饋:課文或單元可以通過課堂練習、座談、檢測、實踐活動等,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思想動態(tài)以及對教學的評價,做好課堂教學情況記錄,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

10、板書設計:要重視課堂板書,板書要突出重點,層次分明,書寫工整,相對完整,能顯示教學過程及知識要點。提倡學生參與板書設計。

四、作業(yè)布置與批改

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畫畫、寫寫、講講,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收集資料、分析事例、描寫經歷等,將不同學科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整合起來。提倡分層性、激勵性、建議性、多樣性、延時性的作業(yè)評價。

五、活動輔導

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教師應指導好學生活動的步驟、方式、注意事項,幫助學生獲得良好道德體驗與良好的行為能力。

復習活動一般采用分單元引導學生自己整理德育知識要點、結合實際分析緊密相關的事例、剖析自己的思想行為等方式進行,對學生一期所學的德育知識與方法進行系統(tǒng)梳理。

六、教學評價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終結評價階段可以采用平時考查和筆試等方式進行。

平時考查:主要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態(tài)度和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評價??疾榈姆绞剑河善返聦W科的任課教師與所在班級的任課教師、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組成考察小組,通過對學生的平時觀察、考察組成員的定期交流,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平時行為的突出表現進行觀察記錄??疾閮热葜饕獜谋酒趯W習的德育要點出發(fā)進行分項,可適當增加文明行為、衛(wèi)生行為等基本內容,對每項采用等級制評分??疾橥戤叄處熞皶r寫出考查情況分析。

筆試:主要對學生學習的品德知識、探究方法極其運用進行評價。可以采取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每期末學校應組織教師編制期末試題對學生進行筆試。期末考試屬于目標考試。考查的內容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范圍。組織考試要體現公平、公正、嚴格的原則,以真實反應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筆試成績的評寫可采用百分制,也可使用等級制。

評價結束后,應組織教師認真進行教學情況分析,提出來期教學的建議。

七、教研科研

教師平時要加強學習和教學反思,每期至少寫兩篇有獨立見解的教學反思。每期結束,要在考查與考試的基礎上,寫出自己本期的科學教學工作總結(專題總結、經驗論文、調查報告等)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篇4

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二、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于素質報告冊上,并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改正不足。 2、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目的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tài)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我班學生做好人好事的多了,打架罵人的少了,大多數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都很強,同學之間那種團結互助的精神讓人感動。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篇5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F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yǎng)的內在統(tǒng)一,尤其關注正確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guī)范、規(guī)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guī)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tài)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tài)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這一學期,按照教學目標有計劃的完成了本冊書的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比較強,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等形式的教學,學生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愉悅的心情狀態(tài)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fā)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動情用理,辯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辯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后教師從國產名優(yōu)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并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fā)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tǒng)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yǎng)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小學品德教學總結篇6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下冊工作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 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tǒng)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一、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二、互動的動態(tài)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tài)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三、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fā)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與活動相結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yè)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jié)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guī)范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周每月的規(guī)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fā)展。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傊?,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