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5篇

時間:2022-10-23 作者:dopmitopy 教學計劃

老師在制定教學設計時,要有著較強的邏輯思維,寫好相關的教學設計可以更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目標,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5篇,感謝您的參閱。

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5篇

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篇1

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發(fā)展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讓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就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初步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看鐘面上的整時數(shù)。

難點:認識鐘面上接近整點的時間,理解“大約幾時”的含義。

關鍵:認識鐘面,學會看整點鐘。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鐘表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們只有認識它,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來認識鐘表。(板書:認識鐘表)

二、認識鐘面。

1.觀察比較初步認識鐘面。

2.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鐘面。

三、認識整時。

1.認識指針指示的整時。

(1)播放錄像。提問學生分別發(fā)生在什么時間?

教師根據學生口答,貼出相應的鐘表。

(2)學生觀察這三個時刻,分針,時針分別指在哪里?

(3)比較三個時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得出結論并板書:

(5)運用結論解決問題

2.認識電子鐘上的整時。

3.動手撥鐘表。

四、認識大約幾時。

1.借助上一環(huán)節(jié)撥7時,出示兩鐘表:一個是7時不到一點,另一個是7時剛過一點。問學生是不是7時?教師指導學生接近7時,可以說大約7時。

2.說說書上85頁第3題的鐘面大約是幾時。

3.小結

五、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哪位好朋友?。磕銓W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有什么疑問?

六、自制鐘表,升華知識。

伴隨《在鐘表店里》的音樂談話:認識了鐘表,我們再回到鐘表店,利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每人做一個鐘表,就讓時間停留在你最喜歡的一個時間上。(學生做好后交流)

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并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自學內容】

見預習作業(yè)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成正比例的量。

2、通過自學,你能說說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樣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義的?

4、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你以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舉出一些簡單的例子。

二、關鍵點撥

1、正比例的意義

(1)出示表格。

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杯子的底面積不變,是25平方厘米。

板書:

教師:體積與高度的比值一定。

(2)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書出示:像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子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一定,這兩種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比例關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判斷正比例關系:下面哪些是成正比例的兩個量?

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質量一定,牛奶袋數(shù)和總質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單價一不定期,購買衣服的數(shù)量和應付錢數(shù)成正比例。

地磚的面積一定,教室地板面積和地磚塊數(shù)成正比例。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例2后反饋交流。

(1)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2)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

②體積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是否在直線上?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2、做一做。

過程要求:

(1)讀一讀表中的數(shù)據,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的比,說一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在圖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點,并連接起來。有什么發(fā)現(xiàn)?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4)行駛120km大約要用多少時間?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獨立完成第44頁練習七第1、2題。

4、判斷并說明理由。

(1)圓的周長和直徑成正比例。

(2)圓的周長和半徑成正比例。

(3)圓的面積和半徑成正比例。

四、分享收獲暢談感想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篇3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關系,能用左、右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經歷觀察、操作和活動的過程,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3.在游戲活動中,體會位置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認識左右的必要性。教學重點:建立左右的標準,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教學難點:能正確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教學準備:主題圖、課件、卡片、圖片、膠棒或膠水。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學習左右的必要性1.由上下樓引入教學

教師:為了安全,避免我們上下樓沖撞在一起,學校要求我們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圖)

你知道他們應該靠哪邊走嗎? 2.出示課題

教師:只要我們認識了左和右,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左右”。(板書課題。)(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課的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左右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活動中感知,認識左與右1.借助左右手認識左右(1)認識右手。教師:你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上課發(fā)言要先舉手。我們發(fā)言時,舉的是哪只手?請你舉起來。(學生舉手。)

教師:那你們能告訴老師,你舉的是哪只手嗎?

教師:在舉手發(fā)言時,我們通常都是舉右手,老師看看你們局的是不是都是右手呢?(教師巡視糾正,糾正后放下右手。) (2)做動作記右手。

拍一拍:讓學生用自己的右手輕輕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讓學生生出右手,相鄰的兩個同學握握手。并說明我們在握手的時候也要用右手。敬隊禮:學生模仿教師行隊禮。 (3)認識左手。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右手了,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舉起來,看一看,這就是我們的左手。用左手把鉛筆盒擺正。 (4)借助生活習慣動作區(qū)分左、右手。

教師:想一想,平時我們用右手做什么?(舉手、寫字、拿筷子、握手、敬隊禮......)

教師:請你模仿寫字的動作。右手寫字時,左手在做什么呢?右手拿筷子時,左手在做什么呢?

教師:請你再說一說,兩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5)借助兒歌強化認識左、右手。

教師和學生一起聽下面的音樂邊說邊做動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來,我伸出左手擺一擺,左手收回來。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來,我伸出右手擺一擺,右手收回來。我伸出雙手去,我收回雙手來,我伸出雙手擺一擺,雙手收回來。

(6)借助左、右手認識左、右面。

教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它們配合起來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你身上還有這樣的“左與右”的好朋友嗎?快來找一找,邊指邊說。

(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腳右腳......)

教師:與右手同側的就是我們的右面,有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右腳等。與左手同側的就是我們的左面,有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左腳等。

教師:下面我們做一個游戲,請你聽口令做動作。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設計意圖:通過這幾個層次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將左右與身體對應起來,借助生活習慣動作,幫助學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標準,從而進行判斷。) 2.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1)找鄰居。

教師:我們的身體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們座位我左右也有我們的好鄰居。坐在你左邊的鄰居是誰?和他握握手。右邊的鄰居是誰?和他招招手。

學生可以一組一組地做,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予以糾正。 (2) 整理書桌。

教師:請把鉛筆盒擺在書桌的上面,數(shù)學書放在書桌的左面。 (3)建立課堂習慣。

教師:起立發(fā)言時,我們都應該站在書桌的右側。

教師:下面請大家起立,站到書桌的右側。你站對了嗎?

(設計意圖:通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從身體的左右擴展到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加深學生對左右的理解。)

(三)操作中辨別,加深對左右的理解1.擺一擺

學生拿出下面的圖片和水果(香蕉、蘋果、桃子、南瓜)卡片,聽老師要求動手擺一擺。

要求:(1)香蕉擺在南瓜的右邊;

(2)蘋果擺在西瓜的左邊; (3)桃子擺在香蕉的右邊。

學生擺完,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予以糾正。然后用課件像同學們展示。(課件左右第5頁,如下圖。)

2.完成教科書的第13頁第6題

學生先獨立嘗試,集體交流后再利用課件演示。(課件左右第7頁,如下圖。)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道練習題,使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左右的理解。小螞蟻吃南瓜的題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學生通過獨立嘗試與集體交流,體會路線的多樣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來敘述物體的位置和行走路線。)

(四)解決中運用,感受實用性

教師再次出示開始上課時呈現(xiàn)的上樓梯圖片。如下圖。

教師:剛開始上課的時,這兩位同學要上樓,靠右行走。指一指,他們應該靠哪邊行走呢?教師:只要我們靠著自己右手這邊走,就是靠右行。我們平時在走路、開始時,都要按照交通規(guī)則的要求靠右行駛,這樣才會安全、有序??磥碜笥也坏谖覀兩眢w上有,教室中有,生活中也有。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實用性。)

(五)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不但認識了左右,而且還能利用左右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是太棒了!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感受?

(六)布置作業(yè)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關于左右的知識嗎?請你自己去觀察一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學習數(shù)學,使學生初步會用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解釋周圍的事物,從而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量、剪、拼、折等活動,主動探究推導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動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通過動手操作把三角形內角和轉化為平角的探究活動,向學生滲透"轉化"數(shù)學思想。

3、在學生親自動手和歸納中,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知識的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全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小組內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師準備:

4組學具、課件

學生準備:

量角器、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入,揭示課題

1、導入:"同學們,這幾天我們都在研究什么知識?能說說你們都認識了哪些三角形嗎?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生出示三角形并匯報各類三角形及特點)

2、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兩個三角形,想不想看看?(播放大屏幕)。"咦,不好,它們怎么吵起來了?快聽聽它們?yōu)槭裁闯称饋砹耍?"哦,它們?yōu)榱巳齻€內角和的大小而吵起來。"(設置矛盾,使學生在矛盾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

3、我們來幫幫它們好嗎?

4、那么什么叫內角???你們明白嗎?誰來說說?來指指。

你能標出三角形的三個角嗎?(生快速標好)

數(shù)學中把三角形的這三個角稱為三角形的內角,三個內角加起來就叫內角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內角和"(課件片頭1)

"同學們,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

二、猜想驗證,探究規(guī)律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量角求和法證明:

先聽合作要求:拿出準備的一大一小的兩個三角形,現(xiàn)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量一量它們的內角,注意分工:最好兩個人 量,一人記錄,一人計算,看哪一小組完成的好?

(1)學生聽合作要求后分組合作,將各種三角形的內角和計算出來并填在小組活動記錄表中。(觀察哪組配合好)。

(2)指名匯報各組度量和計算內角和的結果。

(3)觀察:從大家量、算的結果中,你發(fā)現(xiàn)什么?

歸納: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內角和都等于或接近180°。

(5)思考、討論:

通過測量計算,我們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定等于180度,因為是測量所以能有誤差,那么還有更好的方法能驗證呢?

大家討論討論。

現(xiàn)在各小組就行動起來吧,看哪些小組的方法巧妙??纯茨艿贸鍪裁唇Y論?

看同學們拼得這樣開心,老師也想拼拼,行嗎?演示課件。

看老師最終把三個角拼成了一個什么角?平角。是多少角?

"180°是一個什么角?想一想,怎樣可以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如果拼成一個180 度的平角就可以驗證這個結論,對嗎?"(課件3)

現(xiàn)在,我們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2、那么對任意三角形都是這個結論?請看大屏幕。

演示銳角三角形折角。 (三個頂點重合后是一個平角,折好后是一個長方形。)

你們想不想去試一試。

1、小組探究活動,師巡視過程中加入探究、指導(如生有困難,師可引導、有可能出現(xiàn)折不到一起的情況,可演示以幫助學生)

2、"你通過哪種三角形驗證(鈍角、銳角、直角逐一匯報)",生邊出示三角形邊匯報。(如有實物投影,直接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最好,也可用大三角形示范,可隨機改變順序)

a、驗證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折法1中三個角拼在一起組成了一個什么角?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生歸納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折法2 我們還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生歸納出:直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的和是90°。

(即:不必三個角都折,銳角向直角方向折,兩個銳角拼成直角與直角重合即可)

b、驗證銳角、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歸納:銳角、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

放手發(fā)動學生獨立完成 ,逐一種類匯報 師給予鼓勵

三、總結規(guī)律

剛才,我們將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量、剪、撕,能不能給三角形內角下一個結論呢?(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對!不論是哪種三角形,不論大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結論?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師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學生齊讀一遍。)

為什么用測量計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統(tǒng)一的結果呢?

(量的不準。有的量角器有誤差。)

老師的大三角形內角和大小三角形內角和大呀?(一樣大)首尾呼應

四、應用新知,知識升華。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現(xiàn)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它又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問題呢?

(課件5……)

在一個三角形中,有沒有可能有兩個鈍角呢?

(不可能。)

追問:為什么?

(因為兩個銳角和已經超過了180°。)

有兩個直角的一個三角形

(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一個三角形中如果有兩個直角,它的內角和就大于180°。)

問:那有沒有可能有兩個銳角呢?

(有,在一個三角形中最少有兩個內角是銳角。)

1、 看圖求出未知角的度數(shù)。(知識的直接運用,數(shù)學信息很淺顯)

2、做一做:

在一個三角形中,∠1=140度, ∠3=35度,求∠2的度數(shù)、

3、27頁第3題(數(shù)學信息較為隱藏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思考題、

五、總結

今天,我們在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經歷了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并且運用這一結論解決了一些問題。人們在進行科學研究中,常常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同時,它也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

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量一量 拼一拼 折一折

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小學教學設計題數(shù)學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 二年級(下冊)》第50-5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使學生聯(lián)系具體情境認識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能合理估計一些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限整厘米),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flash課件,刻度清晰的尺。

學具: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一把學生尺,每兩人一個學具盒(內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橡皮、方格紙、圖釘、回形針、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統(tǒng)一標準。

1、(電腦顯示)故事情境:珠寶在哪里?

出示黑貓警長圖,認識他嗎?黑貓警長是破案的高手,讓我們一起來跟隨黑貓警長破案。

2、為什么白貓戰(zhàn)士沒找到珠寶呢?小朋友來分析分析看。(學生分析原因。)

3、說明:

“白貓戰(zhàn)士”腳長,“一只耳”腳短,正是因為它們度量的標準不同,所以同樣走5個腳長,量出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說明:在度量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得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這就是長度單位。

二、統(tǒng)一標準,建立表象。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個——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請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實物投影學生尺)瞧,這樣的一段長度就是1厘米。(師剝下1厘米:0-1)

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請下來。看一看,1厘米有多長?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戲: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來,我們就和1厘米來交個朋友,看誰能很快地記住1厘米有多長。(學生操作)

(在黑板上貼出1厘米)你覺得1厘米這個新朋友怎么樣?

說明: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2)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驗證一下。

交流展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圖釘?shù)拈L大約1厘米;食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方格的一條邊大約1厘米等。

3、用1厘米測量。

橡皮的長度大約有幾個1厘米呢?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匯報交流,引出尺子。

三、觀察尺子,認識厘米。

1、認識尺。

尺是量長度的工具。對比你手中的尺子,它還少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揭示:

a、數(shù)

尺子上有哪些數(shù)呢?我們把他們請上來。

b、刻度

這些長短不一的豎線就叫刻度。0所對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對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認識1厘米。

(1)請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細觀察,再用鉛筆尖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說明:像這樣,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1)1厘米我們會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嗎?

(2)你還能在這把尺子上找到幾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說一說。

(3)全班交流。

說明: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四、動手實踐,學會測量。

活動情境:小蟋蟀跳遠比賽。

1、量幾厘米。

(1)小蟋蟀們至少要跳過幾厘米才能過關呢?(學生動手測量)

(2)展示交流:你從刻度幾量到刻度幾?(刻度0-3。)

(3)想一想: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注意什么?

2、量大約幾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別跳了幾厘米呢?小朋友來量量看。

(2)認識大約6厘米。

說明:2號和3號的長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們就可以說是“大約6厘米”。

3、畫幾厘米。

(1)學生畫7厘米的線段。

(2)交流:你從刻度幾畫到了刻度幾?

(3)同桌互相檢驗。

五、鞏固拓展,活化應用。

1、用斷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斷了,用它還能來量長度嗎?怎么量?

2、變式練習。

寶盒里的項鏈有多長?你是怎么看的?

3、學習估測:奇妙的“身體尺”。

六、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1、回顧:小朋友,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和誰交上了朋友?關于這個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結: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長度是1厘米;還知道有很多物體的長度是大約1厘米。

2、游戲:眼力大比拼。(學生動手操作)

3、拓展:在長度單位這個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還有很多成員等著和你交朋友。其實10厘米的長度就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把10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連起來,就又得到一個長度單位。這些長度單位叫什么名字呢?它們有多長呢?和我們今天認識的1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留到以后的數(shù)學課上再來研究。